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绰的不解:我是辽人,不是汉人
暮春三月,洛阳的风已褪去料峭寒意,裹挟着上阳宫牡丹园里浓郁的花香,漫过宫墙,拂过朱红廊柱。暖阁外的藤蔓疯长,白色小花缀满绿蔓,在阳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萧绰与符太后并肩走出净房,指尖相握的温度依旧滚烫,如亲人般亲昵无间,可她眉间的郁结,却比来时更重了几分。
自那日双陆一局定心神后,萧绰在洛阳宫城暂住已有三日。符太后待她亲厚,不仅让宫人照料得无微不至,每日得空便邀她闲话,从民生农事聊到史书典籍,全然没有两国太后的隔阂。可越是这般亲近,萧绰心中的疑团便越是浓重,如同一团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压在心头,让她寝食难安。
她是辽人,身上流着契丹皇族的血。辽与后周,多年来边境纷争不断,尸横遍野的惨剧她见得太多。父亲萧思温当年驻守燕云时,便常与后周军队对峙,那些战死的将士、流离失所的百姓,都是两国仇恨的见证。可符太后,这位后周的掌舵人,却对她这个“敌国太后”推心置腹,不仅许诺结盟出兵,还手把手教她治国之道,甚至说出“有姐姐为你兜底”的话来。
她实在想不通。符太后究竟图什么?是为了借她之手推翻耶律璟,削弱辽国实力?可即便耶律璟倒台,她萧绰若能掌权,辽国未必会沦为后周的附庸。是为了收复幽州,完成后周历代君主的夙愿?可以大周如今的兵力,即便没有她的助力,想必也有一战之力。还是说,这一切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待她放松警惕,便会将她擒杀,以此要挟辽国?
无数个念头在萧绰脑海中盘旋,让她辗转反侧。白日里强装的从容,在夜深人静时便会土崩瓦解。她甚至开始怀疑,符太后那日的肺腑之言、棋盘上的循循善诱,都只是伪装。毕竟,在这乱世之中,权谋诡诈才是常态,真心相待反倒显得不合时宜。
这日辰时,天光正好,萧绰揣着满心的疑惑,独自来到符太后的寝殿外。宫人道太后正在院中赏花,她便循着花香走去。只见符太后身着一袭素色襦裙,裙摆上绣着淡雅的兰草纹样,正站在一丛盛开的芍药花前,手中轻捻一片花瓣,神色安然。
“姐姐。”萧绰轻声唤道,声音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符太后转过身,见是她,脸上立刻露出温和的笑容:“妹妹怎么来了?今日气色似是不佳,可是昨夜没睡好?”
萧绰走上前,目光复杂地望着符太后,迟疑了片刻,终究还是将憋了许久的话问了出来:“姐姐,我有一事,几日来百思不得其解,今日斗胆,想向姐姐请教。”
“你我姐妹,何须言‘请教’二字?有话但说无妨。”符太后示意她在一旁的石桌旁坐下,宫人适时奉上两杯清茶,茶香袅袅,却未能驱散萧绰心头的阴霾。
萧绰端起茶杯,指尖微凉,她深吸一口气,抬眼望向符太后,眼神中满是困惑与挣扎:“姐姐,我是辽人,身上流着契丹的血,与大周本是世仇。这些年,辽与后周在边境征战不断,多少将士埋骨沙场,多少百姓流离失所,这些仇恨,姐姐不可能忘记。可你为何还要这般帮我?不仅与我结盟,还要教我治国之道,为我兜底?”
她的声音越说越激动,胸口微微起伏:“我知道,你帮我,无非是想让我推翻耶律璟。可耶律璟倒台之后,于大周而言,究竟有何益处?我实在想不通。你若是想杀我,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如今我孤身在此,手无寸铁,你只需一声令下,我便插翅难飞。不如你杀了我,既能了结一段仇怨,也能向大周百姓有个交代,何乐而不为?”
这番话积压了太久,此刻脱口而出,萧绰只觉得心中一阵畅快,却又带着一丝莫名的惶恐。她不知道符太后听了这些话,会是何种反应,是愤怒?是失望?还是会露出真面目?
符太后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丝毫波澜,既没有愤怒,也没有惊讶,仿佛早已预料到她会有此一问。待萧绰说完,她才缓缓开口,语气依旧温和:“妹妹,你心中的这些疑虑,我早已知晓。只是没想到,你竟会想得如此极端,甚至觉得我会杀你。”
就在这时,萧绰怀中的一本《汉书》不慎滑落,“啪”的一声掉在石桌上。那是她前些日子在洛阳书坊偶然购得,闲来无事便翻看几页,虽有部分文字晦涩难懂,但书中的治国之道、历史兴衰,却让她受益匪浅。此刻书册滑落,打断了两人的对话,萧绰下意识地想去捡,符太后却抢先一步将书拿起。
只见那本《汉书》的封皮已是微微泛黄,边角处有些磨损,显然是被经常翻阅。符太后轻轻拂去封皮上的灰尘,翻开书页,目光落在上面的批注上,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笑道:“呐,给你。妹妹,你也看《汉书》啊?这些批注,都是你写的?”
萧绰接过书,脸颊微微泛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闲来无事,便翻看几页,遇到不懂的地方,便随手写下批注,想着日后有机会再请教他人。”
“你的字写得不错,虽带着几分契丹人的豪放,却也不失工整。”符太后夸赞道,随即又问道,“这《汉书》中的文字,你都能看懂吗?有些古奥之处,即便是汉人,也未必能全然理解。”
萧绰点点头:“大多能看懂。幼时父亲曾请汉人文士教我读书识字,后来驻守蓟南城,也常与汉人谋士打交道,慢慢便熟悉了。只是有些典故与历史背景,还是一知半解。”
“原来如此。”符太后微微一笑,目光中带着几分欣慰,“能静下心来读《汉书》,可见妹妹并非只懂行军打仗的莽夫,心中自有丘壑。”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又回到了方才的话题:“妹妹,你方才问我为何帮你,其实我懂你的心思。在这乱世之中,女子掌权本就不易,更何况你身处敌国,对我心存疑虑,也是人之常情。”
符太后的目光飘向远方,带着一丝悠远的回忆:“其实,看到你,我便想起了我的妹妹符琳。你与她,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符琳自幼便聪慧过人,胆识不输男子。当年后周初建,百废待兴,朝中贪腐之风盛行,百姓生活困苦,是琳妹妹主动请缨,协助我查处贪腐官员,整顿吏治。”
“她性子执拗,认准的事情便会全力以赴。为了查清一桩贪腐案,她曾乔装打扮,深入市井,搜集证据,历经数月,终于将那些中饱私囊的官员绳之以法。正是因为她的铁面无私与全力以赴,后周的吏治才逐渐清明,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国库也渐渐充盈起来,才有了如今大周百姓能吃饱饭、穿暖衣的安稳日子。”
说到符琳,符太后的眼中满是骄傲与温柔:“如今,琳妹妹在汴梁陪都当差,协助太子处理政务,将那边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汴梁你也知道对吗?如今虽为陪都,却依旧繁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若是有机会,你日后定要去看看。”
萧绰闻言,心中一动。汴梁,她自然知晓。当年父亲曾派使者前往汴梁,带回过关于这座都城的描述:街道纵横交错,商铺林立,人流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她一直对此心生向往,只是身处辽国,又逢战乱,始终未能成行。
“我熟悉。”萧绰轻声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
符太后点点头,笑容愈发温和:“这就对嘛。其实,后周能有今天的安稳局面,还要仰仗妹妹你啊。”
“我?”萧绰猛地抬头,眼中满是不解,“姐姐此言差矣。我是辽人,与大周本是仇敌,从未为大周做过任何事情,何来‘仰仗’之说?姐姐这话,我实在不敢当。”
符太后看着她满脸困惑的模样,轻轻啜了一口清茶,缓缓说道:“妹妹,你可知道,耶律璟的暴政,不仅让辽国百姓深受其害,也让大周边境不得安宁。这些年,耶律璟性情残暴,滥杀无辜,朝中大臣人人自危,百姓流离失所。为了扩充军备,他不断加重赋税,还常常派兵袭扰大周边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大周的百姓,也因此饱受战乱之苦。边境的农户,辛苦耕种的粮食被辽兵抢夺,房屋被烧毁,亲人被杀害,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我身为后周太后,看着百姓受苦,心中焦急万分,却又碍于时机未到,无法彻底解决边境之患。”
符太后的目光落在萧绰身上,语气诚恳:“而你,妹妹。你在蓟南城推行仁政,安抚百姓,善待各族子民,让蓟南城成为了辽国境内难得的一片净土。你不仅抵御了耶律璟的压迫,还多次阻止辽兵袭扰大周边境,保护了边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就凭这一点,你便对大周有恩。”
“更何况,你心怀天下苍生,不愿见两国百姓再受战乱之苦,愿意与大周结盟,共同推翻耶律璟的暴政,这更是功德无量之事。若是耶律璟倒台,你能掌权辽国,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那么辽与大周便能化干戈为玉帛,边境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再也不用饱受战乱之苦。”
符太后顿了顿,继续说道:“妹妹,我帮你,并非是为了大周的一己之私,更不是想利用你。我只是不想再看到生灵涂炭,不想再看到两国百姓因为无谓的仇恨而相互残杀。在我眼中,无论是辽人还是汉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追求和平与幸福的权利。耶律璟的暴政,是两国百姓共同的敌人。推翻他,不仅是为了辽国的未来,也是为了大周的安宁。”
“至于你说的世仇,”符太后轻轻摇了摇头,“仇恨只会滋生更多的仇恨,冤冤相报何时了?当年的恩怨,多是因为权力争夺与利益冲突。如今,我们有机会结束这一切,让两国百姓握手言和,为何还要执着于过去的仇恨?”
萧绰静静地听着,符太后的话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她的心田,冲刷着她心中的疑虑与偏见。她从未想过,符太后帮她,竟然是出于这样的考量。她一直以为,在这乱世之中,所有人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却从未想过,竟有人会为了天下苍生,放下两国的世仇。
“可是,”萧绰依旧有些迟疑,“姐姐,你就不怕我日后掌权辽国,会反过来攻打大周吗?毕竟,辽与大周的仇恨,并非一日之功,想要彻底化解,并非易事。”
符太后闻言,微微一笑,眼中满是信任:“我不怕。我相信妹妹的为人,更相信你心中的那份赤诚。你若是想攻打大周,当年便不会阻止辽兵袭扰边境,也不会与我结盟。你心中装着的,是辽国的百姓,是天下的太平。我相信,待你掌权之后,定会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与大周和平共处。”
她伸出手,轻轻握住萧绰的手,指尖传来的暖意让萧绰心中一暖:“妹妹,我知道,让你彻底放下心中的疑虑,并非易事。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我对你的帮助,绝无半分虚假,也无半点利用之意。我只是希望,我们能携手并进,为两国百姓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未来。”
萧绰望着符太后真诚而坚定的眼眸,心中的疑团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愧疚与感激。她愧疚于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将符太后的一片赤诚当成了权谋算计;她感激于符太后的包容与信任,愿意放下两国世仇,与她携手共建和平。
“姐姐,”萧绰的眼眶微微泛红,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是我狭隘了。我不该以一己之见,揣测姐姐的心意。多谢姐姐的坦诚与信任,萧绰铭感五内。”
符太后轻轻拍了拍她的手背,笑容温和:“傻妹妹,何须言谢?你我姐妹同心,本就该相互信任,相互扶持。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我们要做的,是珍惜当下,着眼未来。”
她指了指萧绰手中的《汉书》:“你看这《汉书》中,多少朝代因为穷兵黩武而走向灭亡,多少君主因为体恤百姓而开创盛世。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和平才是发展之本,民心才是立国之基。耶律璟倒行逆施,失尽民心,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你,只要坚守初心,善待百姓,团结各族,定能成就一番大业。”
萧绰重重地点点头,心中豁然开朗。她低头看着手中的《汉书》,书页上的文字仿佛有了生命,那些关于治国理政、民心向背的论述,此刻都变得清晰明了。她知道,自己之前之所以迷茫,不仅是因为“急”与“怕”,更是因为心中的仇恨与偏见蒙蔽了双眼。
如今,符太后的一番话,如拨云见日,让她看清了前行的方向。她不再执着于辽与后周的世仇,也不再怀疑符太后的用心。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推翻耶律璟的暴政,建立一个各族和睦、百姓安居的新辽国,与大周携手,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
“姐姐,我明白了。”萧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从今往后,我定不会再被仇恨与疑虑所困。我会沉下心来,治理好蓟南城,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便一举推翻耶律璟的暴政。待辽国安定之后,我定会与大周签订盟约,永结盟好,让两国百姓再也不受战乱之苦。”
符太后见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便对了。妹妹有此决心,何愁大事不成?姐姐会一直支持你,做你最坚实的后盾。”
两人相视一笑,心中的隔阂与疑虑烟消云散,只剩下深厚的信任与默契。阳光透过芍药花的枝叶,洒在两人身上,暖洋洋的,如同她们此刻的心情。石桌上的清茶依旧冒着热气,茶香与花香交织在一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沉醉。
就在这时,宫人匆匆走来,神色略显焦急:“太后,皇后娘娘,幽州前线又传来急报。萧达凛已调集三万大军,驻扎在幽州城外,似有攻打之意。此外,耶律璟也派人前往蓟南城,似乎在密谋着什么。”
萧绰与符太后对视一眼,眼中的温和瞬间被果决取代。和平的愿景虽美好,但眼前的危机却不容忽视。萧达凛的大军压境,耶律璟的暗中使绊,都意味着她们接下来的路,注定不会平坦。
萧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饰,语气坚定:“姐姐,看来我们的计划,要提前了。萧达凛急于求成,正好给了我们破局的机会。耶律璟派人前往蓟南城,无非是想挑拨离间,动摇我的根基。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蓟南城的百姓与将士,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绝不会被他轻易蛊惑。”
符太后也站起身,目光中带着一丝锐利:“妹妹说得是。传令下去,即刻召集文武大臣议事。大周军队已做好准备,随时可以出兵,与蓟南城的将士里应外合,共同抵御萧达凛的进攻。至于耶律璟派去的人,我们也早有察觉,已命人暗中监视,定会让他们有来无回。”
两人并肩朝着议事殿走去,步伐坚定而从容。阳光洒在她们身上,仿佛为她们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让她们在这乱世之中,显得愈发耀眼。萧绰的心中,再也没有了之前的迷茫与郁结,只剩下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
她知道,前路依旧充满荆棘,但她不再是孤军奋战。她有符太后这个志同道合的盟友,有忠心耿耿的将士,有期盼和平的百姓,更有清晰的目标与坚定的初心。她相信,只要她们携手并进,同心同德,定能战胜眼前的困难,推翻耶律璟的暴政,实现天下太平的愿景。
议事殿内,文武大臣早已齐聚一堂,神色凝重。幽州前线的战报,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萧绰与符太后并肩走进殿内,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诸位,萧达凛大军压境,耶律璟暗中作梗,正是我等破局之时。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商议对策,收复幽州,重创辽军,为两国和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殿内众人齐声应和,声音洪亮,震彻大殿。一场关乎两国命运的战事,再次拉开帷幕。而这一次,萧绰的心中,再也没有了丝毫的犹豫与彷徨,她将与符太后一起,并肩作战,向着心中的和平与正义,奋勇前行。
ps作者声明,最近不像以前一样更多了。本人进厂上班向生活对线了。所以我抽空写几张给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