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亮平也不错,好好磨炼一番,也能成器。
可梁群峰清楚,侯亮平走不了祁同伟这条路——他不是当主政干部的料,更适合做冲在前线的利刃。
倒是走监察这条路,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他当然高兴有人愿意继承自己的路子,但也明白,一旦进了监察这条门,再想转身,难如登天。
有了梁群峰的指点,高育良心里就有了底。
年过不惑,脸皮早就练得厚实。
向后辈求助又如何?面子不面子的,早就不在乎了。
自己这个吕州知府的位置,本就是祁同伟抬上去的。
宁府尹那摊子事,最后也是祁同伟收的场。
就连这辆奔驰——
也是祁同伟送的。
郝文小心翼翼地问:“老板,要不要先给伟哥打个招呼?”
高育良一怔:“你叫他伟哥?”
郝文一脸茫然:“龙哥、易区长都这么叫,我……不能叫吗?”
高育良沉默良久,缓缓说道:
“私下叫没关系,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是称呼职务更妥当。”
郝文赶紧应道:
“明白,老板!”
高育良心里却不由得泛起一阵嘀咕。
这才多久?祁同伟居然已经成了别人口中的“哥”了!他今年不过才二十一岁啊!
这哪里是寻常人,分明是个怪才!
郝文试探着问:
“要不要我先给他打个电话通个气?”
高育良摆摆手:
“不必了,自家兄弟,用不着这些虚礼。
来不来接,都无所谓。”
“咱们之间的交情,不是外人能比的。”
郝文连忙点头附和:
“老板说得在理。”
高育良望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眼神略显恍惚。
他和祁同伟的关系,还能回到从前那样亲密无间吗?
如今的祁同伟,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一无所有的年轻人了。
每次踏入他的办公室,那幅等身画像就挂在墙上,庄严得让人不敢生出半点杂念。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一个出身孤苦、来自乡野的青年,身边竟已聚集了赵立春、钱丰、钟声、松江知府……一个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祁同伟背后的政治人脉,深不可测。
谁现在还敢说他是无根之人?
高育良苦笑了一下。
他还记得当初自己是怎么给祁同伟分析前程的——进了政法系统,没有靠山寸步难行,必须要有政治资源支撑,否则走不远。
可现在看来,是自己眼界太窄了!
祁同伟的确什么都没有,既无家世,也非城里人,真正是从泥地里爬出来的。
可那又怎样?
没有资源,他就自己造资源!
眼下风头正劲的《大国崛起》,不就是他亲手写的么?
文章紧扣时局,直击中枢几位大佬的关注点,掀起多少议论与重视。
单凭这一篇文章,就足以铺平他通往宰辅之路。
有没有背景又如何?
多少人抢着在他尚未成名时押注,生怕错过这匹黑马。
自己的格局,终究还是小了。
竟然对这样一个人心生疑虑……现在想来,真是羞于启齿。
更何况,祁同伟的能力明摆在那里。
以极小的投入撬动大局,硬是把吕州这个老农业市带出了新路子。
什么时候吕州被国家如此重视过?
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这种荣誉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可祁同伟不但敢想,还敢动手干,最关键的是——他真的做到了!
光凭这一点,高育良也不得不服气。
他隐隐感觉到,虽然目前自己的职位远高于祁同伟,但未来的高度,恐怕会被对方远远甩在身后。
一旁的郝文屏息静坐,不敢多言。
他知道,老板正在深思。
从吕州到示范区的这条路,是最早动工的。
崭新的柏油路面平坦如镜,车子驶过几乎感觉不到震动。
若不看窗外,几乎察觉不到前行。
高育良轻叹一句:
“这路修得真不错。”
郝文立刻接话:
“主干道优先施工,人力充足,资金到位,进度自然快。”
“老板,示范区里的路修得更好,而且易区长还推动了‘村村通’工程。”
高育良微微动容:
“村村通公路?”
他顿了顿,感慨道:
“搁在过去,谁能想到有这一天?”
郝文由衷赞叹:
“这是示范区牵头资助的,修路的钱由公中出,村里出工,但具体施工是由专业队伍指挥的。”
高育良略感惊讶:
“没完全外包出去?”
郝文摇头:
“没有。”
“据易区长说,是想趁着农闲,给乡亲们多添一份收入。”
“其实,参与修路的多数都不是示范区本地人。”
高育良眉头微皱:
“怎么会这样?”
郝文压低声音:
“您也知道,示范区有丰收集团,哪还有多余的劳动力?”
“现在种地基本全靠机械作业,人工金贵得很。”
高育良不解:
“那各村哪来的劳力?”
郝文解释道:
“主要是金沙县和南湖县的人过来干活。”
“他们来这儿做工。”
“都是乡里人,彼此沾亲带故,易区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学习同志讲,横竖都是自家的事,谁管都一样。”
“自家人不说两家话嘛。”
高育良轻拍了两下手掌:
“学习同志这觉悟,确实不低。”
郝文抿着嘴,一言不发。
易学习是示范区的行政一把手,级别比普通县长还要高半格,在吕州的市委常委里头排位靠前,不是他一个下属随便能议论的人物。
高育良望着车窗外,低声感慨:
“每次来二王村,总觉得这儿的人就没停过盖房子。”
郝文顺口接道:
“工人越来越多,宿舍不够住,村里打算盖几栋高层。”
“二十层,还带电梯的那种。”
高育良喃喃自语:
“这还能算农村吗?”
郝文语气笃定:
“还是农村,不过是新样子的农村。”
“伟哥讲过,将来的农村,要么家家盖小洋楼,要么就统一住进高楼。”
“跟过去的老样子完全不一样了。”
高育良眼里泛起光亮:
“要是能在我的任上看到这一天,也算没白干一场。”
郝文咧嘴一笑:
“老板,吕州搞现代农业改革,不就是从您手上开始的么?”
高育良听了,心头一畅:
“倒也是。”
“我倒是真想多留几年,能为吕州的农业转型再多出点力,那就更有意义了。”
郝文连忙附和:
“老板肯定能成,咱们都盼着您多待几年呢。”
一路说笑,车子很快进了二王村。
高育良本以为此行悄无声息,没想到祁同伟早已在村口等候。
“你特地在这儿等着我?”
祁同伟笑着迎上来:
“老师来了也不提前打个招呼,我只好自己猜了。”
高育良下意识看了眼郝文,后者急忙摆手,表示绝非自己透露消息。
祁同伟笑着解释:
“刚才我在监控室查看路况,正好瞧见您的车进了主路,方向正是这边,我就赶忙先过来等了。”
高育良略感诧异:
“监控室?”
祁同伟笑道:
“光听名字可能不明白,不如亲自去看看?”
高育良欣然应允。
一行人随即走入监控室。
祁同伟一一介绍:
“这位是公安部的邢处长,这位是刘处长。”
“一位主抓刑事案件,一位负责交通管理。”
高育良心头微动:
“两位怎么也在这儿?”
刑案方面的邢处长答道:
“祁主任这儿有套‘天眼’系统,对我们工作帮助极大,部里专门让我们来试点推进。”
他又补充一句:
“说是试点,其实更像是来取经。”
邢处长指向面前那面墙:
“高书记请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监控墙。”
高育良抬眼看去,只见整面墙上密布着数十块屏幕,画面不停切换。
“最早这套系统只覆盖二王村。”
“最近修了新路,我们也顺势把范围扩展了,如今整个示范区基本都在掌控之中。”
“凡是进出示范区的车辆,全部都有记录。”
“今天系统刚好识别到您的座驾,我们就知道您要来了。”
高育良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如此,并非有人通风报信。
他凝视着那一排排画面,兴趣顿生:
“这么说,只要有外人进入示范区,你们都能第一时间发现?”
邢处长摇头:
“前提是得进入摄像头的视野。”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探头交错布设,做到无盲区覆盖。”
高育良频频点头:
“有了这套系统,吕州的治安一定能再上一个台阶。”
邢处长笑道:
“不只是治安,对交通管理的作用更大。”
刘处长也跟着点头:
“没错,部里听说这儿有这项技术,立刻就把我们派了过来。”
“实话讲,我们俩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高育良忍不住鼓掌:
“现在有些地方乱得很,要是到处都装上这样的设备,那些心怀不轨的自然就老实了。”
他顿了顿,又问:
“这系统,以后能不能推广出去?”
邢处长和刘处长不约而同地看向祁同伟,他微微一笑,说道:
“老师,这套系统我给它取名叫‘天眼’。”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只要起了歹心,就逃不过天眼的注视。”
“要让这系统铺开,关键看两点。”
“一是官府愿不愿意推,二是系统的造价能不能降下来。”
“眼下想在全国铺开,还不现实。”
高育良眉头一皱:
“怎么讲?”
祁同伟摊了摊手:
“得专门建厂生产配套的摄像头。”
高育良一愣:
“咱们现在还造不了监控头?”
祁同伟笑了笑:
“能造是能造,但划不来。”
“再说,哪儿装、怎么装,都得当地公安反复斟酌。”
“我们自己小打小闹做些试验,产量小,成本自然压不下去。”
“可一旦上规模,价格至少能砍掉一半。”
“除此之外,推广这系统还得有人会用、会修。”
“操作不难,可日常维护最好还是由公安内部接手,才稳妥。”
祁同伟一五一十说了一通,众人听着频频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