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纪委大楼那间不挂牌办公室的百叶窗紧闭,隔绝了外界的喧嚣。空气里弥漫着新打印资料的油墨味和一种无形的压力。陈青禾坐在李卫国对面,面前摊开的不是案卷,而是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件。
一份,是装帧精美、语言严谨的《周同方教授学术成果汇编(精选)》,封面上那位笑容儒雅、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者,正是国内顶尖经济智库“宏图研究院”的院长,享受特殊津贴的泰斗级学者。里面收录了他近年来在各大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在高层经济论坛上的主旨演讲摘要,以及他为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提供的咨询建议摘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国家发展的忧思、对市场规律的洞见、对公平正义的呼吁。他倡导“阳光下的改革”,呼吁“建立透明、高效的现代治理体系”,观点深刻,文笔犀利,赢得了学界和舆论的广泛赞誉,甚至被一些年轻学者奉为精神导师。
另一份,则是“深潜计划”启动后的第一份任务简报,标题冰冷而直接:《目标人物公开活动与隐秘关联初步分析框架(代号:画皮)》。里面没有学术术语,只有一张张图表、时间线、关联图。图表清晰地显示,在周同方某篇关于“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优化路径”的重磅报告发布前三个月,其关联的离岸投资公司“远帆资本”便悄然增持了数家相关领域初创企业的股份。时间线则标注出,周同方多次以“调研”、“座谈”名义拜访地方政府或部委后不久,其特定关系人或白手套操控的公司,总能“恰好”获得当地关键项目的“咨询服务”合同或特殊准入资格。
“看到了吗?”李卫国打破了沉默,声音不高,却像重锤敲在陈青禾心头。他指了指那份《画皮》简报,“这就是我们面对的人。一面,是光芒万丈的学术灯塔,政策智囊;另一面……”他的手指划过那些冰冷的关联线和资金流向图,“是隐藏在深海之下的利益巨兽。他的公开言论是他的保护色,他的隐秘操作才是真实目的。”
陈青禾深吸一口气,保温杯里温热的水汽氤氲了他的镜片。他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石壁乡的菌菇干早已吃完,但那朴素的味道似乎还留在舌尖,提醒着他最初的起点。他重新戴上眼镜,目光锐利起来:“李常委,我明白了。‘深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这张‘画皮’彻底揭开,让他的每一次公开亮相,每一次政策呼吁,都能在我们构建的‘隐秘关联地图’上找到对应的‘利益坐标’。”
李卫国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不错。你和小雅搭档,她负责数据挖掘和模型构建,你负责逻辑串联、矛盾点分析和行动建议。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立刻抓人,而是建立一套能穿透他伪装、锁定其犯罪核心逻辑的证据链条。从今天起,你日常在十室的工作照旧,但下班后,这里就是你的主战场。保密高于一切,包括对家人。”
接下来的日子,陈青禾感觉自己沉入了一片由数据和信息构成的深海。白天,他依旧是十室那个雷厉风行的办案骨干,处理着交通系统窝案的后续收尾工作,与简薇沟通审计细节,和同事们分析案情。但每到傍晚,当大楼里人声渐稀,他便悄然进入那间安全屋般的办公室。
林小雅已经在那里。她面前的几块大屏幕上,数据流如同星河般流淌。左边屏幕是周同方公开行程数据库,精确到分钟;右边是经过清洗和关联处理的“隐秘网络”数据池,包含数百家关联公司(境内、离岸)、上千名关联人员(亲属、学生、故旧、特定关系人)的工商、税务、银行流水、通讯记录(部分)、出入境信息等碎片;中间的屏幕则是一个正在构建的动态关系图谱。
“青禾哥,你看这个。”林小雅头也不抬,手指在中间屏幕上一个节点快速点击放大。那是周同方半年前在某经济强市的一次公开调研,主题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防控与转型”。新闻稿里,他言辞恳切,警示风险,呼吁透明化、规范化。“同一天,他私下会见了当地城投集团的董事长张某。张某是周同方早年的学生。而就在这次会面后一周,”林小雅调出另一份文件,“张某控股的一家空壳公司,通过极其复杂的股权代持结构,入股了当地一家由周系资本实际控制的资产管理公司。这家资产管理公司,随后承接了该城投集团一笔高达数十亿的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收费…高得离谱。”
陈青禾凑近屏幕,仔细看着那层层嵌套的股权结构图,眉头紧锁:“表面是恩师指点迷津,为地方化解风险献计献策,实际是为自己的资本运作铺路搭桥,精准收割地方国资…手法真够隐蔽的。这个张某是关键节点,他既是周同方的‘学生门面’,又是具体操作的‘白手套’之一。”
“不止如此,”林小雅又调出一组数据,“我追踪了周同方近三年所有公开演讲和报告的核心观点,与同期政策出台的关联度极高。但更诡异的是,”她放大了几处时间点对比图,“他报告里重点‘看好’或‘提示风险’的行业、技术路线,总能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在其关联公司的投资布局上找到对应痕迹。比如,他去年初在一份内参里力推‘新能源电池固态化技术路线’,而早在这份报告撰写期间,远帆资本就通过多个渠道增持了数家固态电池研发企业的股权。报告发布后,相关概念股应声大涨。”
陈青禾拿起保温杯喝了一口,水温正好。他看着屏幕上那些精确的时间差,寒意从心底升起:“这不是简单的信息优势…这是利用其智库身份和接近决策层的便利,直接参与甚至引导政策预期,为自己的资本牟利铺路!学术影响力被他彻底异化为操纵市场的工具。这比单纯的权钱交易更可怕,破坏的是整个经济决策的公信力!”
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公开活动”和“隐秘关联”之间重重地画上箭头,写下关键词:政策预期引导、精准投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又在旁边重重标注:核心犯罪模式?
就在陈青禾和林小雅沉浸在数据海洋中,试图将周同方的“双面人生”钉死在证据链上时,一股暗流开始在网上涌动。
这天深夜,陈青禾习惯性地在睡前刷了一下财经新闻App。一条看似平常的热点推送引起了他的注意:《惊爆!北江省纪委某专案组疑违规办案,目标直指知名学者?》。文章写得极其“高明”,没有指名道姓,但字里行间暗示北江省纪委在查办某位“德高望重”、“为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智库领袖时,存在“选择性执法”、“滥用调查权”、“意图打压不同学术观点”的嫌疑。文章引用了几个“匿名知情人士”的模糊说法,将专案组的工作描绘得充满阴谋论色彩,暗示这是地方利益集团对“敢讲真话”学者的迫害。评论区更是被精心引导,充斥着对纪委工作的质疑和对“受害学者”的同情。
陈青禾的心猛地一沉。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周同方阵营的反击!利用其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试图通过操控网络舆情,给专案组施加压力,混淆视听,甚至博取高层不必要的“同情”。
他立刻将这个链接发给了安全通讯软件上的李卫国和林小雅。
李卫国(加密通讯):看到了。预料之中。这是周系的惯用伎俩,将反腐斗争扭曲为学术打压或政治迫害。沉住气,不要在网上做任何回应!小雅,重点监控这类信息的传播路径、首发平台、核心推手账号,以及……是否有我们内部信息的泄露点!
林小雅(加密通讯):收到!正在溯源。首发是一个新注册的自媒体号,Ip跳了三次,目前定位在境外。但评论区引导的几个大V账号,背景很复杂,有商业公关公司操作的痕迹,也有……疑似被收买的所谓“独立学者”。传播模型显示,有资金在背后推动,正在试图形成热点话题。暂时没有发现我们内部数据泄露的直接证据。
陈青禾放下手机,感到一阵疲惫和愤怒交织。对手的反击来得如此之快,如此精准,而且选择了一个极其刁钻的角度。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省城璀璨却冰冷的夜景,保温杯在手中无意识地转动。这种躲在暗处泼脏水、打舆论战的手段,比面对面的刀光剑影更让人憋闷。他想起赵前进常说的那句话:“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周同方这只老狐狸,果然深谙此道。
舆论风波的压力像一层无形的阴霾笼罩下来。尽管李卫国严令不得回应,但陈青禾能感觉到十室乃至整个省纪委大楼的气氛都凝重了几分。外界的质疑声浪虽被暂时压制在特定圈层,但像一根刺,扎在了每个知情者心里。
然而,“深潜计划”的核心工作并未停止。在巨大的压力下,陈青禾和林小雅反而更加专注,几乎将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到那间安全屋的数据海洋中。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凌晨。林小雅在反复梳理周同方关联企业的异常资金流水时,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一家名为“新锐科创”的小型技术公司,其注册地在北江省一个不起眼的地级市,近一年来却频繁收到来自不同离岸公司的注资,金额不大但频率异常。更奇怪的是,这家公司的实际业务与这些投资显得格格不入——它名义上从事环保技术研发,但其采购清单和专利申请却显示它更像是……在做某种人工智能算法的底层研究?
“青禾哥,你看这个‘新锐科创’。”林小雅将数据投到大屏幕上,“它的投资方,这几家离岸公司,通过三层以上的代持,最终指向了周同方某个特定关系人控制的基金。而它研究的方向……”她调出几份模糊的技术文档截图和采购发票,“似乎和当前最前沿的‘舆情监测与引导算法’高度相关。我查了它的招聘信息和部分流出代码片段,指向性很强。”
陈青禾瞬间精神一振,睡意全无。他快步走到屏幕前,仔细审视着那些线索:“舆情监测与引导算法?这不正是我们刚刚遭遇的网络水军攻击可能用到的技术吗?如果这个公司是周同方秘密资助的,专门研究这种技术……”一个大胆的猜测在他脑海中形成。
“小雅,能不能深入查一下这家公司的核心团队背景?特别是创始人或技术骨干!还有,这些资金注入的时间点,和周同方近期的公开活动、尤其是涉及对网络舆情发表看法的言论,有没有关联?”
林小雅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数据流再次加速奔腾:“已经在做!团队背景很干净,基本都是技术宅,但创始人张某的背景有点意思……他曾在国外顶尖AI实验室工作过,回国创业后资金链断裂过两次,然后突然就获得了‘神秘投资’起死回生。时间点……第一次神秘注资,恰好在周同方发表那篇引发巨大争议的《警惕网络民粹主义冲击经济理性》的文章后不久!第二次大额注资,就在上周!”
陈青禾的心跳加速了。这太巧合了!周同方刚发表观点指责网络民粹,他秘密资助的公司就获得了研究舆情算法的资金?这绝不仅仅是巧合!
“这很可能就是周同方构建其网络舆论操控能力的‘技术武器库’!”陈青禾在白板上“隐秘关联”的区域重重写下“新锐科创”、“舆情算法”、“技术武器”几个词,并用红笔将“新锐科创”和之前发现的“网络水军”线索连接起来。“找到了!公开呼吁理性与规范,暗地里却在资助研发更强大的操控工具!典型的双面人生!这个‘新锐科创’和它的创始人张某,很可能是我们撕开周同方网络操控链条的关键突破口!”
他兴奋地看向林小雅,却发现林小雅的表情异常严肃,她的手指停在键盘上,目光死死盯着另一块屏幕——那是实时网络舆情监控界面。
“青禾哥,李常委的警告是对的。”林小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针对我们专案组的舆论攻击虽然表面降温了,但就在刚才,一个新的匿名帖子在几个隐秘的技术论坛出现了。帖子没有提任何具体人名或案件,但核心内容……是在质疑‘新锐科创’近期取得的一项算法专利的原创性,暗示其剽窃国外开源成果。发帖时间……就在我们锁定‘新锐科创’异常后的第37分钟。”
一股寒意瞬间从陈青禾的脚底窜上脊背。安全屋内一片死寂,只有服务器风扇的低鸣声在回响。
37分钟!他们刚刚锁定“新锐科创”这个关键节点不到一个小时,网上就出现了针对性极强的质疑帖?这绝不是巧合!
李卫国的警告言犹在耳:“保密高于一切。” 可这精准到分钟的反击……难道“深潜计划”这间绝对保密的安全屋,也并非铁板一块?
陈青禾猛地攥紧了手中的保温杯,冰冷的金属触感也无法驱散他心中那骤然升腾的巨大疑云。他缓缓抬起头,与林小雅对视,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和前所未有的警觉。
黑暗中,似乎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正穿透重重保密措施,冰冷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