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烦恼信箱”推出后受到了热烈欢迎。
第一天开箱,吴哲就被里面的纸条数量惊呆了。足足有二三十张!
看来大家平时憋得是真够呛。
那天晚自习,在杨明宇的特批下,吴哲坐在办公室里一张一张地拆读这些纸条。
杨明宇坐在旁边备课,时不时看一眼吴哲。
起初,吴哲的表情还挺轻松,看着看着还会笑出声来。
“老师,您看这个。”吴哲递过来一张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我同桌脚太臭了!尤其是下雨天!严重影响我背单词的效率!我该怎么委婉地提醒他?”
杨明宇看乐了:“这确实是个严峻的生化危机。你怎么回?”
吴哲想了想,提笔写道:“送他一双除臭鞋垫,并附言:‘为了我们的友谊,也为了我的清华梦,请笑纳。’如果还不行,建议申请调换座位,理由是:‘我对某种气体过敏’。”
杨明宇竖起大拇指:“高!实在是高!”
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吴哲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起来。
纸条上的内容不再是打打闹闹的玩笑,而是开始触及到高三学生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楚。
“我不想考大学了,我想去学修车,但我爸说我要是敢这么想就打断我的腿。我觉得我活得像个提线木偶。”
“最近总是失眠,一闭眼就是分数掉下来的画面。我是不是抑郁了?我不敢告诉爸妈,怕他们担心。”
“我很羡慕林天,他那么聪明,学什么都快。我每天学到凌晨一点还是考不过那些天天玩的人。努力真的有用吗?”
“我喜欢隔壁班的一个男生,但我知道这时候不该想这些。可是控制不住自己,我是不是个坏女孩?”
每一张纸条都是一颗年轻而焦灼的心。
吴哲看着这些字迹,仿佛看到了曾经那个在深夜里绝望哭泣的自己。
“老师……”吴哲的声音有些低沉,“我以前以为只有我一个人这么痛苦,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杨明宇放下笔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这就是成长的代价。青春期的迷茫,加上高考的重压,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他们愿意把这些写出来说明他们信任你,也说明他们还在挣扎,没有放弃。”
“那我该怎么回?”吴哲有些无措,“有些问题太沉重了,我……我怕我说不好。”
“你不需要给他们标准答案,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杨明宇温和地说,“你只需要告诉他们:我也经历过,我懂你。这就够了。有时候,共情比建议更重要。”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师徒二人就在办公室里,对着这一堆纸条开始了回答。
针对那个想学修车的,杨明宇建议吴哲回复:“修车也是一门技术,不丢人。但高考是让你拥有选择权的入场券。你可以先拿到入场券,再去选择是修法拉利还是修拖拉机。那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针对那个怀疑努力是否有用的,吴哲写道:“天赋决定上限,但努力决定下限。林天是特例,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胜利就是通过努力跑赢昨天的自己。别跟猎豹比速度,咱们是蜗牛,爬到金字塔顶端看到的风景和雄鹰看到的是一样的。”
针对那个“坏女孩”,杨明宇笑着说:“告诉她,青春期的悸动是美好的,就像春天花会开一样自然。这不是坏,是人性的本能。但这朵花开得太早容易被霜打,不如把它藏在心里化作肥料,等高考结束长成参天大树再去表白,那才叫‘顶峰相见’。”
第二天一早,教室后面的“解忧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便利贴。
没有名字,只有编号和回复。
同学们一进教室就纷纷围了过去。
“哇,这个回复太暖了吧!”
“哈哈,那个脚臭的回复笑死我了,这谁啊这么惨?”
“‘顶峰相见’……说得真好。”
那个觉得自己是“坏女孩”的女生站在人群外围看着那张粉色的便利贴,脸红了红,但一直紧锁的眉头悄悄舒展了开来。
那个每晚熬夜的男生看着关于“蜗牛与雄鹰”的比喻默默地握紧了拳头,眼神里多了一份坚定。
从那以后,“烦恼信箱”成了14班最热闹的地方。
吴哲也越来越进入角色。他不再仅仅是回复纸条,他开始主动观察。
如果他发现谁这几天情绪不对,就会假装“偶遇”,比如在接水的时候聊上两句:“我看你最近黑眼圈有点重啊,是不是熬夜了?要注意身体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或者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坐到那个落单的同学身边:“怎么不去打球?有心事?”
他甚至还自学了一些简单的心理学小技巧。
比如“积极心理暗示法”。
他在班里的黑板角落开辟了一块“每日一夸”的小专栏。
每天,他会在上面写一句夸奖的话,有时候是夸全班:“昨晚大家晚自习纪律真好,给自己鼓掌!”
有时候是夸个人:“今天张伟同学帮人搬水,男友力爆棚!”
“今天马丽同学画的黑板报太惊艳了,建议收藏!”
虽然有时候夸得很尬,但这种积极的氛围,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14班的气氛也越来越和谐。
晚自习前十分钟,大家围在“解忧墙”前看段子(吴哲的回复越来越幽默了),互相调侃,甚至还会有人带头唱两句跑调的歌。
但铃声一响,所有人瞬间进入状态,专注度极高。
这种“张弛有度”的状态让隔壁班的老师看得直眼馋。
吴哲自己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以前的那些痛苦和焦虑竟然在慢慢治愈。
就像杨明宇说的:“助人者自助。”
当你把目光从自己狭窄的内心世界移开去关注他人的痛苦时,你会发现自己的那点事儿其实也就那样。
而且,每当他看到同学们因为他的回复而露出笑容或者重新振作起来时,那种成就感比他做出一道数学压轴题还要强烈百倍。
他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未来。
以前,他对未来是迷茫的,只知道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但具体干什么他不知道。
现在,他心里隐隐有了一个模糊的方向。
一天,在整理完信箱后,吴哲找到了杨明宇。
“老师,我想好了,以后我想报心理学专业。”
杨明宇正在批改作业,闻言抬起头:“哦?为什么?”
“因为……”吴哲看了一眼窗外正在操场上奔跑的同学们,“我觉得,人的心比数学题更复杂,也更有趣。如果我能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更多像曾经的我一样迷茫的人,把心里的结解开,这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杨明宇放下笔,站起身,郑重地向吴哲伸出手:“吴哲同学,恭喜你找到了属于你的人生课题。我相信你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未来的中国很需要你这样的人。”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一刻,吴哲觉得自己真正地长大了。他不再是那个被焦虑裹挟的少年,而是一个拥有了梦想和方向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