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祟提出十问之后,李隆基也是进行了一番深度的思考。
同时也在处理政务的时候进行反复思考,不断的听取手下贤良的建议,不停的完善政策,并且在他执政前期的几十年内,坚定贯彻落实到底。
完全可以这么说:姚崇,就是大唐开元盛世的总设计师。
他给李隆基提供了10条,建议都被落实到地,就如同给李隆基开的一份攻略。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李隆基就是一个大号的阿斗,只不过他的手段比阿斗更加高超,所处在的也是大一统王朝。
因此显得十分牛逼热搜,如果在他开元25年,或者哪怕到开元30年就驾崩。
尽管有一日杀三子的荒唐行为,但他依旧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就连他的老祖宗太宗爷爷都要给他端茶倒水。
甚至就连龙凤猪都要亲切的叫他一声老四,即第四位千古一帝。
此时某方世界的李隆基,不知什么原因提前在开元25年就嘎嘣嗝屁了,而草率登基的太子李瑛就这样的被拥立为新的皇帝。
而那方世界之后,大唐一样会崩溃,但是在后方世界的后人心中,李隆基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甚至比李世民还要伟大,甚至有后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李二小凤凰亲自为李隆基李三郎端茶敬水。
……
“好好好,没想到朕都要给自己的后代倒茶了是吧”
“你们这些后人还有没有心?”
“这不是天可汗吗?这恶魔朕还要轮到给自己的后代敬茶倒水?
更何况这个后代把我大唐搞成衰落了”
李二又双叒叕的炸毛了。
如今他在朝堂之上,不仅要被以魏征为首的一帮文武大臣喷。
回到后宫之后,长孙娘娘还带领着一众宫廷嫔妃喷,虽然尽管每天晚上有长孙娘娘的按摩项目排忧解闷儿。
但长久以往还是让李二这小凤凰炸毛。
至于李隆基,在听到天幕这样评论的时候,还是有几分骄傲的。
至于对后面所说天幕之上的后人吧,他与他的太宗老祖宗并列,更是让他feel倍爽。
至于太宗皇帝给他敬茶这件事情,就不要了吧,毕竟好歹也是自己的祖宗。
(李隆基:天幕你这样赞美朕,朕很高兴,但你把阿斗与朕并列?朕十分不喜欢!)
此时天幕的调侃还在继续进行中。
【也许天才就是与普通人凡人完全脱钩,作为千古名臣的宋璟,从小就是这样的一个天才】
宋璟年少刚毅正直,博学多才,工于诗赋,七岁能写诗文,看一遍能诵背《服鸟赋》。唐高宗调露年间,年仅十七岁的宋璟进士及第,调上党县尉。
他曾撰写《梅花赋》,投给时任绣衣直指使者的苏味道,苏味道盛赞他是“真王佐才”,宋璟由此出名。
而进入官场之后,他的天分持续发动中,在业绩考核也是几次进入高等,相当于在全国千百个县市官员考核绩效一直名列前茅。
当然他在官场之中,除了正畸一之外,其本人的情商手段都是极为高明,最关键的是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立场,在那几十年的政治斗争之中,成功让自己存活下来,这十分考验自身的水平。
本身因为老瓷沉重的做事风格,成功的在朝廷中活了下来,并且在姚崇退休之后,他就被提拔为宰相职位,尽管他只当了4年的宰相,但是利隆基还是给他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进广平郡公。
宋璟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四大机构都担任过重要职务。
在武周时期,他就“以频论得失”闻名,中宗朝特令其“仗下后言朝廷得失”。
到睿宗时期,宋璟更是大展经纶,与姚崇齐心协力革除前期弊政,“进忠良,退不肖”,针对选官“为权门所制,九流失叙,预用两年员阙注拟,不足,更置比冬选人”的失常乱象,
时任吏部尚书的宋璟亲自主持铨选制度的恢复完善工作,结果“集者万余人,留者三铨不过二千”,时称“取舍平允,铨综有叙”。
他在杭、相二州任刺史期间,“政清毅,吏下无敢犯者”。
到广州当官的时候,更是直接改变了老广州人,几千年来以草茅为屋的习惯。
好了,接下来登场的是唐玄中时期的第2位宰相同时也是李隆基的第2位人型外挂“有脚阳春”宋璟。
对于这种在地方上有政绩有根基,在中央有功劳有历练,在天下有名声的,顶级核动力牛马,每一个皇帝都是十分向往的,哪怕这位顶级牛马,个人比较传统守正,却也是一等一的超级牛马。
对于这样的行程,李隆基自然是打算往死里用它只要用不死就往死里用。
当然用,归用但李隆基还是10分大方,对于这些顶级牛马的保养费也是发的10分到位。
毕竟这种千古名臣,一个时代都是有数的,按照国运的说法像这种名称,那都是老天爷亲手雕琢的。
当然,作为博古守正的传统派官员,李隆基这位年轻的有为之君是肯定承受不了的,毕竟他没有阿斗那样的脾气,4年时间就废掉了他的宰相之位,当然却给他加封了广平郡公。
作为官场之中的平头哥,宋璟这位传统派官员,作风颇有古之先贤遗风,同时又继承了魏征的犯颜直谏,向来也曾在朝廷事实上多次指责皇帝的鼻子怒喷。
当然,这位老臣虽然不当了宰相,但还是凭借着自身在朝堂上的威名来镇压李隆基那颗躁动的内心。
而这位六朝老臣本身也十分高寿,在人生中最后几十年在洛阳的老宅里面休养生息,含饴弄孙,是大唐的顶梁柱。
当然作为名城同样也是有组合的。
宋璟同姚崇一样,是唐代历史上着名的政治重臣。
二人并称贤相,号“姚、宋”。史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
唐朝三百年间,素有“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之说。
苏味道:“真王佐才也!”
李隆基:1古人以清白遗子孙,乃卿一人而已。
2彼卖直以取名耳。
卢怀慎:“宋璟立性公直,执心贞固,文学足以经务,识略期於佐时,动惟直道,行不苟合,闻诸朝野之说,实为社稷之臣。”
柳芳:“玄宗以雄武之才,再开唐统,贤臣左右,威至在已。姚崇、宋璟、苏颋等,皆以骨鲠大臣,镇以清静,朝有着定,下无觊觎。四夷来寇,驱之而已;百姓富饶,税之而已。继以张嘉贞、张说,守而勿失。”
颜真卿:
于戏!逆鳞劘上,匡救之义深;守死不回,人臣之至极。况乎文包风雅,道济生灵,建一言而天下倚平,含九德而三光式序。超无友而独立者,岂惟广平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