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订单的成功,让张大山彻底站稳了脚跟。基地的资金流变得充裕,新车间顺利投产,产品质量和效率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工人们士气高涨,干劲十足。
有了底气和经验,张大山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重新审视那株给他带来无限遐想又屡屡受挫的“紫光”丹参。
他摒弃了之前急于求成、强行干预的思路,采纳了“顺应自然、逆境选优”的新策略。他将那片试验田进一步细分,对那株焕发紫光的母株及其后代,采取近乎“放养”的管理方式:不施化肥,只用少量腐熟农家肥;不频繁浇水,模拟半干旱环境;甚至引入少量竞争性杂草,制造生存压力。
他不再轻易动用黄金瞳去“滋养”,而是更多地用左眼去“观察”和“筛选”。他像一个耐心的猎人,在严酷的环境中,等待着真正强健的个体脱颖而出。
李秀云则负责记录下每一株丹参在不同逆境下的生长数据、生理指标和有效成分的初步变化。
这个过程缓慢而枯燥,进展似乎微乎其微。大部分丹参在逆境下生长缓慢,甚至枯萎。但张大山并不气馁,他相信,只有在极限压力下,才能筛选出真正的精华。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后,转机出现了。
在左眼的视野中,张大山发现,在那一大片长势普遍萎靡的丹参植株中,有三株的表现格外不同。它们虽然植株不高,叶片也不算肥厚,但根系异常发达,深深扎入贫瘠的土壤。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根部,都稳定地散发着那种独特的、凝实的淡紫色光晕!虽然光芒强度不如最初的母株,但非常稳定,而且三株之间几乎一致!
这意味着,这种特殊的性状,在逆境下,可能被稳定地筛选和遗传下来了!
张大山激动不已,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小心翼翼地标记好这三株丹参,继续观察,并开始尝试用更科学的方法进行扩繁。
与此同时,基地的常规业务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海外的那家华人商会,对第一批订单的货物质量非常满意,主动增加了订单量,并介绍了另一家欧洲的植物药公司前来考察。这家欧洲公司对药材的有机认证和可持续种植理念非常看重,而张大山基地的GAp管理和环境友好的种植方式,正好符合他们的要求。
经过严格的现场审核,欧洲公司对基地赞不绝口,当场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价格比海外华人商会还要优厚!基地的产品,真正走出了国门,进入了高端国际市场!
消息传开,连县里、市里的领导都惊动了,专门组织人来基地参观学习,把张大山树成了“科技兴农、品质致富”的典型。王老歪更是红光满面,俨然以张大山的伯乐自居。
张大山没有迷失在荣誉和掌声中。他深知,这一切的基础,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他更加严格地抓管理,抓质量,同时,将更多的利润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品种改良上。那三株“紫丹参”的研究,成了他心中的重中之重。
一天晚上,张大山和李秀云在试验田边,看着在月光下静静生长的三株紫丹参。经过这段时间的精心培育和科学分析,初步的数据显示,这三株丹参的有效成分含量,比普通丹参高出近一倍!而且抗病性、抗旱性极强!
“大山,我们可能……真的培育出宝贝了。”李秀云看着检测报告,声音因激动而有些颤抖。
张大山点点头,目光深邃:“这不仅仅是宝贝,这是方向。证明咱们的路子是对的。好东西,是顺应自然、精心选育出来的,不是靠化肥农药催出来的。”
他看向李秀云,月光下,她的侧脸柔和而坚定。这段时间,她不仅是他的得力助手,更是他精神上的支柱。他心里积攒了太多的话,想要对她说。
“秀云……”张大山深吸一口气,鼓足勇气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