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端起茶杯,跟几位老战友碰了碰:“咱们这些老家伙,退下来了还能看到这样的干部,心里踏实。陆云这样干下去,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咱们当初的决定,没做错。”
张老和李老纷纷点头,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也照在桌上那份写满民生实绩的材料上。窗外的海棠花正开得热闹,就像陆云在京都推开的那些民生实事,正一点点绽放出温暖的成效。
没过多久,周老收到倩倩发来的消息,说陆云最近又在忙着调研东北的粮食生产,还协调了农业专家去指导农民科学种植,争取今年能再增产。周老把消息念给几位老战友听,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样的干部,值得托付,也值得期待。
陆云把这些情况整理成材料,准备提交给相关会议。他在材料里写道:“城市治理不能只看‘面子’,老百姓的‘里子’才是根本。管网改造要是只图显眼、不顾实效,花再多钱也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凉了群众的心。”
这天晚上,陆云又想起陈建国的信。他拿出信纸,在空白处写道:“一定要让江州的老百姓,明年雨季不用再蹚水回家。”写完,他把信放进抽屉,和之前收到的西北村民来信放在一起——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都是他工作的方向。
接下来的日子,陆云一边推动制定《全国城市内涝治理指导意见》,一边关注江州的整改情况。当地按要求调整了改造计划,优先对老城区管道进行扩容,还邀请陈建国等居民当监督员,每周公示施工进度。
一个月后,陈建国给陆云写了第二封信,信里说:“现在老城区开始挖管道了,施工队还跟我们商量怎么减少影响,再也不是之前‘只管干活、不管我们’的样子了。陆委员,谢谢您还惦记着我们这些老百姓的事。”
陆云拿着信,心里踏实了不少。他知道,解决城市内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把钱花在实处、把事做到细处,就一定能慢慢改善。他把陈建国的信转给工作组,附上一句话:“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此后,陆云又推动在南方多个城市开展内涝治理试点,推广闽市的分级改造和群众监督模式。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数据能告诉我们问题在哪,但群众的感受才能告诉我们,工作有没有真的做好。城市治理,终究要围着老百姓的需求转。”
春日的午后,阳光透过四合院的窗棂,洒在红木八仙桌上。倩倩外公周老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温热的龙井,目光落在桌上刚送来的两份材料上——一份是陆云推进南方城市内涝治理的简报,另一份是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的进展报告。
“你们瞧瞧陆云这劲头,到京都没歇脚,先扎进了两件大事。”周老把材料推给身边几位老战友,手指在“农村饮水”和“城市内涝”上分别点了点,“一个关乎农民喝水,一个关乎市民避涝,全是老百姓的心头事。”
坐在对面的张老接过材料,老花镜往鼻梁上推了推,先翻到农村饮水那页。看到“12个省份偏远乡村饮水安全覆盖率提升8%”的数字,他忍不住点头:“我前阵子去西北考察,老乡说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干净水,不用再跑几里地挑水,这都是陆云的功劳。”
“可不是么,他在汉东就搞过净水站,到了全国层面,还能把那套‘县域统筹+乡镇运维’的法子推开来。”旁边的李老接过话,想起之前听水利部的老部下说的细节,“为了摸清楚农村管网老化情况,他派工作组跑了两百多个村子,连管道的使用年限都查得明明白白。”
周老放下茶杯,指尖在城市内涝简报上划过:“南方那几个城市,年年淹水年年改,钱花了不少没见成效。陆云倒好,不先听汇报,直接把老百姓的来信拍在会上,查资金去向、看施工质量,连老城区上世纪的旧管道都没放过。”
张老翻到简报里江州的案例,指着“老城区管网改造投入增加5倍”的内容:“以前有些干部改造只修主干道,看着光鲜,老百姓还是遭罪。陆云倒好,知道老城区才是积水重灾区,把钱往实里投,还让居民当监督员,这才叫真办事。”
“还有农业上的事,我听农业部的人说,他为了推节水农业,在河南的田里蹲了两天,跟种粮大户聊滴灌技术怎么省水、怎么增产。”李老喝了口茶,继续说道,“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定政策,而是真往地里扎,这样搞出来的法子,农民才愿意用。”
周老想起去年推荐陆云时的情景,当时还有人担心他“太实诚,在京都玩不转”,现在看来,这种“实诚”正是最难得的。“他在汉东的时候,就不搞形象工程,一门心思抓净水站、养老站;到了京都,还是老样子,不盯着数据好看,只盯着老百姓是不是真受益。”
张老放下材料,叹了口气:“现在有些年轻干部,一到高位就忙着听汇报、看报表,数据搞得漂漂亮亮,实际问题一个没解决。陆云倒好,不管在汉东还是京都,眼睛始终盯着老百姓的需求,这样的干部,咱们当初没看错。”
“我听说他为了农村饮水的事,专门开了好几次协调会,把水利、财政、地方的人凑到一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李老补充道,“有个省份偏远乡村缺水,他还协调了专项拨款,让当地建了净水站和蓄水池,现在老乡们再也不用愁喝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