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股巨大的疲惫和同样巨大的兴奋感同时涌上心头。他成功了!
他没有辜负太子的举荐,没有辜负侯大总管的重托!
他,薛仁贵,生擒了高句丽莫离支,辽东最大的枭雄——渊盖苏文!
“立刻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分三路向侯大总管、平壤城,以及长安陛下处报捷!就说……
薛仁贵所部,于贞观十八年春,在某深山之中,生擒高句丽逆酋渊盖苏文!其部众,尽数剿灭!”
薛仁贵的声音,因激动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更多的是扬眉吐气的豪迈。
“诺!”传令兵大声应命,脸上洋溢着与有荣焉的兴奋,翻身上马,疾驰而去。
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首先飞到了平壤城外的唐军大营。
当信使带着浑身尘土和激动的心情,冲入中军大帐,高声禀报“薛礼将军所部,已于深山生擒渊盖苏文”时,整个大帐先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欢呼声!
“好!好一个薛仁贵!好一个白袍骁将!”
行军大总管侯君集猛地从帅案后站起,一向冷峻的脸上也露出了难以抑制的笑容,他用力一拍案几,“果然没有看错他!太子殿下举荐之人,当真乃国之干城!”
帐下众将,如阿史那社尔等人,也纷纷面露喜色,交口称赞。
“薛将军勇冠三军,真乃虎将也!”
“生擒渊盖苏文,此乃不世奇功啊!”
“如此一来,高句丽残部群龙无首,平定指日可待!”
侯君集踱步到沙盘前,看着代表渊盖苏文的那个被拔掉的旗帜,意气风发:“传令!犒赏三军,为薛仁贵部庆功!同时,立刻起草报捷文书,以八百里加急,星夜送往长安!
本总管要亲自为薛仁贵,以及所有参与此次追剿的将士,向陛下请功!”
他沉吟片刻,对身边的书记官口述请功奏疏的要点:“……查平壤道行军总管薛礼,勇毅绝伦,忠勤体国。受命以来,昼夜追剿,不避艰险。
于鬼哭谷重创敌酋,复率轻骑,深入不毛,跋涉山林,终擒元恶渊盖苏文于穷途。
此功甚伟,足震敌胆,扬我国威!
……其所部将士,亦皆用命,跋涉苦战,功不可没。
臣侯君集,伏请陛下,对薛礼及其麾下有功将士,论功行赏,重加褒奖,以励三军士气,彰显陛下赏罚分明之德!”
这份请功奏疏,随着擒获渊盖苏文的捷报,以最快的速度,向着帝国的中心——长安,飞驰而去。
……
当薛仁贵押解着奄奄一息的渊盖苏文,胜利返回平壤大营时,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
侯君集亲自出营相迎,拉着他的手,连说了三个“好”字。
“仁贵啊!此战,你打出了我大唐的威风!彻底断了高句丽残部的念想!本总管已具表上奏,为你和兄弟们请功!陛下必有厚赏!”
“全赖大总管运筹帷幄,将士用命,末将不敢居功!”薛仁贵虽然心中激动,但依旧保持着谦逊。
他知道,没有太子的举荐,没有侯君集的信任和给予的机会,没有麾下儿郎的拼死效命,他绝无可能立下如此大功。
很快,侯君集的请功奏疏和详细的战报,与来自熊津、新罗等各条战线的捷报一起,汇聚到了长安。
此时的长安城,早已沉浸在东征大捷的喜悦之中。熊津海陆大捷,百济主力覆灭,唐军兵临泗沘城下,亡国已成定局。
如今,又传来薛仁贵生擒渊盖苏文的惊天捷报,更是将这场胜利推向了高潮!
皇宫,太极殿。
李世民看着侯君集那封言辞恳切、对薛仁贵赞誉有加的请功奏疏,以及战报中描述的薛仁贵鬼哭谷奋勇争先、山林跋涉不舍追击、最终亲手擒获渊盖苏文的细节,龙颜大悦。
“好!好一个薛礼薛仁贵!承乾果然没有看错人!”李世民将奏疏递给一旁的侍臣,让其在殿内传阅,“勇猛而不失韬略,坚韧而能抓住战机,更难得的是,不居功自傲!此等良将,乃天赐我大唐!”
他看向殿下的重臣们:“侯君集为薛仁贵及其部众请功,诸卿以为如何?”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纷纷出言附和。
“薛礼之功,确乃此次东征之首功,当重赏!”
“生擒敌酋,意义非凡,足以震慑四方不臣之心!”
“太子殿下慧眼识珠,亦当褒奖。”
李世民颔首,显然心中已有决断:“传朕旨意!”
殿中顿时肃静,所有臣工躬身聆听。
“平壤道行军总管、右领军中郎将薛礼,忠勇可嘉,功勋卓着!
于鬼哭谷大破敌军,复深入险境,生擒元凶渊盖苏文,扬我国威,厥功至伟!
擢升薛礼为左骁卫将军,封河东县公,赐绢帛千匹,黄金百两!其麾下有功将士,着兵部、吏部核实功绩,从优叙功,重重封赏!”
左骁卫将军,已是高级武职;河东县公,更是显赫的爵位。
薛仁贵凭借此功,一跃成为大唐军界炙手可热的新贵!
“陛下圣明!”群臣齐声高呼。
这道封赏的旨意,再次以最快的速度传向辽东。所有人都明白,一颗新的将星,已经在大唐的天空中冉冉升起,而举荐他的太子李承乾,其识人之明,也再次为朝野所称道。
……
然而,在这满城的欢庆与对薛仁贵的赞誉声中,有一个人,心情却如同从云端跌落深渊,充满了惶恐和不安。
那就是刚刚还在做着“百济王”美梦的怀化郡公——扶余慈。
当他听到薛仁贵生擒渊盖苏文的消息时,手中的茶盏“啪嚓”一声掉落在地,摔得粉碎。他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浑身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
渊盖苏文被生擒了……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高句丽残部的彻底瓦解,意味着大唐在东疆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被搬开,也意味着……
他扶余慈的“重要性”,正在急剧降低!
原本,他还指望利用百济故地的复杂局势,以及可能存在的忠于扶余王室的力量,来增加自己在大唐皇帝心中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