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一听,眼睛立马红了,抹了抹眼泪:“真的?我就知道他不骗我,他当年跟我说,这罐子是他战友送的,跟着他走南闯北,从来没丢过。苏师傅,那这罐子,我给孙子的时候,该咋保养啊?”
苏明耐心地说:“平时别往潮湿的地方放,就用干布轻轻擦,别用硬物刮那个‘福’字,也别往太阳底下晒,放在柜子里就行,不容易坏。你给孙子的时候,把你老伴儿的故事跟他说清楚,这罐子就更有意义了。”
老太太连连点头,拉着苏明的手一个劲儿道谢。临走的时候,她给苏明留了一兜子自家蒸的馒头:“苏师傅,没啥好东西,这馒头是我自己蒸的,你尝尝,比买的好吃。”苏明笑着收下:“谢谢大妈,太麻烦你了。”
中午,张奶奶端着饭过来,是小米粥和炒青菜,还有几个鸡蛋。“苏明,快吃饭吧,一上午没闲着,肯定饿坏了。”苏明刚坐下,就见一个小伙子背着个双肩包,手里拿着个竹编的小扇子,扇面上编着个小蝴蝶,看着挺精致,就是扇骨有点松动。
“苏师傅,我在旧货市场买的这个小扇子,花了一百块钱,你帮我看看是不是老物件,要是能修,再帮我修修,我想夏天的时候用。”小伙子说着,把小扇子递了过来。
苏明接过小扇子,摸了摸竹丝,又看了看编的小蝴蝶:“这是‘蝶纹扇编’,民国末年的手艺,是老物件没错,当年都是姑娘们用来扇风的,特别小巧精致。就扇骨有点松动,我给你重新缠紧,再加固一下,就能用了。”
小伙子一听,高兴得说:“太好了!苏师傅,谢谢你,我就觉得这扇子好看,没想到还是老物件,一百块钱没白花。”苏明笑了笑,放下碗筷,拿来细棉线和小镊子,一点点把松动的扇骨缠紧,又加固了扇面和扇骨的连接处。
修完扇子,苏明递给小伙子:“你试试,结实得很,夏天扇风刚好。”小伙子接过扇子,扇了扇,笑着说:“太好用了,苏师傅,你手艺真厉害。”临走的时候,他给苏明留了一瓶冰红茶:“苏师傅,天热,你喝点水,别嫌弃。”苏明笑着收下:“不嫌弃,谢谢你啊小伙子。”
下午,鉴宝的人越来越多,有个中年女人,手里捧着个木盒子,一进门就着急地说:“苏师傅,你快帮我看看这盒子,是我从网上买的,卖家说这是清代的竹编首饰盒,我花了三万块,你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我别被骗了。”
苏明小心翼翼打开木盒子,里面是个竹编首饰盒,上面编着花鸟图案,看着挺精致。他摸了摸竹丝,又看了看编纹,还闻了闻味道,脸色慢慢沉了下来。“大姐,实话说,你这盒子是仿的,不是老物件,你被骗了。”
女人一听,脸立马白了,急得快哭了:“不可能啊!卖家给我看了好多鉴定证书,还跟我说假一赔十,怎么会是仿的呢?苏师傅,你再好好看看,别弄错了。”
苏明指着盒子的纹路说:“你别急,我给你说为啥是仿的。你看这竹丝的包浆,看着挺旧,其实是用药水泡出来的,不均匀,还发暗,没有老物件那种温润的光泽。再看这花鸟图案,编得虽然像,但细节太粗糙,老艺人编的花鸟,线条流畅,羽毛、花瓣都编得特别清晰,你这就太敷衍了。”
他又指着盒子的底部:“老物件的底部,都会有手艺人的暗记,你这底部光溜溜的,啥都没有,而且是用胶水粘的,一抠就能掉,老物件都是用棉线缠紧的,根本不用胶水。”
女人听着,眼泪掉了下来:“那可咋办啊?三万块钱,是我攒了好久的钱,就想给我闺女买个老物件当嫁妆,结果被骗了。”苏明安慰她:“大姐,别着急,你先联系卖家,跟他说这是仿的,让他退款,要是他不退,你就找平台投诉,实在不行,就报警。以后再买老物件,别从网上买,也别光看鉴定证书,得亲手摸,亲手看,拿不准就来找我。”
女人点点头,擦干眼泪,一个劲儿道谢:“谢谢苏师傅,多亏你了,不然我还拿着这假货当宝贝呢。以后我再有老物件,肯定先找你看看。”临走的时候,她想给苏明钱,苏明赶紧摆手:“不用给钱,你赶紧去处理退款的事吧,别耽误了。”
傍晚的时候,人渐渐少了,苏明正想收拾收拾工具,就见之前那个修针篓子的大叔又来了,手里拎着个袋子:“苏师傅,我回家跟我闺女说了针篓子的故事,她特别高兴,让我给你带点我们老家的特产,你尝尝。”
苏明接过袋子,打开一看,是一袋子核桃和一袋子红枣:“太客气了,大哥,你不用特意跑一趟。”大叔笑着说:“应该的,苏师傅,你帮我修好了针篓子,还跟我说了那么多门道,这点东西不算啥。以后我再有老物件,肯定还来找你。”
大叔走后,苏明和学员们一起收拾工作室,把今天鉴宝的记录整理好,又把那些老物件的故事,一一记在本子上。张奶奶端来一碗热汤:“苏明,快喝点汤歇歇,今天忙了一天,肯定累坏了。”
苏明接过汤,喝了一口,暖乎乎的。他看着满屋子的老物件,还有墙上的锦旗,心里挺踏实。学员们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今天鉴宝的门道,苏明一边喝汤,一边慢慢给他们讲,讲那些老竹编的手艺,讲那些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咱们鉴宝,不光是要认出真的假的,更要懂这些老物件背后的感情。每一件老竹编,都是老辈人过日子的痕迹,都是他们的念想,咱们得好好守护这些东西,把老手艺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学员们连连点头:“苏叔,我们记住了,以后我们一定好好学手艺,好好鉴宝,不辜负你教我们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