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位宰相在国内上的积累,此时的唐玄宗也可以向外开拓了。
毕竟对于任何一位千古一帝而言,如果光有文字没有武功的话,那么这个皇帝就是菜鸡。
而对外征战就离不开兵源,而这就必须要谈到一个猛人,张说(乐),字道济,今河北固安人,在忠义,勇猛这块,他没得说。
当然作为未来的宰相,他年轻时就展示出了自身的才能。
在贤良方正科考了甲等,只不过武则天轻松一句就改为乙等,但至少考上了,正式开始了当官之旅。
在最初的时候是辅佐大将军王孝杰负责北伐,很快在官场之中崭露了头角,至少王孝杰对他是极为称赞。
只不过嘛,在武则天的时代,他凭借着刚直倔强的性格也得罪了很多人,其中他一度把张昌宗气得炸毛。
作为武则天的后宫,张昌宗经常到武则天身边吹枕头风,算是把这哥们贬到了岭南。
当然,神龙政变开始武则天也失去了大权。
至于张昌宗,张易之两条自然被搞了下去,而这个怒怼二章的某人自然也被吊刀。中央开始干活,继续为皇帝当牛做马。
当然在第1次调动的时候,因为正值有效期,所以就没有调动成功,该来的迟早我又来,张悦离开了岭南,回到了长安城。
当然此时的长安百废待兴,他虽然当上了宰相,但目前的态势还是在恢复经济过程中。
开元元年,玄宗打算任命姚崇为相,张说便指使御史大夫赵彦昭弹劾姚崇。玄宗不予理睬,张说又让殿中监姜皎提议,任命姚崇为河东总管,以阻止姚崇入朝拜相。玄宗明知是张说的计谋,仍任命姚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因为这件事情,所以张悦的又放了一个浑被贬,当然某人始终都是某人,是压制不住的。
720年(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诛杀突厥降户阿布思等千余人,引起并州的同罗、拔曳固等部族的恐惧。为了平息事端,张说只率二十人,持节安抚各部,晚上还住在他们帐中,算是平息了那些部落惊恐不安的心。
721年(开元九年),突厥降将康待宾反叛,自称叶护,攻陷兰池六州。唐玄宗命王晙率兵讨伐,又命张说参与军机。
而他率领1万人出兵合河关,一举扬了康待宾,因功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省平章事。
在次年又平定了这股叛逆的余党。
从此他便开始他第3次为宰相的仕途。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份军旅的影响,所以在他上位之后,组织了这一次大唐的军事改革。
在大唐的前100年,大唐军制奉行的是府兵制即北魏时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北府军制,配合唐朝初年的屯田制实行。
每一个大唐民众都能享有大唐分的田地。
拿了大唐的田地,得了大唐的恩情,就必须得出来为大唐征战。
相应的每一位负责出征的将士都需自己筹备铠甲马匹,大唐并不给他们进行准备,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之中,肯定还会配一把刀,但至于铠甲粮食这种硬通货,那就得自个准备了。
【是的,我国也有当兵的自备,装备出征的时候】
而府兵制,便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附属制度,只不过,随着均田制度的破产人口上涨以后原本的辅兵制也直接承受不住。
所以张说顺应推出了募兵制,培养专业军人,彻底兵农分离,而在盛唐最巅峰的时候,在东北北方乃至西北边疆曾有几十万的军人。
他们遍布于大唐十大藩镇,也可观埋下,反正割据的危险。
当然就事论事,一个朝代盛极必衰,哪怕没有张说,也会有李说刘说,来推行相应的政策。
当然张说在完成了募兵制改革之后,军队的职业化已经开始进行,本身便是朝廷的宰相再加上起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利,还有国公的名号,达一跃成为大唐的顶级权贵。
张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有《张燕公集》。
他的一生,正好反映了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间一类人的典型状态。
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接下来,按照惯例,上一上别人对他的评价。
胡震亨:张燕公说诗率意多拙,但生态不痴。律体变沈、宋典整前则,开高、岑清矫后规。
许学夷:张说五言律,才藻虽不及沈、宋,而声气犹有可取。至如“西楚茱萸节”一篇,则宛似少陵。排律上多有失粘者。七言律气格苍莽,不足为法。
贺裳:燕公大雅之才,虽轩昂不受羁绁,终带声希味澹之致。唯“秋风不相待,先到洛阳城”,未免与利齿儿竞慧,特其气浑,固不类中晚。
李因培:燕公五排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时于坚壁中作浑脱舞。后人竭力效之,终不可至。
……
当然,在李隆基体验过三位顶级外挂之后,还有一位也是牛逼的外挂即将上线,那便是张九龄。
这位被誉为开元最后一轴的形象,他的人生轨迹与盛唐由盛转衰的迹象完全契合。
张九龄:字子寿,号博物今韶关曲江人,标准的老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