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们这些人,已经在会议室坐了好几个小时。
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人有任何的不耐烦。
反而是对他们接下来的完整论证,更加感兴趣。
所有人都没有发出任何声音,静静的继续听着他们三个总工程师的论证。
“生态循环系统,需要大量能源,尤其是全光谱LEd灯和污水处理设备,能耗非常高。”
瓦列里站起身,将一份“地下方舟能源供应方案”投射到墙壁上。
“根据我们的测算,地下方舟每天的总用电量,约为8亿千瓦时,相当于基辅市现有用电量的5倍。”
“如果依赖地面电网供电,一旦地面电网被破坏,整个地下方舟将陷入瘫痪。”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独立的、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系统。”
紧跟着,他切换出来了能源供应层的设计图。
“能源供应层,将采用‘多元互补能源系统’,主要包括地热发电、核能发电、沼气发电和储能系统。”
“其中,地热发电是主要能源来源,核能发电作为备用能源,沼气发电作为补充能源。”
“我们战国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在喀尔巴阡山脉和克里米亚地区。”
“我们会在每个地下的方舟集群的周边,钻3-5个深度3000米的地热井。”
“利用地下3000米处的高温热水,温度约150c左右来进行发电。”
“每个地热井的发电能力为5万千瓦,一个集群配备5个地热井,总发电能力为25万千瓦。”
“10个集群的总发电能力,为250万千瓦,完全能满足地下方舟的用电需求。”
听到这里,列维再次提出疑问。
“地热井的钻探难度很大,尤其是在3000米深度,如何确保钻探过程中的安全?”
“地热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如何,会不会出现热水供应不足的情况?”
“这是前期准备的重点工作之一。”瓦列里回答道。
“我们已经与德国的地热钻探公司合作,引进了最先进的定向钻探技术。
这种技术能精准控制钻孔的方向和深度,避免钻孔坍塌。
同时,我们会在钻探前进行详细的地热资源勘探,确保选定的区域,有充足的高温热水储量。
根据勘探数据,我们选定的地热区域的热水储量,足够供应地下方舟运行10年以上,完全不用担心供应不足的问题。”
“核能发电作为备用能源,主要用于应对极端情况。”
“比如地热发电系统出现故障,或能源需求突然增加。”
“我们会在每个地下方舟集群的能源供应层,建设一座小型模块化核反应堆。”
“这种反应堆的功率为10万千瓦,采用第四代核电技术,安全性极高。”
“反应堆的核燃料棒,使用寿命为5年,不需要频繁更换,而且发生核泄漏的概率几乎为零。”
“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会与核电企业合作,引进核反应堆的技术和设备,同时培养一批专业的核电运维人员。”
听到这里,伊娃补充道。
“沼气发电作为补充能源,虽然发电能力有限,但能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生态循环系统形成互补。”
“我们已经计算过,沼气池产生的沼气,每天能发电2.4亿千瓦时,占总用电量的30%,这部分能源,能有效降低地热发电和核能发电的压力。”
“储能系统同样重要。”瓦列里切换出储能系统的设计图。
“我们会在每个地下方舟集群的能源供应层,建设一座大型储能电站。”
“采用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储能容量为10亿千瓦时,能储存地下方舟一天用电量的125%。”
“储能电站的作用,是平衡能源供需,当白天能源需求高峰时,储能电站释放电能。”
“当夜晚能源需求低谷时,储能电站储存多余的电能。”
“同时,储能电站还能在能源供应系统出现故障时,提供应急供电,确保核心设施的正常运行。”
列维关心的是能源传输系统,直接接过了话题。
“地下方舟的各个楼层和区域分布广泛,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损耗如何控制?如何确保每个区域的供电稳定?”
“我们采用了优化输电技术和线路,能有效降低能源传输损耗。”
瓦列里解释道。
“实施统一调度管理,实时监测各个区域的能源需求,根据需求动态调整供电量,避免能源浪费。”
“同时,电网采用高压直流传输技术,传输损耗仅为交流传输的1\/3。”
“每个楼层和区域都配备独立的变压器和配电箱,能确保供电电压稳定,避免因电压波动导致设备损坏。”
接下来,三人开始论证生活设施的布局。
伊娃将一份“居住生活层设计方案”投射到墙壁上。
“居住生活层是地下方舟的核心区域,不仅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
“还要提供教育、医疗、娱乐、购物等各种生活服务,让居民在地下能继续正常生活,避免出现心理问题。”
“居住生活层的住房采用模块化设计,每个模块的面积为30平方米,可容纳3-4人居住。”
“模块内配备床、沙发、桌子、椅子、衣柜等基本家具,以及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住房采用装配式施工技术,在地面预制好模块后,运输到地下进行组装,能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每个居住单元由多个模块组成,配备公共厨房、公共卫生间和公共客厅,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为了模拟地面环境,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居住生活层会设置‘人工自然景观’。”
“我们会在居住单元之间建设小型公园,种植各种绿植,配备人工瀑布、小溪和假山。”
听到这里,瓦列里又再次强调了教育和医疗设施的重要性。
“教育和医疗是维持社会稳定的关键。”
“每个地下方舟集群,会建设100所学校,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校的规模和设施与地面学校一致,确保孩子们能正常接受教育。”
“同时,每个集群会建设10所大型医院,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能处理各种常见病和突发疾病。”
“医院的药品和医疗设备会提前储备,确保能满足一年的使用需求。”
紧跟着,列维又提出了交通设施的问题。
“地下方舟的各个楼层和区域之间如何连接?居民的出行如何保障?”
“我们设计了‘立体交通网络’,包括垂直电梯、应急楼梯和地下地铁。”
伊娃切换出交通枢纽层的设计图。
“每个楼层之间,设置10部垂直电梯,电梯的运行速度为6米\/秒。”
“从居住生活层,到农业生产层只需30秒。”
“应急楼梯采用螺旋式设计,每个楼梯间的宽度为2米,能满足人员快速疏散的需求。”
“地下地铁连接各个集群,地铁列车的时速可达200公里,从基辅集群到哈尔科夫集群只需1小时,方便集群间的人员流动和物资调配。”
瓦列里又补充道。
“通讯设施同样重要。我们会在核心控制层,建设地下通讯基站,采用量子通讯技术,确保通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地下方舟会与地面建立秘密通讯通道,及时获取地面的危机信息,以便调整地下方舟的运行方案。”
“前期准备阶段,我们会与战国的通讯企业合作,建设地下通讯网络,确保每个居民都能正常使用手机、互联网等通讯工具。”
三人围绕能源供应和生活设施,展开了详细的讨论。
从地热井的钻探技术,到核反应堆的安全保障。
从住房模块的设计,到通讯网络的建设。
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推敲。
列维建议在能源供应层安装地震监测设备,防止因地质活动导致能源设施损坏。
伊娃提出要在居住生活层设置心理疏导中心,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居民适应地下生活。
瓦列里则强调要加强安保设施建设,在每个入口和关键区域设置安检设备和监控摄像头,确保地下方舟的安全。
又是三个小时过去,三人一致认为,多元互补能源系统,能满足地下方舟的能源需求。
立体交通网络和完善的生活设施能让居民在地下正常生活。
接下来,他们需要重点讨论前期准备工作的具体方案,包括时间规划、资金筹集、技术研发和人员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