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道有时甚至会觉得,这场冰封万物的严酷凛冬,来得恰逢其时。极寒虽是天灾,却也成了庇护他们的天然屏障,隔绝了外界的窥伺与威胁,让他能与新族人们一同蛰伏于此,心无旁骛地专研灵械制作,实现一次次的突破与“婴变”,得以沉默的迅猛成长。
而阳势的目标始终明确:必须在凛冬结束前,让崇阳人族成长到足以被大符“接纳”的地步。至少,也要成长到能震慑肖小,牵制住魇神庙那些邪徒的国力地步,让它们不敢举妄动。
修罗界的生存法则向来残酷,对于痩小羸弱的人族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失去世代经营才建造出的庇护聚落,就如同蚁巢崩塌的蝼蚁,暴露于寒风与掠食者眼前——漏谷人族的下场,本应是十不存一、悄然死绝。
更何况,凛冬已近。继续留在被毁的漏谷山谷,只有死路一条。
崇阳人族的接纳,等于将呼吸权重新交还给了他们。是在绝境之中,递来的一根救命之索。
然而,上万人骤然迁入,对任何城池都是沉重负担。尤其在见识了崇阳城的残破与寒素之后,他们更加明白:这里的族人是在用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与资源,分担他们的性命。
他们本已下定决心,只要有一隅可遮蔽风雪便足矣。口粮,他们可以自己咬牙去挣,去荒野中刨食,绝不愿给崇阳再多添压力。
可凛冬,比他们的决心来得更快。
风雪封门,求生无路。就在他们蜷缩在安置的屋舍处,为未来而忐忑时,崇阳人族的粮食,分到了他们手中。
每人每天,稳定一餐。有身怀六甲的,那肚里的生命也是被算在内,能多得一餐。
这甚至比他们在漏谷时的供给,还要多出一线。
“……”
而更令他们心神震颤的,是崇阳人族的王上,竟将一座小山似的灵晶堆在他们眼前,声音平静:
“灵晶,敞开了用。”
他们世代倚靠灵晶制作灵械维生,也是依靠此技勉强在修罗界挣得一线生机。却从未见过——甚至从未想象过——如此数量的灵晶,如粗砾般被轻易赠予。
那一刻,所有的不安、局促、寄人篱下的卑微,皆化作滚烫的洪流,冲垮了心防。
这已不只是收留。
这是重生。
是绝境之中,有人将火种与未来,一并塞进了他们冻僵的手中。
他们不再只是被怜悯的流亡者。
他们仿佛,终于摸到了“家”的门槛。
而崇阳人族对他们也并无排斥之心。只因在这片残酷的土地上,他们比谁都更懂“弱者唯有抱团,方能取暖”的道理。如今两族加起来仍不过数万之众,势单力薄,若不能尽快汇聚力量、形成势能,终将难以在这片大地立足。
崇阳的接纳是恩情,也是生存的必然;而漏谷人族的回报,则来得迅速而猛烈。
就在阳势最为心切的御寒功法研究迟迟没有突破之时,漏谷人族却在这时,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
这惊喜,源于阳势对他们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支持。当那一整袋足以令任何部族震撼的灵晶被轻描淡写地交到他们手中时,点燃的不仅是灵械的炉火,更是把他们那份被现实压抑的潜能与骨气彻底激发了出来。有暖屋安居,有粮食果腹,如今更获得了足以将想象变为现实的巨量资源——若不做出些成绩,他们自己都无颜在崇阳立足。
要知道,昔日为了开采提炼三十万斤精钢石,几乎拖垮了整个臂臑国。而这一整袋比精钢石还要珍贵的灵晶,其价值与期望之重,可想而知。
灵械造物,其核心动力便源于灵晶。有了近乎无限的灵晶供应,漏谷的同胞工匠们便再无顾忌,他们怀着证明自身价值的迫切,首先将目标对准了最基础、也最耗费人力的领域——解放人力。
很快,一种被称为“灵傀”的简易机甲被制造出来。这些不知疲倦、力大无穷的钢铁造物,迅速投入到最艰苦的工作中。以往被称为“死季”的凛冬,万物蛰伏,人族只能蜷缩在城内苦苦支撑。但现在,情况截然不同:惠阳地下城的采石场地,灵傀挥舞巨臂,敲开冻土;矿道之中,它们替代人力,搬运矿石。
至从阳势在荒漠见识了修罗界的无常与恐怖,他便决定要修造扩建地下惠阳城。他担心在某一刻,崇阳人族保不齐就被哪只元婴化形大妖无意间看到,就给一口吞囫了。
在还没有大符那等强盛实力之前,还是蛰伏在地下比较安全。
如今有了“灵傀”的加入,惠阳地下城的扩建改造,得以迅速展开,幽长狭窄的甬道,运输物资的队伍如今都被稳稳地交给了这些不知疲倦的钢铁造物。
凛冬的诅咒仿佛被这股新生的钢铁洪流强行撕开了一道口子。崇阳城的生命力,并未因严寒而萎缩,反而在灵晶驱动下的轰鸣声中,透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抗自然的坚韧与活力。
凛冬——这道修罗界分辨强大与蝼蚁的分界线,算是第一次被崇阳人族摸到了跨越的门槛。
灵械的广泛应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凛冬中“人力不可为”的致命难题,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生存模式的颠覆。
最关键的,就是将崇阳的突破地障的军武人员从凛冬下的只有他们能胜任的各种劳作中彻底解放出来。他们不再需要在凛冬严寒中顶风冒雪去进行着维持崇阳人族运转的各项工作,而是能将所有精力与时间,投入到当前最紧要的事务上——疯狂提升军力与战力。
崇阳所有文武官员都心知肚明,殿下带回的那些如山财富和功法典籍,并非馈赠,而是“战利品”。若不能尽快将其消化、吸收,转化为自身的实力,这些宝物便不是助益,而是足以引火烧身的烫手山芋。
于是,尽管外界是刺骨的严寒,万物凋敝,崇阳城内却涌动着一股前所未有的修炼热潮。近千部功法典籍的出现,如同久旱逢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