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清江市的夜景别有一番风味,沿江的灯光带将蜿蜒的江水点缀成一条流动的星河,对岸的霓虹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晚风带着江水微湿的气息拂面,舒缓着白日的疲惫。
何明远刚在食堂吃完晚饭,正准备回宿舍处理一些文件,手机响了起来,是姜采薇。
“何总,吃完饭了吗?有没有兴趣一起散散步?江边夜景不错,想……顺便跟你聊聊工作上的事。”姜采薇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似乎比平时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何明远略一沉吟,应了下来:“好啊,我刚吃完。在哪儿碰面?”
“就在公司后门通往江边的路口吧,我等你。”
几分钟后,两人在约定的路口汇合。姜采薇换下了白天严谨的工装,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浅色休闲套装,长发披肩,略施淡妆,在朦胧夜色下显得柔和了许多,少了些职场上的锋利,多了几分女性的温婉。
两人并肩沿着江边的步行道缓缓而行。起初,只是闲聊了几句公司的事务和北京之行的见闻(何明远省略了与林沪宁相关的部分),气氛略显客气和拘谨。
走了一段,姜采薇似乎下定了决心,她停下脚步,转过身,面向何明远。江面的波光映在她明亮的眼眸中,跳动着复杂的光彩。
“何明远,”她忽然不再称呼职务,声音虽轻,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其实……我叫你出来,不只是想聊工作。”
何明远心下了然,也停下脚步,平静地看着她,做好了倾听的准备:“嗯,你说。”
姜采薇深吸了一口气,仿佛要汲取足够的勇气,目光坦诚地直视着何明远:“我想了很久,还是决定要告诉你。我……我很欣赏你,或者说,比欣赏更多。我不想再隐藏自己的感受,那种猜测和不确定的煎熬,我不想再承受了。”
她的话语直接而主动,在这夜色江风中显得格外清晰。何明远没有打断,只是目光温和地回望着她。
姜采薇继续说着,语气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带上了一丝自我剖析的坦诚:“我知道,我可能……不是第一个对你表示好感的人。而且,我必须向你坦白一件事。在你……在你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脱颖而出,还是项目部一个普通经理的时候,我承认,我……我确实有些瞧不起你。觉得你背景普通,可能也没什么大出息。”
她顿了顿,似乎有些艰难,但依旧选择了诚实:“我觉得这或许是很多女人都会有的……现实的一面?我们很难对一个看似平平无奇、前途未卜的男人始终保持良好的、充满期待的态度。这很势利,但我当时确实是那么想的。直到后来,你一次次证明了自己,你的能力,你的担当,你的魄力……这些都深深吸引了我。我也很挣扎,为我曾经浅薄的看法感到羞愧,但更多的,是无法控制地被你吸引。”
她的坦白带着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却也流露出极大的勇气和此刻的真挚。
何明远安静地听完,脸上并没有出现被冒犯或者惊讶的神情。他望向波光粼粼的江面,沉默了片刻,然后转回头,声音沉稳而真诚:
“采薇,谢谢你愿意这么坦诚地告诉我这些。真的。”他首先肯定了对方的勇气,“你的欣赏和这份心意,我收到了,也很珍惜。”
他话锋微微一顿,继续说道:“但是,感情的事情,我觉得需要更坚实的基础和更自然的节奏。我们现在是同事,也是共同为清江公司奋斗的伙伴。我认为,一段真正可靠的关系,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应该从一段良好、稳固的友谊开始。在事业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中彼此关心,共同经历,共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让时间去沉淀和验证一切,而不是急于定义一个结果。你觉得呢?”
他没有直接拒绝,也没有轻易接受,而是描绘了一个需要共同努力和耐心培育的图景——一段“充满想象力的友谊关系”。这既给了对方尊重和希望,也给自己留下了充足的空间和余地。
姜采薇认真地听着,眼中的光芒微微闪烁,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和理解。她确实没有遭到冷硬的拒绝,何明远的回应充满了理性和对未来的开放性。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姜采薇点了点头,嘴角露出一丝复杂的笑意,有轻松,也有淡淡的怅惘,“从朋友开始,相互扶持,共同成长……这样很好。至少,我说出来了,心里这块大石头总算放下了。不用再整天胡思乱想,猜来猜去了。”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真的卸下了一副重担。
“嗯,说出来就好。”何明远温和地笑了笑,“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任何事,都可以像朋友一样聊聊。”
两人之间的气氛似乎松弛了下来,虽然暧昧的情愫并未完全消散,但那种紧绷感和尴尬感消失了。他们又沿着江边走了一会儿,聊的话题也变得轻松广泛起来,从清江的发展聊到最近的电影,仿佛真的开始向何明远所描述的“友谊”迈进。
散步结束,何明远将姜采薇送到宿舍楼下,才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
刚回到宿舍坐下,手机就接连响起了提示音。他拿出来一看,是两条几乎前后脚发来的微信。
一条来自徐若杭:「睡了吗?今天忙不忙?头还会不会晕?记得按时休息。【月亮】」 另一条来自林沪宁:「明远哥,回清江还适应吗?伤口没有不舒服吧?明天有什么安排呀?北京一别,总觉得还有很多话没聊完呢~」
两条信息,关心的内容相似,语气却略有不同。徐若杭的问候克制而含蓄,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和未褪的愧疚感。林沪宁的则更显活泼亲近,毫不掩饰她的好奇和想念。
何明远看着这两条信息,脸上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表情。他想了想,手指在屏幕上敲击,分别给了回复。
对徐若杭:「谢谢徐书记关心,已经好多了,不影响工作。今天刚开了班子会,处理了些事情。明天一早就去黑水项目部,重点跟进红色教育基地项目的启动事宜,之前耽搁了不少时间,得抓紧了。你也早点休息。」
对林沪宁:「谢谢沪宁挂念,一切都好,清江的空气比北京湿润多了。明天计划先去黑水项目部开个协调会,督促一下基地项目的施工图评审和招标准备工作,下午可能还要去趟镇政府沟通细节。刚回来,千头万绪都得理清楚。你也别睡太晚。」
他的回复迅速、清晰、条理分明。充满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详细的计划汇报,完全符合一个兢兢业业、全心投入事业的干部形象。他回应了她们的关心,也如实告知了行程,甚至具体到了“施工图评审”、“招标准备”这样的细节。
然而,这种回应方式,就像一份精心撰写的工作日志摘要,准确无误,却也公事公办,情绪含量极低。它完美地接住了对方抛过来的话题,却没有注入任何私人的、情感性的延伸。仿佛一团炽热的火球扔过去,却落入了一片平静而深邃的湖水中,虽然激起了涟漪(得到了回复),却完全看不到期待中的燃烧反应。
这种感受很微妙。你不能说他不重视——他回复得很快,内容很实在。但你也不能说他很重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程式化的礼貌和距离感,所有的话题最终都被引导和终结在了“工作”这个安全且冠冕堂皇的领域。
手机那头,徐若杭看着那条详尽的工作计划回复,抿了抿嘴,想说点什么,却又觉得无从说起,最终只回了一个「好的,加油。」 林沪宁则看着手机,嘟了嘟嘴,觉得这个“明远哥”好像一下子又变回了那个“何总”,她那些没来得及聊完的话,似乎被一堵名叫“工作”的无形墙壁挡了回来,她只好回了句「知道啦,大忙人!那你先忙~」
何明远放下手机,轻轻呼出一口气。江边的夜风似乎还萦绕在耳边,姜采薇的坦白、徐若杭的试探、林沪宁的热情……这些复杂的情感信号交织在一起,而他,似乎本能地选择了一种最稳妥也最“枯燥”的方式去应对——将一切可能燎原的星火,都暂时置于“事业”这片广袤而安全的草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