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默然沉吟,意味深长地看了方孝孺一眼,心中明白,此人此举,实为清除朱雄英在朝中的余势。
此时,齐泰亦出列陈词。现任“兵部尚书”,身份不同往昔,言语更具分量。
“殿下,方学士所言极是!若将北疆四大商镇尽数设立,并悉数归于燕王节制,如今又逢疫疠横行,实属险局。”
此言特意点出“燕王”二字,意有所指。
朱允炆心头一震,当即颔首。
“所言甚妥。”
“只是……还需四叔腾得出手来……”
言外之意,当前格局尚不宜骤然打破,他仍需时日拉拢更多势力。
齐泰、方孝孺心领神会。
就在此刻,又有一臣出列,重提旧事。
“殿下,北方寒潮日益加剧,先前铁岭卫曾议内迁,圣上几欲应允,却被一封突如其来的密信阻止,称已有耐寒稻种可植……”
“稻或能御寒,人却不能!”
“我大明承天眷佑,将士常年戍守极寒之地,实属艰辛。”
“殿下若体恤将士辛劳,准其南迁至铁岭以南稍暖之处,必使三军感戴圣恩!”
——竟是再度提起当年“耐寒稻谷”之事。
此事一经提出,武将行列中,不少人神色微动……
朱允炆暗自颔首,“不错,稻谷虽耐寒,可将士们却难忍严寒。”
“况且,大明疆土辽阔,人口稀少,若驻防之地过于遥远,粮草军需转运耗费巨大,确应考虑内迁!”
话音未落。
忽又有人出声:“殿下……此前军户改制改革,徒增国库负担。大明财政本就不稳,若再变更军户制度,开支恐翻倍增长,朝廷与黎民皆不堪重负。”
“这军户改制,理当立即停止!”
“再者,军户之子承袭父业,世代相传,方能培育出我大明百战不殆的精锐之师。”
“百姓各司其职,天下方可安定,万民才能安居。”
眼见满朝文武,你一言我一语,尽数围绕皇长孙先前明示暗示的“改制”议题展开争执。
刹那间,既得利益者终于按捺不住。
“殿下……昔日推行财政三策,亦有弊端!”
“江南富户本众,新政一出,民间怨声载道……秦王殿下南巡之时,手段酷烈,血染吴地,此事还望慎之又慎,从长计议……”
朱允炆立于丹墀之上,冷眼望着群臣争相‘进言’,心中冷笑不已。
这些人不过是被先帝压制得太久,如今稍得喘息,便迫不及待显露真容。
不过,他虽内心厌烦,面上却欣然应允。
对他而言,最关键的战役尚未打响。
此刻他最需要的,是更多、更多的盟友。
于是,待众人陈情稍歇,他立即抬手示意安静,继而缓缓开口:
“诸卿所言,皆为稳固大明社稷之良策!”
“孤年少识浅,于政事远不及诸位老成持重……”
“有诸卿辅佐,大明江山,孤方可安心托付。”
朱允炆深吸一口气,仿佛卸下重担。
而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满殿大臣瞬间屏息凝神,心跳加速。
“素闻宋时贤相辈出,名臣济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
“此乃臣僚治世之楷模!”
“今我大明,财力日渐衰颓,百姓生计艰难。”
“诸卿何不效法宋时良臣——”
“为这万里江山,献计献策,尽忠竭力?”
言罢。
群臣面面相觑,眼中无不闪烁激动之光。
须知,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最厌恶者,莫过于宋朝。
他最为推崇的,乃是汉唐气象!
那句“士大夫与朕共治天下”,在朱元璋眼中,实为帝王失权之耻!
是君威沦丧、皇权旁落的象征!
为遏制臣权,他甚至废除宰相之位,更遑论“共治天下”?
且他对臣下动辄诛戮,全凭心意。
至于宋朝“不杀士大夫”的不成文规矩,他更是斥为懦弱无能之举!
可如今……
朱允炆寥寥数语,竟公然推崇宋制。
这岂非意味着:
大明百官的春天,已然悄然降临?
一时间,满朝心潮澎湃,喜形于色。
然而,就在此刻!
宫门外骤然传来“砰”的一声巨响。
伴随而起的,还有金属碰撞的“叮当”之声。
紧接着,还不等众人回过神来,自奉天殿前极目远望——皇城大门,轰然洞开!
南京皇城,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历经多年营建,直至今年,即洪武二十五年,方才落成。
宫城坐北朝南。
由洪武门至承天门,御道宽阔,两侧林立大明中枢要衙:
太常寺、鸿胪寺、六部官署。
此处,正是帝国权力的核心所在。
此刻,仍有些惊魂未定的于修明,惶然环顾四周。
最终,目光定格在前方——
那一骑马上,仅见背影的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璃!
在这晨曦将现的清冷时刻,绣春刀泛着森寒光芒,刀刃尚带血痕。
于修明一见此人,脸色顿时发白,身躯微颤。
目光再移,落在蒋璃身后那辆马车之上——不,准确说,是囚车之中。
江夏侯之子,周骥!
此时的他,铠甲尽去,里衣浸染鲜血,一条臂膀赫然缺失,空荡荡地垂着。
而就在囚车之侧,衣襟上绣着青鸾的女子,一手握着银针,一手拈着细线。
引线穿针。
她的眼神幽深而冷冽,透出一种于修明六十多年来从未见过的森寒。
那目光,落在周骥身上,一针一线,如刺骨寒风。
一遍又一遍。
周骥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模样惨不忍睹。
每当目睹此景,于修明心中虽涌起一丝快慰,却也不由得愈发战栗不安。
所幸……
身后马车内,时不时传来清脆稚嫩的童声询问,才让他不至于陷入彻底的惶恐!
自己……
终究还是站在对的一方。
况且,还有功劳可记!
一想到即将穿过皇城层层宫门,直抵大明权力巅峰之地——奉天殿!
他心头便一阵激荡。
谁能料想——
在皇爷突然“失踪”引发的举国“震动”之下,真正降临世间的,竟是“另一人”的身影!
今日!
朝野必将翻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