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于阗的香料集市像一块被阳光点亮的宝石。狭长的街巷两侧,摆满了各色香料摊,空气中弥漫着豆蔻、桂皮、胡椒、安息香、乳香的混合香气,浓烈却不刺鼻,像一首缓缓展开的乐章。远处的雪山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与近处的热香形成奇妙的对比。
沈砚秋、罗衣、阿罗憾、秦十三与于阗城主尉迟盛站在集市入口。尉迟盛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虑——香料市场鱼龙混杂,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损害了商人的利益,也影响了于阗的声誉。
“香料,”尉迟盛道,“是于阗的香。”
“香,”沈砚秋道,“需要真材实料来支撑。”
一、鉴别三法
沈砚秋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绳上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看、闻、试”等符号。
“这是‘鉴别三法’。”他道,“我们从三个维度对香料进行鉴别:
1. 看:观察颜色、纹理、形状,判断是否与标准样本一致。
2. 闻:嗅其气味,注意是否有刺鼻、霉变或混合异味。
3. 试:简单的物理或化学测试,如用清水观察溶解情况、用小火观察香气变化(注意防火)。”
他将木牌一一插在地上,用不同颜色的石子标出步骤:
- 看:黄牌,对照标准样本,记录颜色、形状差异。
- 闻:蓝牌,记录前味、中味、后味,是否自然。
- 试:红牌,进行简易测试,记录结果。
几位香料商围上来,认真查看。有人点头,有人提问。
“如果我们对鉴别结果有异议呢?”一位来自西域的香料商问。
“可以申请复检,”沈砚秋道,“由跨城邦的鉴定师组成复检小组,结果为最终。”
二、金手指:标准样与鉴味卡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套“标准样”和一组“鉴味卡”。
“标准样是我们的参照基准。”他道,“每种香料都有对应的标准样本,封装在玻璃或木盒中,标注产地、等级、特征。商家和鉴定师可以将待检香料与标准样对比,快速判断真伪和等级。”
他当场演示:取一小撮胡椒,与标准样对比,颜色一致、颗粒均匀;再取另一撮,颜色偏暗、颗粒大小不一,明显为掺假。
“鉴味卡是我们的嗅觉工具。”他继续道,“卡片上记录了每种香料的标准气味特征和常见掺假气味,鉴定时对照卡片,可以减少主观误差。”
秦十三忍不住道:“这些都是小东西,却能让人心里有底。”
“是的。”沈砚秋道,“市场,最怕的是心里没底。”
三、风里的香
集市很快热闹起来。摊主们将香料摊摆得满满当当,色泽鲜艳、香气四溢。罗衣跟着鉴定师从一家摊走到另一家摊,认真记录每一次鉴别结果。她的鼻尖被香气包围,却依然能分辨出细微的差别。
一个年轻的女摊主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豆蔻递给鉴定师。鉴定师看、闻、试后,微笑道:“真,一等。”
年轻女摊主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从家乡带来的,终于有人识货了。”
一位来自中原的商人看中了一袋乳香,鉴定师对照标准样后,指出其中掺有少量松香。商人感激地点头:“幸好有标准,不然我回去就亏大了。”
尉迟盛站在一旁,看着井然有序的鉴别过程,神色舒展。他知道,标准不是为了刁难谁,而是为了保护每一个认真做生意的人。
“你觉得,”他问沈砚秋,“这标准能坚持多久?”
“坚持多久,”沈砚秋道,“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否愿意守护它。”
四、暗线与光
午后,风从雪山方向吹来,带着清凉的水汽。罗衣在集市边缘巡查时,注意到一个黑斗篷男子混在人群中,正仔细观察标准样和鉴味卡。他的腰间挂着一枚奇特的玉佩,纹路似蛇盘沙。
罗衣悄悄靠近,听到他低声对身边的人说:“标准一出,假货难行。”
罗衣心中一紧,转身去找沈砚秋。
“标准,”沈砚秋道,“是为了让每一份真材实料都被看见。”
“我们要不要……”秦十三话未说完,便被沈砚秋抬手制止。
“今天,”沈砚秋道,“我们只记住一件事:让好香有好价,让好价有好名。”
五、尾声与路
傍晚,集市渐渐散去。夕阳从雪山的另一侧照过来,给香料摊镀上了一层金色。沈砚秋站在集市出口,望着渐渐安静下来的街巷。他知道,这只是香料标准的开始,但他也知道,只要标准在,信任就在。
“下一次,”尉迟盛道,“我们会让于阗的香,飘得更远。”
“下一次,”沈砚秋道,“我们会让更多的人,因一缕香气而相遇。”
然而,在集市外的阴影里,一个黑影正望着标准样和鉴味卡,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笑。他的腰间,挂着一枚纹路似蛇盘沙的玉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