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水还凝在菜药棚的防虫网上,小安刚推开社区菜棚的门,就听见一阵熟悉的笑声——李奶奶戴着草帽,正蹲在薄荷畦边,手把手教几个社区居民给幼苗松土。
“松土机要贴着根边划,力道轻些,别伤了须根!”李奶奶手里的小耙子上下翻飞,土块被耙得细碎,“你们看这薄荷尖儿,发蔫就是缺水,但浇多了根又容易烂,得像照顾娃娃似的细心!”
站在一旁的周阿姨听得认真,手里的动作却有些笨拙,小耙子一下没控制好,蹭到了幼苗的茎秆。李奶奶连忙放下自己的活计,握住她的手调整姿势:“手腕别太僵,顺着土的纹路走,你看这样——”话音刚落,一行整齐的土沟就出现在畦面上,薄荷苗稳稳地立在沟间,叶片上的露水顺着纹路滚落,愈发显得鲜嫩。
这时,老吴推着一辆小推车走进来,车上装着几捆晒干的葛根和丹参。“村里刚送过来的干货,张医生说按《菜药急救指南》里的方法切片密封,社区共享仓先存一部分,剩下的分发给行动不便的老人!”他说着掀开盖布,褐色的葛根片散发着淡淡的药香,“李奶奶特意嘱咐,丹参要和枸杞搭配着泡,对心脑血管好,她还把配比写在纸条上了!”
小安接过纸条,上面是李奶奶娟秀的字迹,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菜药苗图案。正看着,苏晴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镜头里是村里的菜药棚,几个年轻村民正围着一张桌子记录,桌上摊着《春季菜药种植指南》,旁边放着刚采摘的养心菜和紫苏。
“小安姐,我们在办‘菜药传帮带’小组呢!”苏晴的声音带着笑意,镜头转向桌边的年轻人,“这些都是村里的返乡青年,李奶奶教他们认菜药特性,张医生讲药理知识,以后他们就是村里的菜药种植骨干!”画面里,一个扎着马尾的姑娘举起手里的紫苏叶:“安姐,我昨天用紫苏叶做了鱼,按照你发的食疗方子做的,一点腥味都没有,下次给你们带尝尝!”
挂了电话,小安发现菜棚里又多了几位访客——是隔壁社区的居民,手里拿着笔记本,正围着李奶奶请教。“听说你们种的菜药能治病,我们也想在社区开辟一块菜药畦,特地来取经!”一位戴眼镜的大哥递过笔记本,“这是我们列的菜药清单,您看看哪些适合春天种?”
李奶奶接过笔记本,指着上面的板蓝根和薄荷:“这两种就行,好养活,还能预防感冒。你们要是种,记得间距留够,浇水别太勤,有啥不懂的随时打电话,我让村里的娃拍种植视频发你们!”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条,上面还印着村里菜药棚的照片,“这是我们村的‘菜药帮扶热线’,24小时有人接!”
中午时分,社区食堂飘起了菜药的香味。志愿者们用刚采摘的养心菜做了鸡蛋汤,还用紫苏叶炒了土豆丝,李奶奶坐在餐桌旁,给围过来的孩子们讲菜药的故事:“去年冬天,我突发心梗,多亏了小安送的葛根和丹参救急,这些菜药啊,既是菜也是药,关键时刻能救命,平常吃还能养生!”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汤碗:“奶奶,我也要种养心菜,等长大了给爸爸妈妈煮汤喝!”李奶奶笑着摸了摸她的头,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种子:“这是养心菜的种子,给你,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种,记得按时浇水哦!”
下午,小安和志愿者们带着隔壁社区的居民,在他们社区的空地上规划菜药畦。老吴推着犁地机翻土,李奶奶则蹲在一旁指导划分区域:“这边种板蓝根,那边种薄荷,边上留一行紫苏,既能驱虫,还能当调料!”她一边说一边用小石子标记位置,“等出苗了,我再过来教你们移栽,保证你们的菜药长得比我们村的还壮!”
夕阳西下时,隔壁社区的菜药畦已经初见雏形。小安看着李奶奶忙碌的身影,又想起苏晴发来的村里“传帮带”小组的照片,突然明白,“都市归田园”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菜药苗从社区传到乡村,种植技术从乡村传到社区,是城乡人彼此分享、互相学习,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守护健康的阵地。
返程时,李奶奶拉着小安的手:“等下个月村里的菜药种植培训班开了,你们一定要来,我让村里的妇女做紫苏酱给你们带回去!”小安点点头,看着夕阳下的菜药畦,嫩绿的幼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回到社区,小安在“城乡菜药互助群”里发了一组照片——李奶奶教居民松土的场景、隔壁社区刚规划好的菜药畦、村里“传帮带”小组学习的画面。群里瞬间热闹起来,周阿姨发来消息:“我明天就把艾草护膝给李奶奶送过去,顺便学学怎么种紫苏!”刘叔则晒出了新修订的《菜药种植日历》:“加了‘传帮带’小贴士,每个节气都安排了技术交流活动!”
小安看着群里的消息,心里满是温暖。她知道,这场关于菜药的守护,早已从最初的紧急救急,变成了跨越城乡的传承与互助。那些嫩绿的菜药苗,不仅扎根在泥土里,更扎根在城乡人的心里,用生命的力量,书写着“都市归田园”的温暖篇章,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了希望与守护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