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葡萄酒发酵期间,山里的农作物陆续成熟,秋收在即。
大家就摩拳擦掌,那是比过年还要高兴。
男女老少,不管平时有多忙,这会儿都已经停止进山,全都在大院里准备秋收要用的家伙事儿。
开始没凿石头拉着石碾子山广场,编竹筐磨镰刀敲敲打打的,那是从早到晚都不停。
自打种子播进了土里,大家几乎就没有一天不去地里看着的。
因为很多作物都是第一回种,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嘴上虽然不说,可心里都没底。
再加上之前还遇到过山洪,差点全军覆没。
现在眼瞅着要开始秋收,大家生怕再出现什么意外,比如碰上个大雨啥的。
好在这回天公很作美,一进入八月就一路秋高气爽。
在正是秋收前,柳芸就提议先把土豆给收了。
其实原本上个月就能收,只是雨水多,怕收出来容易发芽,也想让土豆尽量在土里多长一会儿。
现在接连晴天,土豆苗已经逐渐枯黄,代表着土豆已经完全成熟,根茎不会再长大了。
等第一粒土豆苗拔掉,大伙儿瞧这扯出来的三四个拳头大小的圆滚滚的东西,都高兴坏了。
“哎哟,还真长出来了,比当初种子果儿要大多了。”
“是啊,一棵苗居然能结三四个呢。”
柳芸忍俊不禁,这还没开始挖呢,就高兴成这样,若再发现土豆不是要高兴颠儿了。
果然。大家听说土地或许还有,脸上都是一副惊愕的表情,赶紧上前就要去刨土。
村长赶紧心疼地喊了声。
“别用铁锹用手扒!”
铁锹虽然快,但容易把皮挖破。
大家是头一回种土豆,都小心的很。
听了村长的话,大家都用手去扒拉,果然在里头发现了第五颗土豆。
然后是第六颗、第七颗,每挖出来一颗,大家都发出一阵阵惊呼。
孩子们更是激动地直围在旁边打转,齐刷刷地高声报数,生怕错过一颗似的。
“居然结了十颗土豆,真多呀!”
“真高产啊,厉害!”
虽然有大有小,但是产量足以让种了半辈子地的农民们惊呆了。
有了第一次的试收,接下来大家的动作就快许多。
有扒土豆的,也有负责往大院里运的。
见大家都好奇这土豆的味道,柳芸就带着孩子们直接捡了石头在地头上垒了一圈。
把捡来的树叶点了火,挑了那些个最小的小土豆丢进火里烤。
到了晌午,大家停下来在地头休息,吃干粮喝水。
就瞧见柳芸带着孩子们从已经熄灭的火堆里扒拉出一个又一个圆滚滚的东西。
“这就是烤的土豆?”
柳芸点头,“我们刚才已经尝过了,味道还行。”
别瞧这土豆烤得黑不溜秋的看着埋汰,可是外层的皮一剥开,立刻就把里头金黄色的泥肉露了出来。
被火烤过的焦香味也扑鼻而来。
一口咬下烫的人嘶一声,可那口感是软软糯糯的,抿一口在嘴里化开。
即便没有加佐料,吃下去却回味无穷,还带着丝丝的回甘呢。
吃上两个就已经觉得半饱了。
村长那是笑得合不拢嘴,直朝梁少斌跟柳芸不断夸赞。
“这土豆真是好东西,我还没见过这么简单就能拿来吃的呢,这就叫皮薄馅大吧。”
柳芸和梁少斌对视一眼笑了起来。
小麦跟稻子割下来之后都得脱粒,还得晒干后用石臼跟石磨才能煮出米和磨出面粉。
这么对比,土豆吃起来确实方便多了。
收完了土豆,大家按照之前说的按劳分配。
当初出了种子的柳芸一家子分得最多。
但即便分了小头,大家对这数量也十分满意跟意外。
妇人们还跟着柳芸一起琢磨出不少土豆的吃法。
除了烤土豆,还有炒土豆丝、炖土豆等等。
土豆也一下子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吃食。
等收完了土豆,接下来就得收稻谷了。
水稻可不像土豆,晚点儿收也行。
水稻的收割时机往往就那么两三天,一旦错过收成会损失不少。
因此一般割水稻都得到九成熟的时候就得开始组织抢收。
这两天村长跟村子里经验老道的老人们早晚都在稻田里转悠。
除了判断稻谷的成熟度,还得观天看天气。
时机到了,村长就开始一声令下,组织大家收水稻。
稻谷割下来后要整整齐齐捆成一束束的,再挑到晒谷场。
用禾戽来给水稻脱粒。
禾戽的样子就像一个巨大的斗车,下头是用木头做成的斗状大桶,上面则是插上竹篾做的三面墙。
脱粒的时候高高地扬起手臂,大力地挥动着稻穗,往着斗内甩去。
谷粒四下飞溅,被竹面挡住后就会乖乖落进下面的大斗。
虽然这方法原始又费力,可是却是他们目前最容易做出来的脱粒工具。
而且每次打稻谷的时候,稻穗甩到四壁的撞击声和稻谷四下弹跳的声音落到众人耳朵里都是美妙动听的。
打完的稻谷还不算完,要趁着天气晴朗把打下来的稻谷在晒谷场摊开晾晒。
之所以收了稻子并不着急收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里的玉米也已经熟得硬邦邦了。
包裹着玉米的苞叶也都发黄松散,似乎已经开始催促大家赶紧动手。
毕竟之前尝过一次玉米,那硕大的玉米棒子到现在还让大家记忆犹新。
有人甚至仔细地将一根棒子上有多少玉米都数了一遍。
如今玉米彻底成熟,大家都期待这一片玉米到底能收回多少玉米棒子。
等到掰玉米这天,一大早大家草草吃过早饭就齐刷刷朝着玉米地赶去。
此时的玉米地虽然一片枯黄,也不像稻谷那样垂着金灿灿的稻穗惹人怜爱。
可想到那里头藏着的硕大玉米棒子,大家还是高兴得不行。
村长一声令下,队伍就被分成了几个小队。
第一队就是掰玉米的,掰玉米没什么难度,主要是要心细,不能有任何遗漏。
前头的玉米掰完,后头立刻有第二支小队跟上砍玉米杆儿。
玉米杆儿又高又大,砍回去后给鸡鸭搭棚过冬是最好的,自然是不能浪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