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素来注重大秦之名。”
卫鞅沉稳开口,“整肃军纪,保民安境,是其用心;今日休战借道,亦是其深谋远虑之体现。”
“臣请王上广布太子仁德之事,传于列国,播于民间。如此,则未来出兵征伐,可得民心之助,外交结盟亦更易成局。”
此言直指根本,也正是扶苏心中所图。
国之强弱,不止于甲兵粮草,更在于人心向背。
外示宽仁,内持法度;表面行义,实则运权。
声名既立,攻势无形。
百姓闻秦军至而不逃不惧,因其知秦不扰民、不焚村、不虐俘。
如此,则攻城略地之时,阻力锐减,治理顺遂。
“准!”
嬴政颔首赞许,随即转向李斯:“此事由左相亲自督办,务必使太子之名传遍诸侯,深入人心!”
“臣,领旨!”
李斯拱手伏身,应声而答。
……
嬴政有意将扶苏的所作所为广布列国,借以彰显其仁德风范,提升秦国声望。
但其实无需刻意传扬。
扶苏的事迹早已越过边境,在各国坊间流传开来。
唐国,长安城内。
消息最早由侯君集带回。
李世民初听之时,久久无言,眼神震动,良久才缓缓开口:“此子扶苏……日后定是执掌秦国之主!”
“秦之兴盛,将系于他一身。”
他的语气中不带半分虚饰,全是出自内心的震撼与认可。
这并非他第一次听闻扶苏的举动。
可每一次,都让他感到难以置信!
“经此一役,秦太子之仁名必将响彻天下,对秦国而言,是一股无形却深远的力量。”长孙无忌轻叹一声。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皆颔首称是。
他们何等聪慧,自然明白这一系列行为背后蕴藏的巨大价值。
然而面对扶苏的选择,他们心中唯有敬服,毫无妒意。
因这非寻常人所能为。
若换作自己,面对燕云十六州近在眼前,能否克制住那份贪念?
怕是难说。
可扶苏做到了。
不论其初衷是否掺杂权衡,单凭结果,便足以令人肃然起敬。
看着群臣纷纷赞叹,李世民沉默片刻,指尖轻轻摩挲掌心。
心头忽地泛起一丝空荡,还夹着点说不清的烦躁。
他忽然想把某个不成器的儿子叫来训斥一顿,可一时又找不出像样的由头。
等等——今日那小子竟未按时请安!
李世民眸光一闪,立刻寻到了日后责罚李承乾的正当理由。
与此同时,远在别处的唐国太子猛然打了个喷嚏,心头掠过一丝莫名寒意。
御书房内议论正酣,武媚娘也在一旁静静聆听。
她每日在此当值,文书之事虽枯燥,却也有一桩乐趣——便是偷听帝王与重臣议事。
今日话题再度落在那个熟悉的名字上,她不由得竖耳细听。
听说他斩杀违令将领,整肃军纪;
又闻他为大局停战借道,亲率秦军为宋军引路照明……
这些事迹,平日只在话本传奇中得见,如今却真实发生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
“长公主殿下的夫婿,当真非凡。”
武媚娘心中低语,眼中泛起微光,满是向往之意。
不知将来,自己是否也能遇见这般人物。
……
明国,大京城。
王宫深处的御书房中,朱元璋亦与朝臣谈论此事。
“秦王教子有方啊。”
“有此太子在,秦国百年基业,稳如磐石。”
朱元璋目光温和,语气笃定。
在他眼中,扶苏正是太子应有的模样。
仁爱百姓、骁勇善战、不贪享乐、智谋过人,且胸怀宽广、气势恢宏。
这样的人,堪称理想的储君典范!
朱元璋话音刚落,刘伯温便上前一步,神色敬重地说道:“秦太子以天下大义为先,舍一己之利,非常之举彰显非常之志,秦国必将强盛!”
“有此人统领秦国,其兴不可阻挡。我明国与之结盟,实为明智之选。”
朱元璋微微一笑,未作回应。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朱标,语气严肃地说:“标儿,你要以这位秦太子为榜样。那样的风范,才是帝王应有的格局。”
“你虽稳重,但相较之下,决断尚显不足,魄力亦有欠缺。太过宽和,未必能镇住朝局。”
“待我百年之后,这江山若交到你手中,你可撑得起这份重担?”
言语之中,满是期许与鞭策。
他是铁血君王,也是严父,可对朱标的严厉里,总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柔情。
毕竟,那是他亲手选定的继承人,是大明未来的支柱。
朱标拱手低头,声音坚定:“儿臣必竭尽全力,不负父亲所托!”
“好。”
朱元璋终于颔首,眼中掠过一丝欣慰。
宋国,汴京。
扶苏下令停战、让道助兵的消息,迅速从燕云十六州传开,一路抵达都城,震动全国。
百姓闻之,无不惊愕。
宋秦两国正处于交战之中,刀兵不断,血流成河。
外有金军与契丹犯境,内有战事未歇。此时秦国非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主动退兵,允许宋军通过边境平乱。
这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几乎到手的雁门关与大片疆土。
更令人震撼的是,扶苏严令军队不得扰民,甚至因一名宋国女子受辱,当场处决数名违纪将士。
此举如惊雷般在民间激起巨浪。
街头巷尾,茶楼酒肆,人人谈论秦国与那位秦太子。
“秦太子真是大丈夫!”
“虽是敌国,可此番援手之恩,实在令人动容。”
“他说得对,自家兄弟可以争执,但外敌当前,必须一致对外!”
“听说秦军进城后秋毫无犯,这样的军纪,全靠主帅德行感召!”
“哼,装模作样罢了!”
“你还敢骂?人家做得出来,就是真君子!你说破天也没用!”
“是啊,他们完全能打下雁门关,却选择休战,图什么?图个名声?那也得有这个胸襟才行!”
“秦国得此太子,乃国之大幸。”
民间议论纷纷,赞声如潮。
虽有个别人冷言讥讽,但转瞬就被铺天盖地的称颂淹没。
举国上下,人心所向,皆归于那个远在秦地的年轻储君。
曾经那些对扶苏讨伐匈奴时牵连老幼之事口诛笔伐的儒生们,如今却纷纷改口,言辞中满是对扶苏的称颂。单论此次所为,无可指摘。
其行止契合儒家所倡之仁义纲常,更是在抵御外患上立下大义之名。
一时之间,扶苏声望如日中天,震动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