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寒风如刀刃般切割着岩层缝隙,陈沐阳裹紧多层叠加的兽皮披风,手指抚过领口处新缝制的防风毛边——这是用雪兔腹部最柔软的绒毛加固而成。陈景行正用陨铁匕首削刮一块火山浮石,粉末簌簌落入陶碗:“把这个掺进雪水,煮沸后饮用能补充流失的矿物质。”他特意将煮好的淡粉色溶液倒入驯鹿膀胱,这种天然容器既保温又便于携带。
早餐是改良版的“雪原能量棒”。陈沐阳将风干的雷鸟肉、云莓干与燕麦碎粒捣碎,加入融化的驯鹿油脂搅拌成团。为了增加粘稠度,他特意采集了岩石上的地衣胶液。“地衣在低温下会分泌天然黏合剂。”他将混合物压入桦树皮模具,制成便于抓握的长条形,“这样的能量棒能在零下环境保持硬度,方便随时补充热量。”
收拾行囊时,陈景行展示了新改造的背包悬挂系统。他用坚韧的驯鹿筋编织成网格状背带,在肩部和腰部接触点嵌入雪兔毛填充的软垫:“这种分散受力设计能减少30%的负重感。”他还在背包外侧加装了可拆卸的冰爪收纳袋,袋口采用双层兽皮翻盖,有效防止冰雪渗入。
行进途中,陈沐阳突然停下脚步。他蹲下身观察雪地上的冰晶形态:“看这些六边形柱状冰晶,间距均匀且垂直排列,这是‘钻石尘’现象,预示着空气湿度极低。”他立即取出用兽骨雕刻的饮水勺,从背包侧袋舀出一小口驯鹿膀胱里的温水,“在这种环境下,必须主动补水,哪怕不觉得口渴。”
正午时分,他们在一处冰碛背风处发现了雪雁的迁徙痕迹。陈景行没有急于追踪,而是先用铁镐挖掘雪层:“雪雁喜欢在冰层裂隙处觅食,先确认安全性。”他将铁镐插入雪层,每隔半米敲击一次,根据回声判断下方结构。当确认冰层厚度超过两米后,父子俩才小心翼翼地沿着雁群足迹前进。
午餐是创新的“冰制料理”。陈沐阳将剩余的雷鸟肉切成薄片,平铺在冰面上。他用铁镐削出细长的冰晶条,均匀撒在肉片上:“低温能让肉质纤维收缩,口感更紧实。”搭配用云莓汁腌制的地衣卷,以及用融化雪水冲泡的红景天茶,这顿冷餐既节省燃料又能快速补充能量。
午后的行程中,他们遭遇了“雪盲症”前兆。陈沐阳的眼睛开始出现刺痛感,眼前时不时闪过白色虚影。“立即佩戴护目镜!”陈景行迅速从背包取出备用的桦树皮眼罩,镜片处涂抹了用木炭和驯鹿油脂调制的防眩光涂层。他还教儿子用雪水冲洗眼睛:“雪水呈弱碱性,能缓解角膜刺激。”
傍晚宿营时,他们在一处天然冰洞内落脚。陈景行没有直接生火,而是先用火把检查洞顶冰柱。“看这些冰柱的倾斜方向,”他指着右侧下垂的冰锥,“说明右侧气流更强,我们在左侧搭建营地。”父子俩用铁镐削出平整的冰面,先铺上一层苔藓隔热,再覆盖多层驯鹿皮。
晚餐是精心烹制的“火山石炖菜”。陈沐阳在洞内找到几块椭圆形的火山石,用铁镐烧热后放入陶锅。他将雪雁肉、地衣、燕麦和云莓干依次放入,加入融化的雪水。“火山石能持续释放热量,这种间接加热法能让食材更入味。”炖菜的香气与火山石特有的硫磺味混合,在洞内弥漫开来。
睡前,陈景行教授了一项特殊技能——通过冰层声音判断危险。“把耳朵贴在冰面上,”他示范道,“如果听到类似琴弦拨动的声音,说明冰层在移动。”他还教儿子制作简易的“冰震预警器”:用细驯鹿筋悬挂一块小冰晶,下方放置铜制铃铛,一旦冰层震动,冰晶摇晃便会触发声响。
子夜时分,预警器突然发出清脆的铃声。陈沐阳屏住呼吸将耳朵贴地,通过冰层传导的震动判断出是大型动物经过。他没有贸然出洞,而是将混合着辣椒粉和杜松子的雪灰撒在洞口周围。果然,半小时后,洞外传来失望的低吼,一只饥饿的北极狼被驱兽剂逼退。
次日清晨,父子俩在洞外发现了新的生存资源——岩壁缝隙中生长的高山雪莲。陈沐阳用兽骨刀小心采集,将其根茎洗净后晾干:“这种植物不仅能泡茶御寒,捣碎外敷还能治疗冻伤。”他们将采集的雪莲与剩余的地衣、云莓分类存放,背包里的生存物资清单又新增了重要一项。
收拾行装时,陈景行对冰爪进行了最后调整。他在每个爪钉底部加装了可旋转的小圆盘:“这样在硬冰面上能增大摩擦力,遇到松软雪层又能防止深陷。”背包侧面的工具袋里,新添置了用火山石打磨的刮冰铲、用驯鹿筋编织的防滑绳,以及用桦树皮制作的简易指南针。
在这片广袤的雪原上,每一个生存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每一项技能都凝结着无数次实践的智慧。当父子俩再次踏上征程时,远处的冰峰在阳光下泛着神秘的蓝光,而他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