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视线交汇的一瞬,金兀术心头猛然一颤,仿佛有恶狼盯上了猎物,寒意自脊背直冲脑门。
紧接着,他便看到那个血人般的战士正朝自己疾冲而来!
“挡住他!快!”
他厉声咆哮,脸色骤变。
身边的亲卫立即结阵护卫,层层包围,试图后撤。
“哪里走!”
高宠怒吼,一刀横扫,前排士兵尽数倒下。
他顺手拎起一具尸体作盾,如蛮象冲阵,撞入敌群,骨断筋折之声不绝于耳。
其力之巨,堪称惊世。
纵是昔日秦太子扶苏亲临,也必为之动容,叹其神力不下于项王。
连斩数十人后,高宠终于逼近金兀术。后者只觉天色一暗,似有山岳压顶。
回头一看,一个浑身滴血、形同修罗的巨人已立于身后!
未及拔刀,脖颈一凉,头颅已然飞起。
高宠高举首级,放声长啸:“主将已死!”
声若雷霆,响彻沙场。
全场为之一静,随即宋军爆发出震天欢呼,斗志燃至顶点。
金军则彻底崩溃,四散奔逃,兵器丢弃满地。
胜负已分。
高宠亲手斩杀金兀术,此战结局就此注定。
金国阵中,眼见王子头颅落地,士兵们顿时陷入慌乱。
恐惧如潮水般蔓延,斗志顷刻瓦解。
无数人丢下兵器,四散奔逃,毫无战意。
石敬瑭与高宠各自率军出击,分割追击溃败之敌。
杀声震野,血染荒原,直到夕阳西沉,战场终于归于寂静。
此役,金军十五万大军折损十二万,余下三万束手就擒。
宋军以少胜多,赢得彻底。
硝烟未散,石敬瑭便快步走向高宠。
他拱手而立,神色诚恳:“今日若无将军赶到,我等早已命丧黄泉。”
“多谢援手!”
高宠抱拳回礼,声音低沉:“只因军令在身,不敢懈怠。”
石敬瑭凝视着他,忍不住追问:“敢问尊姓大名?出自何地?隶属何将?”
他看得分明,此人绝非寻常武将,应是某位统帅帐前的先锋猛士。
“应州岳飞麾下,先锋高宠。”
一字一句,掷地有声。
“岳飞?!”
石敬瑭瞳孔一缩,震惊难掩,“你们真是岳将军的部属?”
他本以为求援对象是云朔方向,怎料来的竟是远在应州的队伍?
更让他不解的是,岳飞不是正被秦军困于雁门关吗?
倘若抽身来援,岂非弃关不顾?
况且云州现由秦军掌控,从应州至此,绕行山路至少需月余。
这支军队如何能如此迅速抵达?
猛然间,他心头一震,脱口而出:“莫非……你们已夺回云州,直穿而过?”
高宠摇头:“并非如此。”
“秦军主动让道,并与我军暂结休兵之约。”
“只要外患未除,他们不犯雁门。”
石敬瑭闻言怔住,久久不能言语。
风拂过残旗,吹动他的衣角,却吹不散内心的惊涛。
良久,他仰天轻叹:“秦太子……实乃一代豪杰!”
这话出口时,语气里没有嫉妒,亦无怨恨,唯有深深的震撼与折服。
他知道,这天下风云,正在悄然改换。
深吸一口气,石敬瑭望向高宠:“岳将军与韩将军如今身在何处?此次可带了三十万大军前来?”
幽蓟形势吃紧,唯有重兵压境,方能扭转战局。
“人已到齐。韩将军率部直扑幽州,途中遭遇敌军一支,岳将军留下迎敌,命我先行来援。”
高宠答道。
石敬瑭听罢,心头一松。
三十万精锐尽至,何惧金国与契丹联手?
宋军对阵秦军或许胜负难料,但面对外族兵马,向来势如破竹!
“好!今夜于蓟州安营扎寨,明日全军开拔,会合岳将军!”
他眼中战意翻涌,热血奔流。
在这存亡之际,旧日嫌隙尽数抛却,唯有一念:共御强敌!
……
幽州、蓟州的局势,因应州军的到来骤然逆转。
哪怕金辽联军号称四十万,在装备齐整、士气如虹的宋军面前,不过是乌合之众。
敌军连连溃退,失陷城池接连光复,原本岌岌可危的防线,逐渐稳如磐石。
燕云十六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番风云突变,四方列国无不屏息凝神。
秦唐联手伐宋,正当紧要关头,金与契丹趁势南下,倾兵四十万进犯燕云,宋国腹背受敌,众人皆断言其必败无疑。
至少,燕云之地难保。
可谁曾想,局势竟在瞬息间翻转——
秦军非但停战撤兵,太子扶苏更亲自督军,为宋军打通云州通道,助其长驱直入,驰援北境!
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中原大地,一片哗然。
……
咸阳宫中,扶苏之举激起千层浪。
“休战议和,借道助宋……太子此举,堪称惊世!”
“仁义之举,光照山河!”
“兄弟虽有争,外辱当前则同心协力,太子真乃楷模!”
“此乃大义所在,令人动容!”
“蛮夷妄图染指中原,岂不知我华夏自有脊梁!”
大殿之内,群臣激昂,声浪不绝。
人人面露荣光,心潮澎湃,为扶苏所行拍手称快。
他放弃乘胜追击的良机,却为秦国赢得万邦敬仰。
当外患压境,他选择放下刀戈,携手昔日对手,以道义立身,以大局为重。
在这礼崩乐未彻底的时代,这般胸襟,近乎圣贤。
王座之上,嬴政静听群臣纷纷赞扬扶苏,眉宇间的笑意如春风拂面,缓缓展开。
天下之父,莫不因他人褒奖其子而心生欢喜,嬴政亦不例外。
“这才是我大秦储君应有的格局!”
他心中涌起难以掩饰的骄傲。
在嬴政眼中,扶苏此举所带来的意义,早已盖过过往一切功勋。
他目光扫过殿中,落在卫鞅、李斯等人身上,语带欣慰:“诸位爱卿,太子此番决策,你们以为如何?可有疏失?”
话音落下,群臣便已明了圣意所向。
张仪当即上前一步,朗声道:“启禀陛下,太子此举实为高远!虽暂弃燕云十六州之利,却为大秦赢得四海清誉!此等声望,胜于城池百座!”
他神情振奋,言辞恳切,并非阿谀奉承,而是发自内心认同。
昔日中原列国视秦为边陲蛮邦,轻之贱之。直至扶苏得九鼎之一,北击匈奴,拓土开疆,世人对秦的看法才悄然转变。
而此次借道休战之举,之所以震动列国,在于其背后深意——
扶苏以行动宣告:
“秦,亦属中原正统;外族之患,乃诸夏共敌!”
为天下大义,舍一隅之地又何妨?
这不仅是仁政之举,更是战略上的跃升。
将秦国命运与中原诸国紧密相连,化孤立为共情,可谓妙极。
更令人敬服的是那份胆识——寻常人岂敢冒此风险?稍有差池,便可能被斥为懦弱误国。唯有胸襟如海者,方能如此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