“搜!给我搜!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薛仁贵不甘地怒吼,命令士兵漫山遍野地搜索。
最终,只在一条隐秘的山涧边,找到了几具高句丽士兵的尸体,和一道拖向密林深处的血痕。渊盖苏文,如同人间蒸发了一般。
薛仁贵站在山涧边,望着幽深的密林,狠狠一拳砸在旁边的岩石上,指节破裂,鲜血直流。
功亏一篑!还是让他跑了!
虽然此战斩获颇丰,几乎全歼了渊盖苏文这支主力,但未能亲手斩下渊盖苏文的首级,对他而言,就是失败!他觉得自己辜负了侯君集的重托,更辜负了太子李承乾的期望!
“渊盖苏文……只要你还活着,我薛仁贵发誓,穷尽天涯海角,也必取你项上人头!”他对着空旷的山谷,立下了誓言。
…………
熊津海陆战场的惨败,以及渊盖苏文主力的覆灭,消息传回泗沘城,百济王义慈如遭雷击,瘫坐在王座上,面如死灰。
他最后的希望,破灭了。
大唐军队不再犹豫,侯君集指挥主力,如同泰山压顶般,从陆路向百济腹地推进。
登州水师也运送援军,在熊津登陆,与程处默合兵一处,沿海岸线南下,直逼泗沘城。
百济,这个立国数百年的国家,在大唐的铁骑与新式火器的双重打击下,如同狂风中的残烛,迅速走向灭亡。
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向长安。
而此刻的长安,怀化郡公扶余慈,正拿着最新收到的、关于熊津大捷和唐军全面反攻的邸报,双手因激动而剧烈颤抖。
“赢了!赢了!大唐赢了!哈哈哈!”他在书房中放声大笑,状若癫狂。
他知道,他梦想的时刻,即将到来。百济覆灭在即,他,扶余慈,大唐皇帝亲封的怀化郡公,即将成为这片土地上,名义上的新主人!
他立刻铺开纸张,研磨挥毫,他要写一封措辞最谦卑、最感恩、最忠心的奏表,向皇帝陛下表达他最热烈的祝贺,并再次含蓄地提醒陛下,关于“百济王”的承诺……
他完全沉浸在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之中,却不知道,在帝国的最高层,关于如何处置百济故地,关于他这个“怀化郡公”的真正用途,一场新的博弈和考量,才刚刚开始。
他脚下的路,是通往王座,还是悬崖,依旧充满变数。
但至少在此刻,扶余慈坚信,属于自己的时代,终于要来临了。
东疆的战火,即将铸就他的王冠。
……
凛冬的寒意虽已渐次消退,但辽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山区的初春,依旧料峭袭人。
尤其是在那连绵起伏、人迹罕至的原始密林之中,夜晚的霜冻依旧能扼杀一切孱弱的生机。
薛仁贵和他的精锐骑兵,已经在这片仿佛没有尽头的林海雪原中搜寻了整整五天。
自鬼哭谷一役,渊盖苏文负伤遁走,如同水滴融入大海,踪迹难觅。
那日山涧边的血迹和拖痕,将他们引向了这片更加深邃、更加险峻的群山。
五天来,他们循着微乎其微的线索——一片被不经意挂下的染血布条、一处似乎被刻意掩盖的篝火余烬、几枚比寻常足迹更显凌乱沉重的脚印——艰难地追踪。
山林越来越密,道路越来越险,战马早已无法骑行,只能牵着步行。
不少士兵的靴子被磨破,脚上满是血泡,干粮也消耗大半,士气不可避免地有些低落。
“将军,再往前,就是老林子深处了,听说有瘴气,还有猛兽……弟兄们……”一名校尉面露难色,向薛仁贵低声禀报。
薛仁贵停下脚步,他白色的战袍早已被树枝刮破,沾满了泥泞和已经变得暗褐的血迹,俊朗的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但那双眼睛,却依然如同最锐利的鹰隼,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他打断了校尉的话:“没有‘可是’!渊盖苏文身受重伤,他跑不远!他若活着回到高句丽残部之中,便是心腹大患!太子殿下将此重任托付于我,侯大总管对我寄予厚望,岂能因区区艰难便轻言放弃?”
他环视身边这些跟随他出生入死的儿郎,提高声音,尽管沙哑,却依旧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兄弟们!我知道大家辛苦!但想想鬼哭谷死战的同袍,想想辽东那些被高句丽欺凌的百姓!
渊盖苏文,是高句丽的枭雄,也是我大唐的心腹之患!
今日我们多走一步,多搜一寸,或许就能为大唐除掉这个祸害,换来边境十年的太平!这份不世之功,当与诸君共勉!
待擒得此獠,我薛仁贵,必在陛下和太子面前,为每一位兄弟请功!”
他的话,如同给即将熄灭的火堆添上了干柴。士兵们望着将军那坚定而充满感染力的眼神,疲惫似乎减轻了几分,重新打起精神。
是啊,跟着薛将军,什么时候吃过亏?虽然辛苦,但若能擒杀敌酋,那便是泼天的功劳!
“愿随将军,擒杀敌酋!”几名队正率先低吼出声。
“愿随将军!”更多的士兵应和起来,低沉的吼声在密林中回荡,惊起几只飞鸟。
就在这时,前方负责探路的斥候小队疾奔而回,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将军!有发现!”
“讲!”
“前方五里,有一处极其隐蔽的山坳,我们在坳口发现了新鲜的马粪,还有……还有熬煮草药的味道!”
薛仁贵眼中精光爆射:“确定是草药?不是寻常山民?”
“确定!那味道很浓,是上好的金疮药混杂着几种活血化瘀的药材,寻常猎户或山民,绝用不起这个!而且,我们在坳口外侧的荆棘丛里,发现了这个!”
斥候说着,递上来一小片破碎的金属甲叶,边缘还带着一丝干涸的血迹。
甲叶的制式和工艺,明显是高句丽高级将领才能配备的!
“天助我也!”薛仁贵紧紧攥住那枚甲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传令!所有人,检查兵器甲胄,噤声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