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所率海军已有雏形,舰船若无重炮配置,何谈战斗力?
要知道,明军所仿红夷大炮,本就是当年海战中自外夷手中缴获而来。
历代帝王对海上事务鲜有关注,朝中官员也极少提及,导致红夷大炮最终仅用于城防。
当今天下正值大明拓展海权的良机。西方诸国正为争夺海洋主导权相互倾轧,战火纷飞,难以将目光投向东方。
不过数十年间,欧洲局势必将趋于稳定,重新划分势力版图。
曾凭借殖民扩张称雄四海的荷兰与西班牙,未来将逐渐被英国超越。
而湾湾省此时尚在荷兰人掌控之中,朱由校早已决心将其收回。
尽管当前战船实力不及明初鼎盛时期,但只要朝廷倾力扶持,稳扎稳打地推进,以大明深厚的资源与技术积累,必能在海上与欧陆强国并驾齐驱。
“爱卿,火炮威力能做多强便做多强,射程能拓多远便拓多远,不必计较耗费,朕自会保障所需,你只管放手施为。”
“想当年,火药乃我汉人所创,朕绝不信,今日之大明,竟会在兵器之上输于外邦。”
“陛下重托,臣必鞠躬尽瘁。”
毕懋康本非专精火炮之才,然既受君命,又居兵工厂总制之位,唯有勉力承担。
朱由校对此自然清楚。
毕懋康一生钻研重点原在火枪火铳,其所着《军器图说》亦以此为核心内容。
“你可常与徐阁老交流,他早年便与洋人往来密切,对西洋兵器火炮颇有研究,造诣极深。”
毕懋康当即应道:
“臣谨记!”
“只是……”
“有何顾虑,尽管道来。”
“陛下,是否可增募工匠,以充实工坊人力?”
朱由校略作思量,终觉不妥。如今兵工厂匠人已逾万人,规模庞大,每日开支甚巨。国库尚未丰盈,不宜再行扩张。
“无需新增,现有人手足堪其任。若某处人手不足,可从枪铳厂抽调补入火炮工坊。”
“神武火铳与火绳枪的产量可稍减,只需满足神机营基本配备即可。”
“朕不苛求月产数量,唯有一条——工艺必须严苛达标。”
“每一杆火枪交付前,务必经严格测试。一杆神武火铳,至少连发二十次无故障,方可准许出厂。”
“每一支造出的火枪,必须在枪柄上镌刻工匠姓名,并注明制作日期,一旦出现问题,便能追根溯源。”
“朕不愿见到神机营的士兵手持劣质武器,走上战场白白丧命。”
这做法源自对朱元璋旧制的借鉴。将匠人与主管之名铭于器物之上,虽不敢说万无一失,但至少可确保品质可靠。
绝无偷工减料、敷衍了事之弊。
总督张之极、总制毕懋康、总监李永贞三人起初不解圣意,却仍只能遵令而行。
彼时军中仍以冷兵器为主流,作战理念陈旧,战术思想停滞不前。
兵卒多为农夫出身,纵然勇猛无畏,所凭不过血气之勇。然而面对火器主导的战局,仅靠不怕死远远不够。
若要组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火器劲旅,首要任务便是提升全军的战术认知与整体素养。
这种变革无法一蹴而就。
深层的思想转型,远非一道命令便可实现。
眼下,拥有神机营数万火器精锐已属难得。
况且以当前国力人力而言,也只能支撑起这样一支部队的建设。
再者,火枪技术本身也已进入瓶颈阶段。现役所有火枪均为滑膛构造。
即便是燧发枪型,依旧依赖手工填装火药与弹丸,操作繁琐,故障频发,常有弹丸卡塞枪管之事。
因此,欲使火器更进一步,必须极大提升制造工艺与匠作水准。
因接下来的发展方向乃是线膛枪械,其精度要求极高,绝非人力手工所能完成。
以当下的工业能力,尚不具备突破条件。
不过目前的滑膛燧发枪,用于应对现有战事已然足够。
历史曾明示:欧洲列强使用此类武器长达两百余年。鸦片战争之际,英军主力装备正是滑膛燧发枪。
巡视一圈后,天色渐近黄昏。
朱由校当日又赏银万余两,赐予研发新式武器的工匠,以彰其劳。
他在此事上从不吝啬,凡需用钱之处,必慷慨投入。
只要能用财力推动进展,便不算难题。
“兵工厂交予尔等,朕心甚安。望早日捷报传来,朕在宫中静候。”
三位大臣立于厂门之外,齐声应命:
“恭送陛下!”
……
京师。
夜深人静,王在晋府中灯火未熄。
一位不速之客悄然登门,打破庭院的沉寂。
此人名叫杨二虎,乃是杨洪帐下亲随,奉命进京,专为走动关系而来。
几经辗转,终于得以面见这位内阁重臣。
“小人杨二虎,叩见阁老。我家将军托我代为请安,愿阁老身体康泰。”
声音低而恭敬,动作一丝不苟。
王在晋与杨洪并无深交,仅在北征时有过数面之缘。
心中虽有疑惑,面上却不露分毫。
他淡淡道:“免礼。”
“谢阁老。”
杨二虎起身,举止得体,显然对官场礼数颇为熟稔。
进门便跪,开口称安,再叙旧情——这套路他早已演练多遍。
他提起当年战事,言辞间满是对王在晋的敬仰之意。
“我家将军常说,若非阁老提携,哪有他今日建功的机会。”
“大同上下将士,无一日不念阁老恩德,只盼再随您出关破敌。”
这话听着动人,实则空洞无根。
王在晋听罢,只觉耳旁风过,半点不信。
可人终究喜听美言,哪怕明知是假,心头也略感熨帖。
随后,杨二虎话锋一转:“上次战事紧急,未能尽礼。此次将军特备些许心意,望阁老收下,聊表寸心。”
话音刚落,几名随从抬着两只木箱步入厅堂。
箱盖打开,金光闪烁,尽是金银珠宝,另有一箱装着药材杂物,品相寻常,价值却不低。
杨二虎一边介绍内容,一边堆笑指点,神情殷勤。
却不曾察觉,王在晋脸色已渐渐阴沉。
待他还在絮叨之际,王在晋猛然拍案:“荒唐!”
“你当本官是何等人物?”
“杨洪身为总兵,手握边军重权,不思整肃营伍、守土安民,反倒遣人携礼入京,结交朝臣,意欲何为?”
“竟敢公然行贿于我,是要将我置于何地?”
怒意如潮,话语如刀。
他立即喝令:“来人!将此人逐出府门,押送大理寺查办,严审其来京真实图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