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大婚那日,京城的天格外蓝。没有世家婚礼的铺张奢华,赵衡特意嘱咐,将省下的银钱换成粮食,分发给京郊的贫苦百姓。林晚穿着一身火红的嫁衣,不是繁复的凤袍,而是她亲手绣了稻穗纹样的礼服,简单却郑重。
迎亲的队伍没有锣鼓喧天,只有一辆朴素的马车,赵衡亲自驾车,载着她从农书阁出发,缓缓驶向东宫。街道两旁站满了百姓,手里捧着新收的谷穗、土豆,笑着喊着“太子妃千岁”,声音比任何礼乐都动人。
林晚掀起车帘,看着窗外一张张真挚的笑脸,眼眶湿润。她想起初到京城时的惶恐,想起试验田的风雨,想起那些质疑与阻碍,忽然觉得,所有的坎坷都化作了此刻的甘甜。
“在想什么?”赵衡握着她的手,指尖温暖。
“在想,真好。”林晚笑了,眼里的光比嫁衣还亮,“能和你一起,看着这么多人吃饱饭,真好。”
赵衡低头,在她额头轻轻印下一吻:“以后,我们一起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婚礼虽简,却被百姓记在了心里。有人说,太子妃是从田埂上走出来的,懂庄稼,更懂百姓;有人把他们的故事编成歌谣,唱遍了大街小巷。
成为太子妃后,林晚并没有住进东宫深院。她依旧每日去农书阁和试验田,只是身边多了几个宫女侍卫,却挡不住她往泥土里扎的根。赵衡全力支持她,甚至在东宫开辟了一小块菜园,让她闲时能种种菜,保持着那份质朴。
皇后对她的态度渐渐缓和。那日在御花园,见林晚蹲在地上,手把手教小皇子辨认菜苗,耐心又温柔,皇后忽然叹了口气:“以前是本宫固执了。”
林晚站起身,笑着行礼:“母后也是为了殿下好。”
“你啊。”皇后看着她沾着泥的手,眼里有了笑意,“宫里的规矩不用全学,你做你自己就好。”
朝堂上的反对声也渐渐平息。林晚主持的农桑学堂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农匠,遍布各地;她推广的土豆、玉米在灾年救了无数百姓;西域的商队带着改良的作物种子来朝,每次都要特意感谢“太子妃殿下”。
那些曾经非议她的老臣,看着粮仓日益充盈,百姓安居乐业,终于闭上了嘴。甚至有人在朝堂上称赞:“太子妃虽非名门,却以农桑安天下,功在千秋。”
这年秋收,林晚带着身孕,依旧坚持去试验田查看收成。赵衡不放心,一路陪着,小心翼翼地扶着她,生怕她累着。
“你看这玉米,比去年又增产了。”林晚指着饱满的玉米棒,笑得眉眼弯弯。
“小心脚下。”赵衡扶着她坐下,从食盒里拿出温热的玉米粥,“快喝点粥,别累着。”
阳光洒在两人身上,也洒在金黄的田野上。远处,农人们正在收割,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林晚靠在赵衡肩上,看着这丰收的景象,轻声道:“等孩子长大了,我要教他种地,让他知道,粮食来得多不容易。”
“好。”赵衡握住她的手,放在她隆起的腹部,“还要教他,他的母亲,是怎样从田埂上走来,用一双手,种出了满天下的希望。”
冬去春来,林晚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赵衡给孩子取名“赵稷”,“稷”为百谷之神,寄托着他们对农桑的牵挂,对天下的期许。
小皇子满月那天,林晚抱着孩子,和赵衡一起去了林家庄。周婆子的坟前,新栽的松柏已亭亭如盖。林晚把孩子抱给“奶奶”看,轻声说:“奶奶,您看,我做到了。地里的庄稼长得很好,百姓们都能吃饱饭了。”
春风拂过田埂,带来泥土的清香。赵衡站在她身边,看着远方的田野,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像林晚一样的农人,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种下希望,收获幸福。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在田埂上,在稻穗间,在百姓的笑脸上,写下了最踏实、最温暖的篇章。就像那永不褪色的阳光,照亮了岁月,也滋养了人间。而属于他们的日子,还在继续,在每一粒饱满的种子里,在每一季丰收的喜悦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