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泗洪,我继续往南。车子上了国道,沿途是一望无际的农田,雨后的空气带着湿润的青草味。一路上,成片的杨树在风里轻轻摆动,枝叶摇得像向路过的人点头。司机是个本地师傅,听我说要往南继续写县城,笑着说:“那你下一站去泗阳吧。那地方啊,水多,人也好。”
我望着窗外渐渐清透的天空,想着这一路走来的县城,每个都有自己的模样。泗阳,像是在这幅南行的地图上自然而然地等着我。
——
泗阳位于宿迁市南部,是典型的水乡。还没进城,就能看到大片的湖泊与湿地。成片的芦苇在水边摇曳,水鸟成群掠过,远处的渔船一点点滑动,像在安静地呼吸。
车一停,我便闻到了空气里淡淡的湿甜气味,那是水乡特有的味道。
泗阳的城区不大,但干净整洁。街道两边的法桐树枝叶舒展,走在树影里就像被遮在一片缓慢的阴凉之下。行人不多,车速也慢,整座城的节奏像河水一样——不急,却一直前行。
午后我去了运河广场。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穿城而过,宽阔的河面在阳光下闪着微光。老人们靠着护栏晒太阳,几位大妈带着孩子在河边散步。河上偶尔驶过运货船,轰隆的声音从水面传来,像在提醒人们,这座城市不仅有水乡的柔,也有时代的进。
我倚着栏杆,看河水慢慢流。河对岸是新修的滨河步道,长长的木栈道在水边蜿蜒,人们三三两两散步、骑车。风带着水汽吹过,让人觉得身心都轻了几分。
一个拿着钓竿的大爷跑来跟我说话:“小伙子,你外地来的吧?”
我点头。
他笑得爽快:“泗阳欢迎你。我们这儿水灵,鱼也多,就是天热了点。”
我问他能不能在这钓到鱼,他挥挥手:“小鲫鱼天天有,大鲤鱼看运气。”
他说话时一点不藏着掖着,像这座城市一样真诚直接。
下午,我沿着运河往南走,走到三台山森林公园。泗阳人喜欢把这里叫“泗阳的绿肺”。夏天的三台山满是绿意,大片的松林、杨树林延展开去,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我在林间漫步,耳边只有鸟鸣、风声和脚下落叶的轻响。
再往里走一些,就是大片的湿地。湿地的水波在光里闪闪发亮,芦苇随风起伏,白鹭在水面上飞起又落下。风吹过的时候,密密的芦苇发出沙沙声,像在讲一段久远的故事。
公园边上的游客中心,有几个老人坐在树荫下闲聊。我坐在旁边休息时,他们主动和我搭话。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大爷问我:“年轻人,你这是旅游还是干啥?”
我说我在写关于县城的书。
老人点点头:“那你得多写写咱泗阳的水。没了水,这地方就没灵气了。”
他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神像是在看自己的孩子一样温柔。
傍晚我去了泗阳的另一处地标——成子湖。这里是全国闻名的湿地湖泊,湖面宽阔,像一面缓慢呼吸的镜子。夕阳落下时,水面染上一层淡金色,美得让人不忍眨眼。
湖边的木栈道上,有不少人散步、聊天。有人拎着鱼竿,有人牵着孩子,还有年轻情侣靠在栏杆边拍照。
我看见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拿着矿泉水瓶装水,蹲在湖边认真观察水里的小鱼。我笑着问他:“有什么发现?”
他抬头很认真地回答:“这里的鱼跑得很快,我装不住。”
我笑得更大声:“那你为什么非要装呢?”
他小声说:“我想带回家给我妹妹看,她没来。”
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泗阳的温柔不只是湖水,而是这种朴素真挚的心意。
天色渐暗,湖面泛起小波纹,灯光在远处亮起。成子湖边的夜市也开始热闹起来。小吃摊一字排开,烤串、烤鱼、炒田螺、小龙虾的香味混在空气里,让人忍不住加快脚步。
我点了一碗泗阳的特色美食——吊桥面。面条细软,汤头带着蒜香,热气腾腾。老板娘问我辣不辣,我说微辣,她笑说:“外地人都怕辣。”
吃到一半,隔壁桌一个老大爷主动给我倒了半杯啤酒:“来,尝尝咱这的本地啤酒,不上头。”
我接过饮料,和他轻轻一碰杯。
他问:“小伙子,你一路往南,要去到哪儿?”
我说:“没想好,但一直南下。”
他点点头:“那你会发现,越往南,人越软,水越甜。”
那句话,说得像经验,也像祝福。
夜里,我住在靠湖的一家小旅馆。窗外的湖风轻轻吹进来,带着清凉与水汽。我坐在书桌前,把一天的见闻写进笔记本。
“泗阳,是水滋养出来的城市。运河穿城,湖水环绕,人心也像水一样清亮柔软。在这里,不需要刻意寻找风景,抬头就是;不需要追赶时间,生活自有它的节奏。明日继续往南。”
写完,我关上灯。湖面远处的船灯一闪一闪,像在替这座城市轻轻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