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空之泪的蓝光消散在晨雾中,咸腥的水汽裹挟着睡莲的清香扑面而来。陈沐阳踉跄着扶住岸边扭曲的猴面包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湖,湖面被初升的太阳染成流动的金箔,成群的火烈鸟正掠过浅滩,粉色羽翼在雾霭中若隐若现。陈景行弯腰拾起半块刻着几何纹路的陶片,边缘还沾着尼罗河鲈鱼的鳞片:“这里是班图人的领地,湖畔的生存法则得从头学起。”
清晨的湖面笼罩着珍珠色的薄雾,父子俩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陈沐阳注意到芦苇丛中频繁跳动的水花,立刻用青铜匕首削尖竹竿,仿照当地渔民用的叉鱼技法,在浅水区静静守候。当银白色的罗非鱼游过时,他手腕发力,竹竿精准刺入鱼身。陈景行则在岸边挖掘黏土,将湿润的陶土拍打成碗状,架在三块石头上烧制简易陶器——这是他们在古希腊学到的制陶技艺,此刻派上了用场。
水源处理充满智慧。他们发现湖边的水浑浊且带着藻类腥味,陈景行想起在撒哈拉学到的分层过滤法,就地取材改良:底层铺上从河床挖出的粗砂,中层填充碾碎的火山岩,顶层覆盖干燥的芦苇。更巧妙的是,他将当地特有的睡莲根茎捣碎,其分泌的黏液能快速吸附水中杂质。当清澈的水滴入陶罐时,陈沐阳惊讶地发现,经过过滤的湖水竟带着淡淡的花香。
搭建营地时,父子俩充分利用湖畔资源。他们选中一棵倾斜的大榕树,用坚韧的棕榈纤维将树干与地面的气生根编织成网状支架,再用宽大的芭蕉叶覆盖顶部,形成天然的遮雨棚。为防止鳄鱼侵扰,陈景行在营地四周挖掘壕沟,沟底插满削尖的荆棘,沟壁涂抹从箭毒木提取的毒液。夜幕降临时,他们点燃用干芦苇和鸵鸟粪混合的篝火,火焰腾起的浓烟不仅能驱赶蚊虫,还能在湖面形成明显的信号标识。
食物采集开启了新大陆。陈沐阳在湿地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稻,细长的稻穗在风中摇曳。他想起在古希腊学到的农耕知识,用青铜镰刀小心翼翼地收割,将稻穗铺在阳光下晾晒。更惊喜的是,他们在腐烂的树干上找到了野生木耳,与罗非鱼一起炖煮,鲜香的味道在陶罐中弥漫。陈景行还发明了“烟熏鱼干”,将捕获的多余鱼类用盐和香料腌制后,悬挂在篝火上方熏制,这种保存法能让鱼肉在高温下保存数周。
与当地部落的相遇充满戏剧性。当一群身着彩色兽皮、佩戴骨制饰品的班图人出现在营地附近时,陈沐阳立即用树枝在地上画出象征和平的同心圆图案。他模仿部落长老吹奏的芦笙曲调,用空心竹管吹出简单的旋律。这份诚意赢得了信任,部落长老教他们辨认可食用的野果,还展示了独特的“鱼陷阱”:用藤蔓编织成圆锥形的网兜,底部开口收紧,放入诱饵后沉入水中,鱼儿游进去便难以逃脱。
工具制造融入非洲特色。陈景行用河马牙雕刻出带有锯齿的锯子,手柄缠绕鳄鱼皮防滑;陈沐阳则制作出“水上罗盘”,将磁石矿石固定在浮木上,无论湖面如何波动都能指示方向。他们还发明了“芦苇筏”,将粗壮的芦苇用棕榈纤维捆绑成束,中间放置干燥的茅草,既能在湖面捕鱼,又可作为临时避难所。
夜幕降临时,维多利亚湖被月光染成银色。父子俩坐在新搭建的营地中,陈沐阳用树皮纤维编织渔网,陈景行则在研磨新收获的野稻。篝火旁,部落少女教他们用彩色矿石粉末绘制图腾,鲜艳的赭红与湛蓝在火光中跳跃。远处传来低沉的鼓点,那是部落庆祝丰收的节奏。而那枚天空之泪,安静地躺在用非洲乌木雕刻的匣子里,折射出湖面星星点点的波光,见证着人类智慧与非洲大地的温柔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