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凯旋后的第十日,纪凌尘在御书房中翻阅着各种奏折,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
他放下手中的文书,陷入了深思。
\"来人!\"纪凌尘忽然开口喊道。
\"陛下有何吩咐?\"值守的太监恭敬地询问。
\"传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立刻前来议事!\"纪凌尘下令道。
不一会儿,两位尚书就匆匆赶来了。他们看到纪凌尘正在案头铺开一张大纸,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什么东西。
\"臣等参见陛下!\"两人恭敬地行礼。
\"免礼,都坐下说话。\"纪凌尘示意他们坐下,然后直入正题,\"朕今日召你们来,是要商议一件大事。\"
\"请陛下示下。\"礼部尚书小心翼翼地问道。
\"朕要改革科举制度!\"纪凌尘一句话说得两位尚书都愣住了。
\"改革...科举?\"吏部尚书结结巴巴地问道,\"陛下,这个...这个是祖制啊...\"
\"祖制怎么了?\"纪凌尘眼中闪过一丝不悦,\"祖制就不能改了?如果祖制都是对的,大楚为什么会被纪俊智搞得民不聊生?\"
一句话,两位尚书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低头不语。
纪凌尘站起身来,在房中来回踱步,边走边说:\"现在的科举只考文科,什么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固然重要,但远远不够!\"
真正的人才,怎么能一天莺莺燕燕,那必定得是综合人才,干实事的才可以啊!
\"陛下的意思是...\"礼部尚书试探性地问道。
\"朕要在传统文科的基础上,增加算学、格物等实用科目!\"纪凌尘坚定地说道,\"光会写诗作赋有什么用?国家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算学?格物?两位尚书面面相觑,这些都是什么东西?
\"而且,\"纪凌尘继续说道,\"朕还要创立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文武并重,这才是用人之道!\"
武举?这更是闻所未闻!礼部尚书战战兢兢地说道:\"陛下,武人向来地位低下,如果设立武举,会不会...\"
\"会不会什么?\"纪凌尘打断了他的话,\"武人地位低下?那武芊芊现在是什么地位?护国女将军!朕的左膀右臂!\"
两位尚书被堵得说不出话来。确实,武芊芊现在的地位比他们这些文臣还要高。
\"陛下,\"吏部尚书硬着头皮说道,\"这种改革恐怕会遭到很多人反对...\"
\"反对?\"纪凌尘冷笑一声,\"朕就是要看看谁敢反对!\"
第二天早朝,纪凌尘正式宣布了科举改革的决定。这个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立刻激起了轩然大波。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杨威第一个跳出来反对,\"科举乃是选贤任能之本,岂能随意更改?\"
\"杨爱卿,朕改革科举正是为了更好地选贤任能!\"纪凌尘不紧不慢地说道。
\"陛下,\"刑部侍郎也站出来附和杨威,\"自古以来,科举都是以文为主,这是圣人之制,不可轻易变动!\"
\"圣人之制?\"纪凌尘眼中闪过一丝嘲讽,\"那些所谓的圣人制度,把大楚治理成什么样子了?\"
礼部尚书小心地说道:\"陛下,增加算学、格物等科目,恐怕读书人不好接受...\"
\"不好接受?\"纪凌尘站起身来,威严地扫视着群臣,\"那些只会咬文嚼字的书呆子,朕还不稀罕要呢!\"
杨威听了更加激动:\"陛下,您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啊!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怎么能说成是咬文嚼字?\"
\"朕没有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纪凌尘耐心解释道,\"但时代在变,我们的教育也要跟着变!\"
\"可是陛下,\"户部侍郎也忍不住说道,\"那些算学、格物之类的,都是奇淫巧技,上不得台面啊!\"
\"奇淫巧技?\"纪凌尘哈哈大笑,\"那朕问你,国家修建水利需要什么?计算工程量需要什么?制造武器需要什么?这些都不需要算学和格物吗?\"
户部侍郎被问得哑口无言,确实,这些实际工作都离不开计算和技术。
\"至于武举,\"纪凌尘继续说道,\"朕更要大力推行!国家需要武将,需要能征善战的军事人才!光有文官怎么保家卫国?\"
\"陛下,\"杨威还在顽抗,\"武人粗鄙,不懂礼法,如果地位提高了,岂不是要乱了纲常?\"
\"乱了纲常?\"纪凌尘眼中怒火熊熊,\"杨威,你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那些在边关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没有他们,你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说风凉话吗?\"
这话说得杨威脸色涨红,但还是不服气:\"陛下,臣不是那个意思...\"
\"你就是那个意思!\"纪凌尘毫不留情地打断了他,\"你们这些文官,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武将,看不起工匠,看不起商人!这种腐朽的观念早就该改了!\"
朝堂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纪凌尘的怒火震慑住了。
\"朕告诉你们,\"纪凌尘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管是文官武将,还是工匠商人,只要对国家有用,朕都要重用!\"
这种超前的观念让在场的大臣们目瞪口呆。在这个等级森严的时代,皇帝竟然说出如此\"离经叛道\"的话,实在是震撼人心。
\"而且,\"纪凌尘继续阐述自己的理念,\"朕的新科举要培养的是全才,不是书呆子!既要有文化底蕴,又要有实际能力;既要能够吟诗作赋,又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兵部尚书听了眼前一亮:\"陛下英明!这样的人才确实是国家急需的!\"
工部尚书也点头附和:\"是啊,臣在工部这么多年,深知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人才有多珍贵!\"
看到有人支持,纪凌尘心中很是满意。他继续说道:\"朕的算学科目,要考查考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格物科目,要考查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武举则要测试武艺、兵法、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慕挽歌此时也在殿外旁听,听到纪凌尘的这番话,心中对他的敬佩更加深了。这种教育理念确实比传统的死记硬背强太多了。
\"陛下,\"司马大人小心地问道,\"这些新科目的考试内容和标准,要如何制定呢?\"
\"这个朕已经考虑过了,\"纪凌尘胸有成竹地说道,\"朕会亲自参与制定考试大纲,确保公平公正。\"
杨威还想再争取一下:\"陛下,就算要改革,是不是可以循序渐进,先试行一段时间?\"
\"不需要!\"纪凌尘断然拒绝,\"朕意已决,立刻实施!明年春季的科举就按新制度进行!\"
\"陛下...\"杨威还想说什么。
\"够了!\"纪凌尘一声断喝,\"杨威,你如果还是抱着那些陈腐的观念不放,朕劝你早点致仕回家养老!朕的大楚不需要这样的老古董!\"
这话说得很重,杨威被吓得不敢再多言,只能愤愤地退下。
\"传朕旨意,\"纪凌尘朗声宣布,\"立刻在全国张贴告示,宣布科举改革的消息!朕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楚欢迎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消息传出后,整个大楚都沸腾了。
有些保守的读书人确实表示不满,但更多的有志青年却兴奋不已。
报效国家,终于不是一条路可以选的,人和人本来就有差距,各有所长,如今的这一政策,也算是给了许多人机会。
\"太好了!终于不用死背那些之乎者也了!\"
\"我从小就喜欢算学,现在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武举好啊!我们这些会武艺的人也有机会做官了!\"
各地的学堂和私塾也开始调整教学内容,增加算学和格物的课程。一些原本不被重视的科目,突然变得炙手可热。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些奇才异能之士也开始涌现。有的擅长天文历法,有的精通机关制造,有的对地理水文了如指掌。这些人在传统科举中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现在终于可以施展才华了。
\"陛下真是太英明了!\"武芊芊兴奋地对纪凌尘说道,\"这样的改革太好了!以后咱们大楚的人才会越来越多!\"
\"朕就是要打破那些陈腐的观念,\"纪凌尘满意地说道,\"让天下所有有才华的人都有展示的机会!\"
柳如烟也赞叹道:\"陛下的眼光确实超前,臣妾相信这种改革一定会让大楚更加强盛!\"
慕挽歌更是激动:\"陛下,臣妾已经开始期待明年的科举了!肯定会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人才!\"
看着身边这些支持自己的人,纪凌尘心中充满了信心。虽然改革的路上必然会遇到阻力,但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大楚一定会变得更加强盛!
而那些抱残守缺的老古董们,注定要被时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