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内,鎏金铜灯高悬,照亮殿中肃立的文武百官。李世民身着十二章纹衮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身后的朱红屏风绘着 “万国来朝” 图,与殿外飘洒的细雪相映,更显帝王威仪。凯旋封赏大典在此刻拉开帷幕,内侍官手持封赏名册,声音洪亮地打破殿内的寂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东征高句丽大捷,众将奋勇,百姓同心,今论功行赏,以慰忠勇!”
首先被点到名的是李靖。老将军身着紫色朝服,缓步出列,躬身行礼。李世民目光温和,朗声道:“卫国公李靖,随军参谋,献奇策破安市城暗渠,运筹帷幄,功不可没。特晋封食邑两千户,赐黄金百两,锦缎千匹,其长子袭爵卫国公世子!” 李靖叩首谢恩,声音虽略带苍老却依旧铿锵:“臣谢陛下隆恩,愿为大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紧接着是李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上前一步,甲胄上的纹饰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英国公李积,统兵主攻,连破辽东城、平壤城,斩敌数万,居功至伟。晋封尚书左仆射,加食邑三千户,赐免死金牌一面,赏良田千亩!” 李世民话音刚落,殿内便响起低低的赞叹 —— 尚书左仆射乃百官之首,此封赏足见皇帝对李积的信任。李积跪地谢恩,语气坚定:“臣必不负陛下重托,辅佐朝政,守护大唐疆土!”
随后,牛进达、薛万彻等将领也依次受赏。牛进达因海军牵制平壤之功,晋封左武卫大将军,赐金银珠宝无数;薛万彻镇守安东都护府,获赏绸缎五百匹,其子被封为东宫侍卫统领。每一位功臣受赏时,李世民都详细道出其功绩,言辞恳切,让百官无不心服,殿内氛围庄重而热烈。
当内侍官念到 “吴王李恪” 时,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队列前排的年轻身影上。李恪身着银白色戎装,甲胄上还残留着东征的风霜,腰间悬着那柄斩杀泉盖苏文的长枪,身姿挺拔如青松。他缓步出列,单膝跪地,动作沉稳而恭敬。
李世民看着这个儿子,眼中满是赞许,声音比此前任何一次都更为洪亮,穿透大殿的每一个角落:“吴王李恪,东征途中屡献奇策,安市城破暗渠、平壤城外斩贼首,勇冠三军,扬我国威!今晋封‘吴亲王’,增食邑一千五百户,赐丹书铁券一面,准图形凌烟阁!”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哗然。丹书铁券乃免死重赏,图形凌烟阁更是历代功臣梦寐以求的殊荣 —— 自凌烟阁建成以来,能获此待遇的多是开国元勋,李恪以藩王身份获此殊荣,实属罕见。百官纷纷侧目,看向李恪的目光中既有敬佩,也有几分复杂的考量。
李恪却依旧保持着沉稳,没有丝毫骄矜之色。他叩首在地,声音清晰而坚定:“儿臣谢父皇隆恩!此功非儿臣一人之力,乃将士们浴血奋战、父皇运筹帷幄之功。儿臣定当戒骄戒躁,为大唐守护四方,不负父皇厚望!” 这份谦逊与清醒,让李世民愈发满意,微微点头道:“起来吧,日后更要再接再厉。”
站在百官队列中的李泰,脸上的笑容早已变得勉强。他看着李恪接受封赏时的风光,听着殿内对李恪的赞叹,袖中的拳头紧紧握住,指甲几乎要嵌进肉里。此前监国积累的威望,在李恪这泼天的殊荣面前,仿佛瞬间变得黯淡无光。他清楚,丹书铁券与凌烟阁的荣誉,不仅是对李恪战功的认可,更是父皇对其能力的极大肯定 —— 储位之争的天平,已在这一刻悄然向李恪倾斜。
殿内群臣的目光闪烁不定,相互交换着眼神。有人暗自感叹吴王崛起之快,有人开始盘算未来的立场,还有人担忧储位之争会愈发激烈。而龙椅上的李世民,虽面色平静,却也注意到了李泰的失态与群臣的微妙反应。他心中清楚,这场封赏大典,不仅是对东征功臣的嘉奖,更是长安权力格局变动的开端 —— 暗流涌动的储位之争,终将在不久的将来,迎来更激烈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