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长河奔涌,自西吴与明夏定下盟约、三方休养生息以来,转眼便是五个春秋。这五年里,天下呈现出难得的平和气象,北明张无忌治下的燕云、雍、豫之地仓廪充盈,明夏昭烈帝固守的蜀地与荆州南部安稳无虞,而西吴在朱元璋的铁腕治理下,更是如日东升,一步步走向鼎盛。
江南的土地本就富庶,经多年战乱后终于迎来喘息之机。朱元璋深谙“民为邦本”的道理,在盟约签订后的两年间,便大刀阔斧推行新政。他下令清查户籍,鼓励流民归乡,给每户归乡农户发放耕牛与种子;又命人疏浚长江中下游的河道,修复废弃的水渠,让江南的水田尽数得到灌溉。湖南的丘陵地带,他推广高产作物;岭南的瘴气之地,他请医者研制药方,招募百姓开垦梯田。
各级官吏被朱元璋管束得极为严苛,贪腐者一经查实,便是重罚,轻则流放,重则斩首。如此一来,西吴境内吏治清明,官吏各司其职,百姓的耕作热情愈发高涨。第一年秋收时,江南各地便迎来大丰收,粮仓堆得满满当当;到了第三年,长江沿岸的漕运已是络绎不绝,商船往来于各州府,市井间人声鼎沸,酒楼茶肆里满是欢声笑语,昔日战乱留下的疮痍,早已被这欣欣向荣的景象彻底掩盖。
军事上,朱元璋并未因休养生息而放松警惕。他命徐达整顿军纪,挑选青壮充实军队,又让常遇春操练水师,修补战船。西吴的兵士虽未再经历大规模战事,却在日复一日的操练中保持着高昂的战力。同时,他兑现了与明夏的盟约,将荆州东部三城划归明玉珍,按时送去十万石粮草与五千副军械,表面上维系着两国的和睦,暗地里却始终派斥候紧盯蜀地的动向。
这五年里,西吴的疆域虽未大幅扩张,根基却打得无比坚实。百姓拥戴,兵力充沛,粮草充足,朱元璋心中那股对天下的野心,也随着国力的强盛,渐渐按捺不住。他知道,蛰伏的时日已经足够,是时候清除境内最后的隐患,为日后一统天下铺平道路了。
盟约签订后的第七年,也就是西吴稳步发展的第五年,朱元璋在金陵的吴王宫召开了紧急朝会。大殿之上,他身着玄色龙纹常服,周身的水气与民心气运比五年前愈发浓郁,如轻纱般缠绕周身,随他的呼吸缓缓起伏。文武大臣分列两侧,神色肃穆。
“诸位,”朱元璋的声音沉稳有力,响彻大殿,“这些年咱与明夏休养生息,江南已安定,兵士也已养精蓄锐。但浙东的方国珍,盘踞多年,屡与咱西吴作对,如今已是咱一统南方的最后阻碍。”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将领,语气陡然变得凌厉:“方国珍此人,反复无常,早年归顺元廷,后又叛元自立,占据天台、台州、温州等浙东要地,垄断海上贸易,还时常纵容部下劫掠沿海百姓。若不除之,浙东永无宁日,咱日后北伐也难无后顾之忧!”
大将军徐达上前一步,躬身请战:“吴王,末将愿率军讨伐方国珍!此人虽有几分势力,但麾下兵士多是乌合之众,定能一战而胜!”
朱元璋却摆了摆手:“徐将军,你需坐镇金陵,稳固后方。此次伐浙,咱另有安排。”他抬手点将,“汤和!”
“末将在!”汤和应声出列,身姿挺拔,多年的征战让他身上沉淀出厚重的杀伐之气。
“咱命你为征南将军,总领伐浙大军,务必攻克浙东各州,生擒方国珍!”朱元璋沉声道。
“末将领命!”
“朱亮祖!”朱元璋再次开口。
“末将在!”一员虎背熊腰的将领跨步而出,正是早年便追随朱元璋的猛将朱亮祖。
“你为军中参政,率三万先锋军先行出发,扫清天台、台州一带的敌军据点,为汤和的主力大军开路!”
“末将遵令!”朱亮祖大声应道,声震大殿。
随后,朱元璋又详细部署了战事:“朱亮祖率先锋军从衢州出发,沿浙东官道进军,先取天台,再攻台州;汤和率五万主力,从绍兴出发,两路夹击,直逼方国珍的老巢庆元。沿海一带,命周德兴率水师封锁海面,防止方国珍逃亡入海。此战,务必一战定乾坤!”
“臣等遵令!”众将齐齐躬身领命,殿内士气高涨,战意凛然。
朝会散去后,军令迅速传遍西吴军营。三日后,朱亮祖的先锋军便拔营起寨,朝着浙东进发。队伍旌旗招展,甲胄鲜明,兵士们步伐整齐,军威赫赫。沿途百姓见大军过境,不仅没有恐慌,反而纷纷端出茶水粮食劳军——这些年朱元璋的仁政早已深入人心,百姓们都盼着能早日平定方国珍,过上安稳日子。
朱亮祖作战素来勇猛,麾下兵士也都是精锐。大军抵达天台城外时,方国珍的守军还未做好充分准备。朱亮祖亲自擂鼓助威,兵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城门,云梯架起,箭矢如雨。天台城的守军本就军心涣散,面对西吴大军的猛攻,很快便溃不成军。不到一日,天台城便被攻破,守将率残部仓皇逃往台州。
拿下天台后,朱亮祖马不停蹄,率军直扑台州。方国珍的弟弟方国瑛正驻守台州,听闻天台失守,吓得魂飞魄散,连忙加固城防,又派人向庆元的方国珍求援。可朱亮祖根本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大军刚到台州城外,便立刻发起进攻。
他命兵士在城外架起投石机,巨石不断砸向城墙,很快便砸出一个个缺口。随后,他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入敌阵,枪尖所过之处,敌军纷纷倒地。西吴兵士见状,士气更盛,紧随其后杀进城内。方国瑛见城池难保,不敢恋战,带着亲信趁乱从西门出逃,逃往温州方向。台州城,再一次落入西吴手中。
捷报接连传回金陵,朱元璋正与谋士刘伯温商议政务,听闻消息后,只是淡淡点头。刘伯温笑道:“吴王英明,朱将军勇猛,浙东战事,已然胜了大半。”朱元璋却道:“不可掉以轻心,方国珍经营浙东多年,庆元城防坚固,又有海路可退,汤和那边,才是关键。”
正如朱元璋所料,朱亮祖攻克温州后,汤和的主力大军也已兵临庆元城下。方国珍站在庆元城头,望着城外连绵的西吴军营,脸色惨白如纸。他接连收到天台、台州、温州失守的消息,弟弟方国瑛下落不明,麾下将领或死或降,如今庆元城内只剩下三万残兵,根本无力抵挡汤和的五万大军。
“父王,西吴大军势大,庆元怕是守不住了,咱们不如出海吧!”方国珍的儿子方亚善劝道,语气中满是慌乱。方国珍沉吟片刻,他深知朱元璋的手段,若是投降,未必能有好下场,倒不如逃入海中,或许还能寻得一线生机。
当晚,方国珍便下令收拾细软,带着亲信与残部,趁着夜色从海路出逃。可他没想到,朱元璋早已命周德兴率水师封锁了沿海海面。当方国珍的船队行驶至盘屿时,周德兴的水师突然杀出,战船相撞,火光冲天。方国珍的兵士本就无心恋战,面对西吴水师的猛攻,很快便阵脚大乱。
混乱中,不少船只被撞翻,兵士纷纷落水。方国珍的部将见大势已去,纷纷放下武器投降。方国珍无奈,只得带着少数亲信,换乘小船,拼死突围,才算侥幸逃脱。
汤和进入庆元城后,得知方国珍逃亡入海,立刻命周德兴继续追击,同时安抚城中百姓,张贴告示,稳定秩序。庆元百姓早已厌倦了方国珍的统治,见西吴军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纷纷开门迎接。
方国珍带着残部在海上漂泊了数日,缺粮少水,兵士们怨声载道。他深知自己已是穷途末路,若继续逃亡,迟早会被西吴水师擒获。而此时,汤和也派人送来劝降信,承诺只要他归降,便保他全家性命。
辗转反侧了一夜,方国珍最终做出了决定。同年十二月,他派儿子方亚善捧着降表,前往金陵拜见朱元璋。方亚善跪在吴王宫大殿上,双手高举降表,声音颤抖:“罪臣方国珍之子方亚善,奉家父之命,向吴王乞降,家父愿归降西吴,只求吴王饶过全家性命。”
朱元璋接过降表,仔细看完,周身的民心气运轻轻涌动,透着几分平和。他看向殿外,江南的天空一片晴朗,心中清楚,方国珍归降后,南方便真正一统了。他沉吟片刻,说道:“方国珍虽反复无常,但此次归降也算诚心,咱饶他性命。”
随后,朱元璋下旨,封方国珍为广西行省左丞相,赐食禄于应天,不必赴任。这个封赏看似丰厚,实则剥夺了方国珍的实权,将他软禁在应天,既显示了朱元璋的宽宏,又彻底消除了隐患。方国珍接到旨意后,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连忙带着全家前往应天,从此闭门谢客,安心度日。
平定方国珍后,西吴的疆域彻底覆盖了江南、湖南、岭南、浙东等所有南方地区,成为南方唯一的霸主。境内百姓安居乐业,军队战力强盛,朝堂上下一心,所有人都清楚,朱元璋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
刘伯温与李善长等大臣早已察觉朱元璋的心思,纷纷联名上书,请朱元璋登基称帝。起初,朱元璋还假意推辞,称自己德薄,不足以担此大任。可架不住大臣们三番五次劝谏,他便顺势应了下来。
又过了一年,春和景明,万物复苏。应天府内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景象。工匠们早已将吴王宫修缮一新,宫门前的广场上,搭建起了宏伟的登基高台,旌旗飘扬,礼乐齐备。来自各地的官员、乡绅,以及武林各派的代表,纷纷汇聚应天,见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登基大典的前一日,朱元璋召集文武大臣,敲定了国号与年号。“自即日起,国号为明,建元洪武。”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咱要让这大明,普照天下,让百姓们永享太平。”众臣齐齐跪拜,高呼“吴王万岁”,声音震彻云霄。
登基大典当天,应天府万人空巷。百姓们涌上街头,想要一睹新帝的风采。朱元璋身着量身打造的明黄色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缓步走上登基高台。阳光洒在他身上,龙袍上的龙纹仿佛活了过来,周身的水气与民心气运交织在一起,化作淡淡的金色光晕,帝王气象展露无遗。
礼官高声宣读祭天文书,礼乐声、鞭炮声、百姓的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响彻应天。然而,朱元璋并未在应天完成最后的祭天仪式。按照历代帝王的传统,他要前往泰山封禅,在这座象征着天地正统的神山之巅,昭告天地,正式登基。
大典结束后,朱元璋便带着刘伯温、徐达等心腹大臣,以及一支精锐卫队,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沿途各州府的官员早已做好准备,百姓们自发地在道路两旁跪拜迎接,高呼“万岁”。朱元璋坐在龙辇内,掀开帘子,望着沿途安居乐业的百姓,心中豪情万丈。他知道,这些百姓的拥戴,便是他最坚实的根基。
历经数日行程,一行人终于抵达泰山脚下。泰山巍峨耸立,云雾缭绕,山顶隐没在云层之中,透着庄严神圣的气息。自古以来,只有功绩卓着的帝王,才有资格在此封禅祭天。朱元璋望着这座神山,深吸一口气,说道:“咱今日登泰山,非为彰显功绩,只为向天地立誓,定要让大明百姓,老有所依,幼有所养,国泰民安。”
说完,他拒绝了侍从的搀扶,迈开脚步,朝着山顶攀登。龙袍虽重,山路虽陡,但他步伐沉稳,丝毫不见疲惫。徐达、刘伯温等人紧随其后,卫队则在沿途警戒。山路两旁,偶尔能见到前来朝拜的信徒,他们见朱元璋身着龙袍,纷纷跪拜,朱元璋也只是微微颔首,神色平和。
不知攀登了多久,众人终于抵达泰山之巅。山顶的封禅台早已由工匠提前修缮完毕,台上摆放着一尊巨大的四足铜鼎,鼎身刻着繁复的云纹,古朴而威严。铜鼎前,香火缭绕,青烟袅袅,直上云霄。
此时,恰好是正午时分,云雾散去,阳光穿透云层,洒满封禅台。朱元璋走到封禅台中央,转过身,身后是苍茫的群山,脚下是无垠的大地。他的身姿在天地间愈发伟岸,仿佛与这座神山融为一体。徐达等人分列在封禅台两侧,神色肃穆,目光紧紧注视着这位即将开创新时代的帝王。
侍从捧着一只古朴的铜碗上前,碗中盛着清澈的泉水,这是从泰山之巅的泉眼处取来的,象征着天地灵气与百姓的祈愿。朱元璋双手接过铜碗,缓缓举起,手臂伸直,将铜碗高高举过头顶。
周身的水气与民心气运在此刻剧烈涌动,与山顶的天地灵气交织在一起,化作一道淡淡的光柱,笼罩着他。他仰头望向天空,目光坚定,声音雄浑而庄重,穿透云层,响彻山谷:
“臣,朱元璋,昭告天地皇只!”
一句话落下,天地间仿佛瞬间安静下来,只有风吹过的声音,以及香火燃烧的轻响。
“昔年乱世,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山河破碎。臣起于微末,目睹苍生之苦,遂揭竿而起,诛暴元,讨逆贼,聚天下之心,合四方之力,平定南方,一统山河。”
他的声音愈发激昂,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周身的光晕愈发浓郁:“今日,臣承天道之命,顺黎民之愿,立国大明,建元洪武!”
“臣在此立誓:他日治世,必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整顿吏治,严惩贪腐;强军固边,抵御外侮;兴修水利,鼓励农桑。”
“愿天地庇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千秋万代!”
誓言落下的瞬间,他将碗中的泉水缓缓洒向地面。泉水渗入泥土,仿佛唤醒了大地的生机。那尊四足铜鼎中的香火,突然猛地燃起,火焰冲天,青烟化作一道笔直的线条,直冲天际。
远处的群山之间,似乎传来隐隐的回响,仿佛是天地在回应这位新帝的誓言。徐达等人齐齐跪拜在地,高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此起彼伏,回荡在泰山之巅,久久不散。
朱元璋缓缓放下铜碗,目光望向远方。他看到南方的大地一片祥和,看到北方的疆域隐隐在望,看到无数百姓在田间劳作,看到将士们在边疆戍守。他心中的豪情壮志在此刻达到了顶峰,却又在瞬间沉淀下来,化作沉甸甸的责任。
他知道,登基称帝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开始。北方还有北明张无忌的碧血营虎视眈眈,蜀地的明夏依旧割据一方,边疆还有残存的异族势力蠢蠢欲动。一统天下的路,还有很长。
但他毫不畏惧。多年的征战与治理,早已让他练就了坚韧的意志与过人的谋略。他有精锐的军队,有忠心的大臣,更有万千百姓的拥戴。这些,都是他开创盛世的底气。
阳光洒在他的龙袍上,金光万丈。朱元璋负手而立,身姿伟岸如岳。他的眼神深邃,望着这片他即将为之奋斗一生的江山,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定要让这大明,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王朝,让自己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泰山之巅的封禅仪式结束后,朱元璋一行人启程返回应天。消息传回大明各地,百姓们纷纷奔走相告,欢呼雀跃。而远在北平的张无忌、蜀地的昭烈帝明玉珍,在得知朱元璋登基建明的消息后,皆陷入了沉思。
天下的格局,因大明的建立再次发生巨变。昔日的三方鼎立,如今变成了大明、北明、明夏的三足对峙。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更大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朱元璋站在应天的皇宫之巅,望着北方的天际,嘴角勾起一抹坚定的笑容。他知道,北伐的号角,很快就要吹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