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皇宫的大庆殿内,檀香袅袅,光影透过雕花窗棂,在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纹路。萧绰携延寿女、观音女与韩德让缓步而入,殿宇巍峨,龙椅高悬,两侧文武百官肃立,目光齐刷刷落在这几位来自辽地的贵客身上,既有审视,亦有好奇。
符太后端坐于龙椅左侧的凤座之上,身着明黄色凤袍,鬓边斜插一支赤金点翠步摇,神色温婉却不失威仪;十三岁的柴宗训身着龙袍,端坐龙椅,虽年少却身姿挺拔,眼神清澈而沉稳,已有几分帝王气度。
“辽地萧氏,携女及臣韩德让,拜见太后陛下、大周皇帝。”萧绰微微躬身行礼,姿态从容不卑,既守了礼数,又不失风骨。延寿女与观音女紧随其后,盈盈下拜,韩德让则依汉礼拱手行礼,一行人的举止进退有度,让殿上百官眼中的轻视淡了几分。
符太后抬手示意:“萧后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起身赐座。”话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久闻萧后巾帼不让须眉,在蓟南城励精图治,庇护各族百姓,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太后谬赞。”萧绰谢座后,在殿中左侧的锦凳上坐下,目光坦然望向符太后与柴宗训,“臣妾不过是想为女儿、为跟随我的将士,寻一条生路罢了。这些年,辽国暴政肆虐,耶律璟荒淫无道,百姓流离失所,臣妾虽为契丹人,却也不忍见生灵涂炭。”
她话音刚落,殿中便有大臣轻声议论,显然对她这番话心存疑虑。毕竟,辽与中原纷争多年,突然提及“不忍生灵涂炭”,难免让人觉得言不由衷。
萧绰早已料到这般反应,她没有急于辩解,而是从袖中取出一卷素绢,递向身旁的内侍:“太后,陛下,这是蓟南城及燕云十六州各族百姓联名所书的书信,上面记录着他们对安宁的期盼,也记录着耶律璟的暴行。臣妾此次前来,并非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天下苍生。”
内侍将素绢呈给符太后,她缓缓展开,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有契丹文,有汉文,还有渤海文,每一笔都透着真切的渴望。符太后越看,神色愈发凝重,她将素绢递给柴宗训,轻声道:“陛下请看,百姓之心,昭然若揭。”
柴宗训看完书信,抬头望向萧绰,眼中多了几分认同:“萧后有心了。朕与太后素来推行仁政,所求便是中原故土完整,百姓安居乐业。只是,辽与大周素有嫌隙,不知萧后此次前来,除了结盟伐辽,还有何深意?”
终于切入正题,萧绰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殿中百官,声音清晰而坚定:“陛下明鉴。结盟伐辽是第一步,而臣妾真正的所求,是为辽国定一条生路,而非将其推向死路。”
“哦?”符太后挑眉,“萧后此言何意?辽国乃耶律氏天下,推翻耶律璟,便意味着辽国覆灭,何来生死之说?”
“太后有所不知。”萧绰缓缓起身,走到殿中,目光灼灼,“辽国并非耶律氏一人之辽国,而是契丹、汉、渤海、奚等各族百姓共同的家园。耶律璟暴虐,罪在一族,而非各族百姓。若大周与臣妾联手,大军踏平上京、中京,屠戮殆尽,看似报仇雪恨,实则是让更多无辜百姓死于战火,这并非仁君所为,也非臣妾所愿——这便是辽国之‘死’,是血流成河、民不聊生之死。”
她的话掷地有声,殿中瞬间鸦雀无声。百官们面面相觑,显然被她这番大胆的言论所震惊。连符太后也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而辽国之‘生’,在于‘留地不留暴,安民不安逆’。”萧绰的声音愈发沉稳,“臣妾恳请与大周巩固盟约,永不相负。联军北伐,只诛耶律璟及其党羽,将耶律家族逐出皇宫,罪大恶极者依法处死,其余胁从者既往不咎。之后,拆分辽国疆域,燕云十六州归还大周,让汉人百姓重归中原怀抱;契丹族退回草原故地,休养生息;渤海、奚等族各自自治,互不侵扰。如此,各族百姓皆能安居乐业,天下方能长治久安——这便是辽国之‘生’,是国泰民安、各族和睦之生。”
这番话一出,殿中顿时炸开了锅。有大臣当即反对:“萧后此言差矣!辽国与我大周世代为敌,如今正是一举灭之的良机,岂能放虎归山?若让契丹族退回草原,日后卷土重来,岂不是养虎为患?”
“是啊!”另一位武将附和道,“打打杀杀这么多年,牺牲了多少将士性命,如今不乘胜追击,反而要和谈拆分,实在难以服众!”
萧绰没有反驳,只是静静等待百官议论稍歇,才缓缓开口:“各位大人所言,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各位大人可曾想过,征战多年,大周将士难道不累吗?中原百姓难道不想安宁吗?项羽当年何等勇猛,破釜沉舟,百战百胜,可最终为何兵败乌江?只因他只懂打杀,不懂人心。”
她目光转向符太后与柴宗训,一字一句道:“臣妾曾听过一句话,‘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治国理政,与江湖处世,实则同理。打打杀杀只能逞一时之快,却不能长久立足。耶律璟之所以众叛亲离,便是因为他漠视人情,滥杀无辜;而大周之所以国泰民安,正是因为太后与陛下体恤民心,懂得人情世故。”
“当年臣妾南逃,走投无路之际,是大周伸出援手,送来粮草军械,派来御医药材。”萧绰的声音带着一丝动容,“符太后的手书,臣妾至今珍藏,‘保重身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份雪中送炭的人情,臣妾从未敢忘。如今臣妾提出这般构想,既是为了辽国百姓,也是为了报答大周的知遇之恩。”
她提及旧事,符太后眼中闪过一丝暖意:“当年见萧后一介女流,却能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庇护孤女与旧部,便知你非寻常之人。那份恩情,本是大周对正义的坚守,无需挂怀。”
“太后仁德,臣妾铭感五内。”萧绰深深一揖,“如今,臣妾愿以蓟南城三万精锐为质,与大周签订盟约,永不侵犯。燕云十六州即刻归还,臣妾愿亲赴燕云,安抚百姓,助大周顺利接管。契丹族退回草原后,愿年年朝贡,与大周永结秦晋之好。这一切,皆以人情为基,以诚信为凭。”
韩德让也上前一步,拱手道:“太后,陛下,萧后所言句句肺腑。蓟南城多年推行汉辽通婚、减税休养生息之策,早已深得民心。若能按此构想行事,不仅能避免战火蔓延,更能让大周不费吹灰之力收回燕云十六州,赢得天下各族百姓的拥戴。此乃一举多得之事,还望太后与陛下三思。”
殿中百官渐渐安静下来,萧绰的提议虽大胆,却处处透着人情世故的智慧。收回燕云十六州是大周多年的夙愿,无需血战便能达成,何乐而不为?放过各族百姓,更能彰显大周的仁政,赢得民心,这比单纯的军事胜利更有价值。
符太后与柴宗训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眼中都有了决断。符太后缓缓开口:“萧后所言,确实深谋远虑。大周所求,从来不是杀伐,而是安宁。你提出的辽国‘生’之构想,既符合民心,也契合大周的国策。只是,盟约之事,非同小可,需得细细商议,拟定细则,确保各方权益不受损害。”
柴宗训接口道:“萧后放心,朕与太后定会以诚相待。今日先为你设宴洗尘,明日再召集群臣,与你共商盟约细节。朕相信,只要我们以真心换真心,以诚意换诚意,定能达成共识,为天下苍生谋得太平。”
萧绰心中悬着的巨石终于落地,她深深一拜:“谢太后,谢陛下!臣妾愿以性命担保,定会遵守盟约,不负大周的信任,不负天下百姓的期盼。”
殿中百官见状,也纷纷附和,称赞太后与陛下的英明,也认同萧绰的深明大义。阳光透过窗棂,洒在萧绰身上,淡紫色的宫装泛着柔和的光泽,她的脸上带着从容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她知道,这场以“人情世故”为核心的谈判,她赢了。辽国的生路,天下的太平,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耶律璟的暴政即将终结,各族百姓的安宁即将到来,而她,萧绰,也终于完成了从被仇恨蒙蔽到守护苍生的蜕变。
晚宴之上,丝竹悦耳,佳肴丰盛。符太后与萧绰相谈甚欢,从蓟南城的治理,到各族百姓的习俗,从天下大势,到子女教育,话题渐渐远离了朝堂纷争,多了几分女子间的温婉与默契。柴宗训虽年少,却谈吐不凡,与韩德让探讨经史子集,颇有帝王风范。
延寿女与观音女坐在母亲身旁,看着眼前和睦的景象,脸上满是喜悦。她们知道,母亲多年的夙愿,终于快要实现了。
萧绰端起酒杯,望向符太后与柴宗训,心中默念着那句“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正是这份对人情的洞察,对民心的体恤,让她在朝堂博弈中赢得了先机,为辽国争取到了生路。她知道,接下来的盟约拟定仍有挑战,但只要坚守初心,以诚意相待,一切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夜色渐深,皇宫内的灯火依旧明亮。这场跨越族群的会面,不仅敲定了结盟的基础,更开启了天下太平的序幕。而萧绰,这个曾经背负血海深仇的女子,如今正以她的智慧与担当,书写着一段以人情定生死、以诚意换太平的传奇。
ps:这一章有部分是接上一章的。其他故事是属于这一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