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过几天,王老板就从京城打来了电话,语气特别实在:“苏师傅,跟你说个事儿,我潘家园的店旁边,刚好空出来一个小铺面,我给你盘下来了。你看你这手艺,在村里藏着太可惜,来潘家园开店,既能鉴宝,又能教手艺,还能让更多人知道老竹编的好,你考虑考虑?”
苏明拿着手机,愣了好一会儿,转头看了看工作室里的老物件,又瞅了瞅正在练手艺的学员,心里犯了嘀咕:去京城开店,确实能让老手艺传得更广,但村里的老人们、学员们,还有养老点的事儿,他实在放心不下。
王老板听他没吭声,又补了一句:“苏师傅,你别操心,铺面我给你装修好,桌椅板凳、货架啥的都给你备齐,你啥也不用带,就带着你的手艺和那些老物件样品来就行。村里的事儿你也别牵挂,我每月给养老点寄点米面油,你要是想回去,我随时给你派车,来回都方便。”
苏明跟张大爷、村支书还有学员们商量,大伙儿都挺支持:“苏明,你去吧,这是好事儿,老手艺不能一直窝在村里,得让更多人看见。村里的事儿有我们呢,养老点我们会照看,学员们也会接着练手艺,你放心去。”
架不住大伙儿劝,也想着老手艺的传承,苏明终于点了头,给王老板回电话:“行,王老板,我去!麻烦你多费心了。”
收拾东西那天,村里的人都来帮忙,老人们给她装了不少自家种的粮食、腌的咸菜,学员们把平时编的竹编作品打包,让他带去京城当样品,张奶奶还给他缝了床厚被子:“京城不比村里,冬天冷,你盖这个暖和。”
苏明看着眼前的大伙儿,眼睛有点发热:“谢谢大伙儿,我到了京城,一定好好干,把老竹编的手艺传出去,等我站稳脚跟,就回来接你们去京城看看。”
第二天一早,王老板派来的车就到了村口,大伙儿帮着把东西搬上车,一路送苏明到村口,反复叮嘱:“苏明,到了京城别太累,按时吃饭,常给家里打电话。”苏明挥着手,看着村子越来越远,心里又舍不得,又有点期待。
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到了潘家园,王老板早就等在铺面门口了。铺面不算大,但收拾得干净利落,靠墙摆着货架,中间放着一张大桌子,专门用来鉴宝、教手艺,墙角还留了个小角落,放着一张小床,供苏明临时休息。
“苏师傅,你看看,满意不?要是有哪儿不合适,我再让人改。”王老板笑着说。苏明走进铺面,摸了摸货架,又看了看窗外热闹的潘家园,心里踏实了不少:“太满意了,王老板,麻烦你了,让你破费这么多。”
“客气啥,”王老板摆摆手,“你能来,就是给我面子,以后咱们互相照应,你的店开起来,我的生意也能更红火。”
当天下午,苏明就开始收拾铺面,把带来的老物件样品摆在货架上,有竹编的针篓子、小罐子、扇子,还有学员们编的小挂件,满满当当摆了一货架,又把“苏明老竹编鉴宝·传艺”的牌子挂在门口,简简单单,却格外显眼。
刚挂好牌子,就有一个大哥凑了过来,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小篮子:“老板,你这儿鉴宝不?我这篮子是我爷爷传下来的,你帮我看看是不是老物件。”
苏明赶紧让他坐下,接过小篮子,摸了摸竹丝,看了看编纹:“大哥,你这篮子是‘粗纹圆编’,建国后的手艺,是老物件没错,当年都是用来赶集、装菜的,结实得很。你看这竹丝,虽然粗,但编得扎实,没有松动,是正经的老手艺。”
大哥一听,笑了:“太好了!我就知道是老东西,我爷爷用了一辈子,现在我想给我儿子,先让你给掌掌眼,心里踏实。老板,你这鉴宝多少钱?”
苏明摆摆手:“不收钱,大哥,我鉴宝不收费,就想听听这老物件背后的故事,你要是不嫌弃,给我讲讲你爷爷和这篮子的事儿就行。”
大哥坐下来,絮絮叨叨讲了半天,说爷爷当年用这个篮子赶集卖菜,供他上学,这篮子跟着爷爷走了一辈子,现在爷爷走了,他就把篮子收起来,想留给儿子,让他记住爷爷的辛苦。苏明听得认真,还拿出本子记了下来。
临走的时候,大哥非要给苏明塞钱,苏明死活不收,大哥没办法,从兜里掏出一瓶矿泉水:“老板,不收钱,你喝瓶水,天热,别中暑。”苏明笑着收下:“谢谢大哥,以后有老竹编的事儿,随时来找我。”
第一天开店,就来了不少人,大多是来鉴宝的,还有几个是来学手艺的。有个小姑娘,看了货架上的竹编挂件,特别喜欢:“老板,你能教我编这个小挂件不?我觉得太好看了。”
苏明点点头:“行,小姑娘,你要是感兴趣,每天下午来,我免费教你,不用交钱。”小姑娘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谢谢老板,我明天就来。”
中午,王老板请苏明吃烤鸭,还是上次那家店,苏明一边吃,一边跟王老板说开店的事儿:“没想到第一天就这么多人,还有人来学手艺,看来老竹编还是有人喜欢的。”
王老板笑着说:“那是,你的手艺好,人又实在,不收费鉴宝,还免费教手艺,肯定有人来。以后我店里收老竹编,还得麻烦你掌眼,你可别推辞。”
“放心吧,王老板,”苏明说,“只要你开口,我随叫随到,不用特意请我吃饭。”
下午回到店里,人比上午还多,有个老太太,手里抱着个木盒子,急匆匆地走进来:“老板,你快帮我看看这盒子,是我从旧货市场买的,卖家说这是清代的竹编首饰盒,我花了两万块,你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我别被骗了。”
苏明小心翼翼打开盒子,里面是个竹编首饰盒,上面编着牡丹图案,看着挺精致。他摸了摸竹丝,又看了看编纹,还闻了闻味道,皱了皱眉头:“大妈,实话说,你这盒子是仿的,不是老物件,你被骗了。”
老太太一听,脸立马白了,急得声音都抖了:“不可能啊!卖家跟我说这是他家祖传的,还让我看了包浆,怎么会是仿的呢?”
苏明指着盒子,慢慢跟她说:“大妈,你别急,我给你说咋分辨。你看这竹丝的包浆,看着挺旧,其实是用药水泡出来的,不均匀,还发僵,老物件的包浆是常年用手摸出来的,温润得很,不一样。再看这牡丹图案,编得虽然好看,但细节太粗糙,老艺人编的牡丹,花瓣层次分明,你这花瓣都编到一块儿去了,太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