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夏至,村里的知了叫得欢,养老点院子里的石榴树结出了小果子。
苏明揣着那本老手艺图谱,想去工作室给学员们讲讲老木雕的历史。
刚走到老槐树下,就看见辆电动车停在路边,车后座绑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一个戴草帽的大叔正解布包,看见苏明连忙招手:“苏师傅,可算着你了!”
苏明走过去:“大叔,你这是带的啥宝贝?这么沉乎乎的。”
大叔解开布包,露出个竹编粮囤,巴掌大小,编得密密麻麻:“这是我爹传下来的,想让你看看。”
苏明拿起小粮囤,手指顺着纹路摸:“这是‘密纹编’,当年是盛细粮的,你爹当年肯定是过日子的好手。”
大叔点点头:“可不是嘛!我爹说这粮囤跟着他跑了半辈子,饥荒年都没舍得丢。”
苏明翻过粮囤,看了看底部:“你看这收口,是‘锁边编’,几十年了还这么结实,没松劲。”
张大爷凑过来:“这小粮囤真精致,当年能编这么细的,都是老手艺人。”
大叔搓着手:“苏师傅,这粮囤有点漏缝了,能不能修?我想给我孙子留着。”
苏明点点头:“能修!用细竹丝补补缝,再用蜂蜡打一层,又能存好几年。”
他转头对学员说:“去拿点细竹丝和蜂蜡来,顺便学学老粮囤的修复手法。”
学员应声跑去,大叔赶紧说:“苏师傅,修复费我给你算,可不能让你白忙活。”
苏明摆摆手:“啥钱不钱的,你要是不嫌弃,给养老点的老人们带点自家种的花生就行。”
大叔笑着说:“那有啥嫌弃的!我家花生刚收,回头给你装一麻袋。”
苏明坐在修复角,手里捏着细竹丝,一点点往漏缝里补。
“补这种密纹的,得顺着原来的纹路走,一根也不能错,不然就难看了。”苏明一边补一边说。
大叔蹲在旁边看着,嘴里念叨:“我爹当年总说,编竹编就跟做人一样,得实打实。”
苏明点点头:“老辈人都这么说,手艺诚,日子才能稳当。”
张奶奶端来绿豆汤:“大伙儿歇会儿,喝口汤解暑,这细活急不得。”
中午,大叔真的扛来一麻袋花生,颗粒饱满,带着泥土味。
他给老人们分花生:“大爷大妈,尝尝鲜,自家种的,没打药。”
老人们剥着花生,吃得香:“这花生真甜,比买的好吃多了。”
张奶奶做了花生炖排骨,大叔吃得直点头:“苏师傅,张奶奶,这饭比我在家吃的香十倍。”
苏明给大叔添菜:“喜欢就多吃点,下午给你把粮囤修好,保证不耽误你带回去。”
下午,苏明给粮囤补完缝,又用蜂蜡慢慢打磨。
“蜂蜡能防潮,还能让竹丝更结实,当年老辈人都这么保养竹编。”苏明说。
大叔看着粮囤一点点变光滑,眼里满是高兴:“苏师傅,你这手艺真绝了,跟新的一样。”
苏明把粮囤递给大叔:“你试试,装小米肯定不漏了,给你孙子当玩具也安全。”
大叔接过粮囤,小心翼翼地放进布包:“我孙子肯定喜欢,这可是他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
临走时,大叔硬塞给苏明一把花生:“苏师傅,你尝尝,不够我再给你送。”
苏明笑着收下:“够了够了,你路上慢点,以后有老物件的事儿,随时来。”
大叔骑上车,还回头喊:“苏师傅,过几天我给你送花生来!”
没过几天,村里来了个小姑娘,手里捧着个木盒子,怯生生地找苏明。
“苏爷爷,我奶奶让我来的,说你能看懂老物件。”小姑娘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竹编发卡。
发卡上编着小花,颜色有点褪了,却依旧精致。
苏明拿起发卡:“这是‘缠花编’,当年小姑娘都爱戴,你奶奶当年肯定是个爱美的姑娘。”
小姑娘眼睛一亮:“真的吗?奶奶说这是她年轻时最宝贝的东西。”
苏明点点头:“是真的,这发卡编得细,花型也好看,是正宗的老手艺。”
他给发卡做了简单的保养,用软布擦了擦:“这样就干净多了,别放在潮湿的地方就行。”
小姑娘接过发卡,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谢谢苏爷爷,我一定好好给奶奶收着。”
苏明从工作室拿了个新编的竹编小花:“这个送给你,跟你奶奶的发卡做个伴。”
小姑娘笑着说:“谢谢苏爷爷!我以后也要学编竹编,给奶奶编个新发卡。”
自从修了那个小粮囤,来找苏明修老竹编、鉴老物件的人更多了。
有带老竹篮的,有带老竹扇的,还有带老竹制针线笸箩的,苏明都一一接待。
他还在工作室墙上贴了张“老物件咨询表”,谁来都能登记,不用跑空。
有个来修老竹扇的大妈说:“苏师傅,你真是热心肠,现在这么实在的人不多了。”
苏明笑着说:“老物件都是念想,能帮大伙儿留住念想,我心里也舒坦。”
这天,苏明正在给一个老针线笸箩补边,之前那个送花生的大叔又来了。
他扛着个大袋子,进门就喊:“苏师傅,我给你送花生来了!”
苏明放下手里的活:“大叔,你太客气了,还特意跑一趟。”
大叔把袋子倒在桌子上,花生堆成小山:“我家花生今年收成好,给你和老人们尝尝鲜。”
他还带来个竹编簸箕:“苏师傅,你再帮我看看这个,是不是老手艺?”
苏明拿起簸箕:“这是‘粗纹编’,当年是扬场用的,你看这竹丝,都是当年手工劈的,不规整但结实。”
大叔点点头:“我爹说这簸箕跟着他种了一辈子地,现在虽然不用了,扔了可惜。”
苏明说:“不用扔!我给你加固一下,你可以当收纳筐用,装装杂物也挺好。”
大叔高兴地说:“那太好了!苏师傅,你真是帮了我大忙了。”
中午,张奶奶用大叔送的花生做了花生糕,香飘满了工作室。
老人们和学员们吃得津津有味:“这花生糕真甜,比买的还好吃。”
大叔坐在一旁,看着大伙儿热闹的样子:“苏师傅,你们这儿真像个大家庭,太暖了。”
苏明给大叔递了块花生糕:“都是乡里乡亲的,凑在一起热闹,日子才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