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作训处的小李急匆匆跑进来:“处长,刚接到通知,下午的研讨会提前到十点,部长要亲自参加。”
宋祈年看了眼手表,距离会议开始只剩一个半小时。
他立即召集处里人员开碰头会,分配汇报任务。
会议室里,气氛严肃。
宋祈年站在投影前,从容不迫地讲解着改革方案的每一个细节。
当讲到可能遇到的阻力时,他坦诚地说:“任何改革都会遇到困难。但只要我们方向正确,就要敢于担当。”
部长认真听着,不时点头。汇报结束后,他特意留下宋祈年:“小宋,你这个方案很有见地。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部长,我明白。”宋祈年坚定地说,“只要对部队建设有利,再难我也要坚持。”
回家的路上,宋祈年心情复杂。
部长的肯定让他备受鼓舞,但前路的艰难也让他倍感压力。
推开家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小宋晨正坐在地板上搭积木,看见爸爸回来,立即扑过来要抱抱。
“爸爸,你看我搭的坦克!”小家伙兴奋地指着自己的作品。
宋祈年仔细端详,积木搭成的坦克虽然稚嫩,但炮管、履带一应俱全。“真棒!比爸爸当年搭的还要好。”
黎书禾从厨房探出头:“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饭菜都热了两遍了。”
“开了个重要的会。”宋祈年放下公文包,走进厨房帮忙盛饭,“部长对我们的方案很重视。”
黎书禾敏锐地察觉到丈夫语气中的疲惫:“遇到困难了?”
“还好。”宋祈年不欲多言,转而问道,“曦曦呢?”
“在房间写作业。她说今天要早点写完,好陪你下军棋。”
晚饭时,宋曦果然兴冲冲地拿出军棋:“爸爸,今天我们老师讲了甲午海战,我想知道现在的海军是不是比以前厉害多了?”
宋祈年一边摆棋子,一边耐心解答:“现在的海军当然强大多了。我们有航母,有新型驱逐舰,再也不会受人欺负了。”
“就像爸爸的改革方案,要让部队变得更强大,对不对?”宋曦眨着大眼睛问。
女儿的话让宋祈年心头一暖。原来孩子们都在默默关注着他的工作。
深夜,等家人都睡下后,宋祈年又回到书房。
台灯下,他仔细翻阅着基层部队的调研报告,不时在方案上做着标注。
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必须紧贴部队实际。
这时,手机响了,是他在野战部队时的老搭档、现在还在带兵的李营长。
“老宋,听说你要搞训练改革?”电话那头的声音一如既往地洪亮,“我们这边刚拿到征求意见稿,有几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
这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李营长从基层带兵人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
挂断电话前,他感慨道:“老宋,你在机关还能这么接地气,不容易啊!”
宋祈年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心想:无论身在什么岗位,都不能忘记基层官兵的需要。这就是他推行改革的初心。
接下来的日子,宋祈年带着处里同志开始了密集的调研。
他们走访了一个又一个基层单位,听取各级指战员的意见。
在某特种大队调研时,大队长带着他们参观新建的模拟训练中心:“宋处,你们方案里提到的模拟化训练,我们已经在尝试了。效果很好,特别是对新手来说,既安全又高效。”
宋祈年认真记录着,不时提问:“训练数据怎么采集?官兵反馈如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调研结束已是深夜,他们就在部队招待所住下。同行的年轻参谋小张累得直打哈欠:“处长,咱们明天还要去装甲旅,要不早点休息?”
宋祈年却打开电脑:“你们先睡,我把今天的调研情况整理一下。趁热打铁,印象才深刻。”
小张看着处长专注的侧脸,忍不住问:“处长,您为什么对这份方案这么执着?”
宋祈年停下敲键盘的手,沉思片刻:“小张,你在机关工作,有没有想过我们写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影响到千千万万官兵的训练和生活?这份责任,重啊!”
这句话让小张陷入了沉思。
调研结束后,改革方案进入了最关键的修改阶段。
宋祈年带着全处同志开始了封闭式加班。
有时为了一个细节,他们要争论到深夜;有时为了核实一个数据,要反复打电话确认。
这天晚上十点多,黎书禾带着孩子们来送夜宵。
推开会议室的门,只见白板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图表,桌上堆着厚厚的资料。
“爸爸!”小宋晨挣脱妈妈的手,扑向父亲。
宋祈年一把抱起儿子,脸上的疲惫瞬间消散:“这么晚了,怎么还过来?”
“孩子们想你了。”黎书禾把保温盒放在桌上,“这是妈熬的汤,大家趁热喝点。”
处里的年轻干部们不好意思地站起来:“嫂子,这么晚还麻烦您。”
“别客气。”黎书禾笑着给大家盛汤,“祈年在家常说,你们为了这个方案付出了很多。”
小宋晨好奇地摸摸白板上的字:“爸爸,这是什么?”
“这是能让叔叔们训练更安全的办法。”宋祈年耐心解释。
宋曦懂事地给每位叔叔递上汤碗:“叔叔们辛苦了。”
看着这一幕,处里的年轻干部们都感动不已。小张悄悄对同事说:“处长的家人真好。咱们更要努力,不能辜负这份心意。”
送走家人后,宋祈年发现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这个夜晚,会议室的灯一直亮到凌晨三点。
在方案即将定稿的前夕,宋祈年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来电的是他在军校时的老师,现在已经退休的杨教授。
“祈年,我听说你在搞训练改革?”杨教授的声音依然洪亮,“能不能把方案发给我看看?虽然退休了,但还是关心部队建设啊。”
宋祈年立即把方案发了过去。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杨教授就打来电话,提出了几条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老师,您这些建议太宝贵了!”宋祈年激动地说。
电话那头传来爽朗的笑声:“祈年,你要记住,改革不是推翻重来,而是在继承中创新。部队的好传统、好经验,一定要保留。”
老师的话让宋祈年深受启发。他立即召集处里同志,对方案进行最后一次修改。
提交方案的那天,宋祈年起了个大早。他特意换上崭新的军装,对着镜子仔细整理军容。
黎书禾走过来,帮他正了正军帽:“加油。”
机关大楼里,气氛庄重。
宋祈年抱着厚厚的方案材料,稳步走向部长办公室。
在门口,他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
汇报进行了整整一上午。
宋祈年从改革背景、主要内容到预期效益,做了全面汇报。
汇报结束,部长当场表态:“这个方案很有价值,原则上同意先行试点。祈年同志,你们作训处立了一功!”
走出部长办公室,宋祈年第一时间给妻子发了条短信:“方案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