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仔细看着小筐:“你看这竹丝,是自己劈的,粗细不太均匀,边缘也没打磨光滑,是自学的手艺。”
老太太眼里泛起泪光:“这是他编的第一个竹筐,后来他还编了好多,家里的筐子、篮子都是他编的。”
苏明放下小筐:“这虽然不是啥名家手艺,但都是你老伴的心意,是你们家的念想,比啥都珍贵。”
他还给老太太讲保养方法:“别放在潮湿的地方,脏了用湿布擦擦就行,不用特意上油。”
老太太连连道谢:“苏师傅,太谢谢你了,我一定好好保存,给孩子们留个念想。”
自从帮人鉴了砚台盒和小竹筐,来找苏明鉴宝的人越来越多,大多是带着家里的老物件。
苏明从不嫌麻烦,每次都仔细看、耐心讲,还会问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有个来鉴老面塑的阿姨说:“苏师傅,听您讲完,我更舍不得卖了,这都是家人的情义。”
苏明说:“老物件值钱不值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藏着的人和事,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这天,苏明正在给一个老竹编扇补丝,来了个穿校服的小伙子,手里拿着个竹编书签。
“苏爷爷,我想让您帮我看看这个,是不是老手艺。”小伙子说。
苏明接过书签,上面编着个“勤”字,竹丝很细,颜色浅黄。
“这书签是‘细丝编’,但不是老物件,是近几年编的,你看这竹丝,是机器劈的,粗细均匀。”苏明说。
小伙子有点失望:“这是我奶奶给我的,她说这是她年轻时编的。”
苏明笑着说:“你奶奶没骗你,这编法是老手艺,只是竹丝和工具是新的。”
他指了指“勤”字的纹路:“你看这编法,是老辈人传下来的,你奶奶肯定是跟着老艺人学过。”
小伙子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奶奶说她当年跟村里的老艺人学过半年竹编。”
苏明点点头:“是真的,这手艺没丢,你奶奶编得很规整,是好手艺人。”
他还给小伙子编了个简单的小书签:“这个送给你,跟你奶奶的凑一对,以后也能传下去。”
中午,小伙子在村里吃了碗面条,还跟着苏明学了会儿简单的竹编。
“苏爷爷,编竹编真不容易,我奶奶当年肯定吃了不少苦。”小伙子说。
苏明笑着说:“学手艺哪有不吃苦的,我当年学的时候,手上的刺比你头发还多。”
小伙子点点头:“我以后要多陪奶奶,听她讲当年学手艺的故事。”
入秋后,天气转凉,苏明给工作室的陈列角装了个玻璃柜,防止老物件落灰。
他把之前鉴过的砚台盒、小竹筐的照片贴在柜子上,旁边写着它们的故事。
有个学员问:“苏叔,你为啥要记这些故事?”
苏明说:“老物件是死的,故事是活的,记下来,后人才能知道这些老物件的来历。”
张大爷点点头:“苏明说得对,老故事和老手艺一样,都得传下去。”
这天,苏明正在整理老物件的故事,之前那个鉴砚台盒的男人又来了。
他手里拿着个相册:“苏师傅,我找着我爷爷当年用这砚台盒的照片了,给您看看。”
照片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用砚台盒里的砚台磨墨,旁边摆着几本书。
苏明看着照片,眼里满是感慨:“你爷爷当年真精神,这砚台盒跟着他,也算没白忙活。”
男人说:“苏师傅,我把照片洗了几张,给您留一张,贴在陈列角。”
苏明高兴地说:“太好了!这样一来,老物件就有了魂。”
年底的时候,那个鉴小竹筐的老太太让孙女送来了一筐自己种的红薯。
“苏师傅,这红薯是我自己种的,你尝尝鲜,谢谢你帮我鉴宝。”老太太的孙女说。
苏明接过红薯:“太谢谢大娘了,让她老人家多注意身体。”
村里评选“年度最美传承人”,苏明又被推选上了,这次他还是把奖状挂在了玻璃柜旁边。
除夕夜,村里比往年更热闹了,来找苏明鉴宝的人好多都赶来了。
大家带来了自己的老物件,还有老物件的照片和故事,围在一起聊得热热闹闹。
鉴砚台盒的男人举起酒杯:“苏师傅,谢谢您帮我们读懂了老物件的心思,祝您新年快乐!”
苏明站起来,双手举杯:“也祝大伙儿新年快乐,祝老手艺薪火相传,祝老物件藏情永驻!”
酒杯碰撞的声音、孩子们的笑声、老人们的聊天声、老物件的故事声,交织在一起,格外温馨。
刚过霜降,村里的霜气裹着桂花香,养老点的老人们正围在院子里晒太阳。
苏明揣着新整理的老物件故事笔记,想去工作室把笔记归到书架上。
刚走到工作室门口,就看见个穿中山装的老爷子,手里抱着个锦盒,站在门口张望。
老爷子看见苏明,连忙上前:“你就是苏明苏师傅吧?我专程从省城来的。”
苏明笑着点头:“大爷,我是苏明,快进屋坐,外面凉。”
老爷子跟着进屋,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苏师傅,你帮我看看这个,是不是我父亲留下的老竹编。”
锦盒里是个竹编鼻烟壶套,一寸见方,编着福寿图案,纹路细得像发丝。
苏明屏住呼吸,轻轻捏起来,手指顺着纹路慢慢摸:“大爷,这是‘微丝编’,是咱这一带顶尖的老手艺,至少有六七十年了。”
老爷子眼睛一亮:“真的?我父亲当年是做茶叶生意的,说这是老艺人定制的。”
苏明翻过鼻烟壶套,指着眼角的暗纹:“你看这隐蔽的‘暗八仙’图案,得用比绣花针还细的竹丝编,当年能做这个的,没几个。”
张大爷凑过来,眯着眼看:“这手艺真绝了,比头发丝还细的竹丝,咋编出来的?”
苏明又闻了闻竹丝的味道:“你再闻闻,有股淡淡的樟香味,当年编的时候泡过樟树叶水,防虫防潮。”
他用手指轻轻刮了刮竹丝:“你看这包浆,是常年摩挲出来的,温润发亮,没有一点做旧的痕迹。”
老爷子激动地说:“苏师傅,你说得太对了!我父亲总说这是他最宝贝的东西,不让任何人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