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建业茶楼
茶香依旧氤氲,人声愈发鼎沸。胡适之最新的《论均平之弊》正在被茶客们争相传阅、热烈讨论。
文中巧妙地将“均平”理念与“黄巾暴政”勾连,论证“循序渐进之改良,方为救国正途”。
“胡先生真乃吾辈喉舌!”士人抚掌赞叹。
“是啊,句句说在心坎上!这世道,终归需要胡先生这样的明白人来慢慢调理!”商贾由衷附和。
百姓们沉浸在一种“被代言”的满足感中,仿佛胡适之的笔,就是他们刺破黑暗的光。
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改良”漕运、“优化”税制,在旧框架内勾勒着虚幻的美梦,浑然不觉身上的无形枷锁,正随着每一次对“改良”的欢呼而悄然收紧,锻造得更加精致而牢固。
而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或是阴冷的牢狱,或是荒僻的江畔,那个曾发出过刺耳呐喊的周铄,已然悄无声息。
他的文章被查禁,他的名字被淡忘,他的声音被刻意抹去,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未能激起变革的波澜,只留下一圈迅速平复的涟漪,以及更深沉的死寂。
他被遗忘,或被“消失”,成为了江东“和谐”图景下,一道被迅速缝合的裂痕。
蜀汉·栖霞坳夜学
油灯下,气氛严肃而专注。方先生面前摊开着两份截然不同的文本:一边是周铄那篇《无声的江东》的残篇,字字泣血;另一边是胡适之《漕运弊政论》的节选,条分缕析。
“周先生让我们看清这屋子的铁壁何其坚厚,何其冰冷。”方先生指着周铄的文章。
“胡先生则告诉我们,这铁壁上,何处有缝隙,可以撬动,可以透入微光。”他又指向胡适之的论述。
学员们目光炯炯,已然领悟。
“我们当汲取周铄之精神,认清这世界的本质与残酷,永葆挣脱牢笼的决绝;同时,亦需利用胡适之所指出的缝隙,在现实中寻得发力之处,务实地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与权利。”
他们不再空谈觉醒,也不再迷信改良。他们将周铄的深刻批判内化为斗争的骨骼与灵魂,将胡适之的策略性言论转化为斗争的血肉与工具。
在一次次具体的、围绕赋税、工酬、赏功的博弈中,他们将这清醒的认知与务实的策略结合,步步为营。
于是,道路于此彻底分野:
东吴百姓,满怀感激地爱戴着一个旨在修复并优化牢笼的“精致工程师”,却憎恶那个想要彻底打碎牢笼的“粗糙破壁人”。他们将工程师对牢笼的修缮,误认作了通往自由的曙光。
蜀汉百姓,则在血与火的教训与思考中懂得:对“破壁人”的诋毁与恐惧,往往源于不敢直面墙壁存在的懦弱与自欺;而对“工程师”的感激与颂扬,本质上是对一个更精致、更不易察觉的囚笼的赞美与臣服。
他们已然明白,真正的出路,从来不在于是选择工程师还是破壁人,而在于首先认清那堵墙的冰冷存在与其吃人本质,然后,不再寄望于任何外部的拯救,而是自身成为那破壁的力量——用清醒的头脑指引方向,用每一次微小的抗争磨损墙壁,直至最终,亲手开辟出属于自己的、通往光明的裂隙。
江东的幻梦在茶楼喧嚣中发酵,蜀汉的微光则在寂静的深耕下,于大地深处悄然蔓延。孰为希望,历史终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