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3年深冬,东海城科学院穹顶大厅内,黄铜吊灯将熔金般的光芒洒在长条橡木桌上。
总设计师林怀瑾的手指轻敲着桌面,凝视着面前铺开的图纸,那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广州级三体铁甲舰设计图,但此刻,这张图纸在他眼中却显得如此局促。
陈阿生大统领和李海潮总长要的是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林怀瑾抬头望向围坐在桌旁的工程师们,而广州级只有2500吨,显得太过拥挤,更不用说跨越太平洋的续航了。
林总师,负责火炮研发的赵铁生推了推圆框眼镜,镜片反射着桌上的煤油灯光,我们的200毫米40倍径后装炮已经完成测试,使用精炼镍钢炮管,膛压比旧式青铜炮提高近三成。但每门炮重达18吨,加上旋转炮座和防护装甲,单炮系统就超过25吨。
蒸汽动力方面呢?林怀瑾转向角落里的中年男子。
涡轮蒸汽机专家王启年站起身,走到墙边的巨型图纸前:我们最新的复合式涡轮蒸汽机,配合干锅吹氧高炉生产的优质钢材,能提供每平方英寸80磅的蒸汽压力。理论上,双轴推进可以维持6000吨战舰,以16节航速前进,但前提是船体必须有足够的空间布置锅炉和煤仓。
诸位,林怀瑾站起身,走到大厅中央悬挂的巨型海图前,手指划过从东海到夏威夷再到旧金山的航线,大统领要的是一艘能够横跨太平洋,与西方列强抗衡的铁甲战列舰。广州级的2500吨排水量已无法满足需求,我们需要重新设计一艘真正的战列舰。
接下来的七天里,东海城科学院成了一个巨大的计算工坊。设计师们分成三个小组:船体结构组、火力配置组和动力系统组,不断在纸上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如果按六门200毫米主炮全向布局,结构工程师李振华在黑板上画着草图,至少需要120米的船长才能保证每门炮都有足够的射界和回旋空间。考虑到中轴线上两门主炮的并排布置,船宽不能少于22米。
那样的话,标准排水量至少要5000吨,负责计算的年轻工程师王明快速在纸上运算,如果加上装甲防护,特别是炮塔和弹药库的复合装甲,排水量可能突破6000吨。
6000吨!负责航速的刘工程师惊呼,那需要多大的锅炉?目前的蒸汽机技术能在6000吨的船体上维持16节以上的航速吗?
王启年沉思片刻:如果我们采用新型的涡轮增压蒸汽机,配合我最新设计的圆柱形高压锅炉,理论上可以在6500吨的排水量下维持15节的经济航速,或者14节下的跨洋续航能力。但必须增加煤仓容量,这又进一步增加了排水量。
诸位,林怀瑾放下手中的铅笔,大统领的要求很明确,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足够防护这些火炮和弹药库的装甲,以及横跨太平洋的续航能力。我们不能只考虑纸面数据,还要考虑实际建造和作战需求。
第七天的深夜,当大多数人都已疲惫不堪时,因为桅杆和主炮之间无法平衡,桅杆会阻挡主炮射界,负责船体结构的李振华突然有了突破性的想法。
各位,我们一直在思考传统的船体布局,他兴奋地指着桌上的模型,如果我们放弃风帆的设计,完全采用蒸汽动力?
你是说,林怀瑾凑近观察,完全不要风帆?全部靠蒸汽动力航行?
李振华摇摇头,拿起炭笔在纸上迅速勾勒,扩大燃料存储舱室和淡水蒸发器,一样能够横渡大洋。
那装甲呢?负责火炮的赵铁生问道。
中央主船体采用双层复合装甲,李振华继续解释,外侧是经过锰钢强化的复合装甲板,厚度300毫米;内侧是镍钢内衬,总防护厚度达到400毫米。炮塔区域则采用倾斜式装甲设计,正面装甲厚度达到500毫米。
这样的装甲配置,再加上六门主炮和必要的机械系统,王启年开始计算,排水量恐怕会达到7500吨左右。
航速呢?林怀瑾关切地问。
如果采用最新设计的四缸复合涡轮蒸汽机,配合六个圆柱形高压锅炉,王启年胸有成竹地说,在7500吨的排水量下,可以维持14节的经济航速,煤仓容量设计为能够携带800吨优质煤炭和300吨重油,足以支持从东海到美中城的航程,巡航速度维持在12节以上。
设计方案最终呈现在中华国总长李海潮面前时,这位以果断着称的统帅沉默了良久。
七千五百吨。。。没有风帆。。。全靠蒸汽动力?他手指轻抚着图纸上那艘庞然大物的轮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舰,你们有把握吗?
回总长,林怀瑾谨慎地回答,虽然排水量较大,但这艘战舰并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难关,主要看财政投入。它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六门200毫米全向射击主炮,射程超过5000米,每分钟可发射两发。装甲防护足以抵御现有任何火炮的攻击。而且,我们采用了最新的气动炮架复位系统和后装填技术,射速和精度都远超西方同级战舰。
李海潮走到窗前,望着远处东海城船坞中正在建造的广州级铁甲舰,缓缓转身:诸位,你们可知这艘战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中华国将拥有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
大统领,林怀瑾继续道,根据我们的计算,建造这样一艘战舰需要至少十八个月的时间,需要一百二十万两白银,需要两百家工厂的配合,需要大量优质钢材和精密部件。
钱,我来解决,李海潮单手按着桌子站起来,坚定地说,我要的是一艘能够横跨太平洋,扞卫我中华国利益的钢铁巨兽!即刻开始建造,我亲自命名为东海号
当夜,东海城的锻造厂和铸造车间灯火通明,第一块为龙腾号准备的特种镍钢装甲板开始锻造。在未来的岁月里,这艘前所未有的铁甲战列舰将成为中华国海军力量的象征,也是这个架空世界中工业革命巅峰的见证。
而在科学院的设计室里,一群工程师们正在讨论东海号的装甲。
经过多次测试以后,他们已经发现纯金属装甲,不如钢木混合装甲。
这一次,他们要采用“金属—非金属—金属”夹层装甲,以兼顾抗磨蚀、抗裂与吸能。
外层面板采用镀锌熟铁板,条铁锻接,铆接成板,厚度取15毫米,用于抗磨蚀与诱发裂纹偏转;边缘折边并加筋,避免边缘崩落。
中间芯层采用柚木,厚度400毫米;采用纵横交错纹理、层压胶合,用天然树脂胶与肋条背衬,提升抗压溃与抗剪切。
内层背板,采用熟铁板(略厚于外层),厚度取20毫米,用于止裂、抗破片与二次碎片,背板后设置纵向和横向肋骨形成“装甲盒”,与舰体骨架可靠连接。
在金属板,木头和金属板之间采用铜钉加锻铁螺栓并联固定,缝侧加密封防进水;板缝错位布置,外表面折边加筋抑制面外变形与裂纹贯穿。
全部装甲都采用模块化,按舱段做成可更换面板,可通过螺栓和销栓连接,便于战损更换与修复。
这种厚度达到435毫米的复合装甲,比相同重量的300毫米钢板还难以击穿。
和英国人不同的是,英国人在450毫米橡木复合装甲外侧贴有十毫米铜皮。
而妈祖军则是外侧是十五毫米镀锌锰钢钢板,中间四百毫米柚木,内侧还有二十毫米熟铁板。
这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设计,外层钢板抵御炮弹的重击,中间层柚木板有缓冲作用,并起到一定防护效果,如果炮弹还能穿透柚木,最后的二十毫米熟铁板将起到保命作用。
主炮口径提升到200毫米,依然采用40倍径!
为什么不采用45倍径?
因为这一次,研究小组知道了硝化棉!
这种火药现在很贵,但是大炮研究小组已经完成实验,他们准备奢侈一把采用硝化棉,作为发射药,但40倍径的炮管都有点撑不住,需要再次加强炮身。
200mm\/40倍径硝化棉火药后装线膛炮战列舰主炮性能详解
硝化棉爆速高达6300米\/秒,黑火药仅400米\/秒,单位质量能量约为黑火药的1.5~2倍,能为炮弹提供更强的初速与动能。
硝化棉燃烧更充分且几乎无残渣,减少炮膛污染,提升射击可靠性。无烟特性改善战场视野,利于火控观测与连续作战。
通过调整硝化棉颗粒形状,可精确控制燃气释放速率,优化弹道性能。
200mm,弹丸质量约120kg。
倍径40倍,炮管长度约8米。
后装线膛设计,炮弹通过膛线旋转稳定飞行。
最大射程:约18公里,但这只是理论值,实际交战炮兵已经看不清。
40倍径炮管结合硝化棉火药的高初速,约750米\/秒,使炮弹存速能力显着提升,射程较黑火药版延伸30%以上。
受限于火控技术,特别是光学测距仪精度有限,现在最远交战距离为10公里。
这门炮精准打击区间,在5公里左右,这个距离弹道平直,命中率超60%;
压制射击区间大约10公里,这只适用于集群目标或移动巡洋舰。
采用动能穿甲弹(Ap弹):10公里距离:可击穿130~160mm垂直钢装甲(倾斜装甲防护效果更优,等效防护需额外增加20~30mm钢甲)。
5公里内:穿甲深度提升至200mm钢装甲。
对于450毫米木头装甲:
木头等效抗压强度较低(约30~50mpa),200mm口径硝化棉火药炮弹凭借750~850米\/秒的初速与280~340mJ动能,在2.5公里内即可轻松贯穿。
如果是加装20毫米熟铁皮,2000米可以稳定击穿。
这门炮,是整个钢铁战列舰的核心!
而这门炮的灵魂基于三个核心技术:无烟火药,三百吨蒸汽锤和锰镍合金技术。
1823年的中华国,已经认识到军事技术尤其是重型机械制造,重型工业设备和火药制造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中华国政府对无烟火药技术实施了极为严格的保密管控政策。
中华国政府对先进军事技术的保密做法,建立了多层次的技术封锁体系。
首先,无烟火药的核心配方和生产工艺被列为国家绝密,仅限中央直辖的兵工部门少数核心技术人员掌握。
1823年的中华国同样采取了非必要不扩散原则,相关技术人员需签订严格的保密协议,由坤甸港和广州港两个专门工厂生产,远离城区,任何人出行都需要申报,任何泄密者将以叛国罪论处。
无烟火药的生产被严格集中在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两个兵工厂。这两个工厂选址隐蔽,都位于内陆山区,远离沿海可能的外国渗透区域。生产过程中实行严格的隔离制度,不同工序由不同班组负责,防止任何个人掌握完整工艺流程。
中华国实施技术人才国有化政策,禁止关键技术人才私自流动或对外交流。
在国际交往中,中华国政府对外宣称仍主要使用传统黑火药,掩盖无烟火药研发进展。中华国同样将无烟火药技术视为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战略资产,严禁通过任何渠道外泄技术信息。
这种严格的保密管控严格限制了技术的传播和应用,确保了新生中华国在关键军事技术领域的自主性和安全性,为后续无烟火药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