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卷着雪粒子,砸在共享仓的玻璃上噼啪作响。小安正整理新到的艾草干货,手机突然急促地响起,屏幕上跳动着“李姐”的名字——是隔壁小区的居委会主任。
“小安!求你帮帮忙!”李姐的声音带着哭腔,混着电话那头孩子的哭闹声,“我们小区张阿姨家孙子突然发烧,烧到39度5,家里没退烧药,雪太大叫不到救护车,你那儿还有板蓝根和紫苏叶吗?”
小安的心瞬间揪紧,想起上次虎子高热惊厥的危急时刻,她立刻应声:“有!你别急,我马上送过去!”挂了电话,她抓起共享仓的钥匙,冲进仓库翻找——架子上的板蓝根干货还剩大半袋,新鲜紫苏叶用保鲜袋裹着,她又多拿了几包金银花干,塞进保温袋里。
“我送你!”门外传来老吴的声音,他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脸上沾着雪沫,手里攥着车钥匙,“刚在群里看到消息,车已经热好了,雪天路滑,我开车稳!”两人冲进车里,暖气还没驱散寒意,小安就给李姐发语音:“我带了板蓝根和紫苏,你让张阿姨先烧壶热水,我二十分钟到!”
车轮碾过积雪的路面,发出“嘎吱”的闷响。小安盯着窗外纷飞的雪花,手里紧紧攥着保温袋——里面的菜药,此刻就是孩子的希望。她想起张医生说过,雪天降温快,孩子高热最容易引发并发症,必须尽快降温。
刚到隔壁小区门口,就看见李姐和张阿姨举着手机手电筒,在雪地里焦急地张望。“孩子怎么样了?”小安跳下车,把保温袋递过去。张阿姨接过袋子,手都在抖:“烧得小脸通红,一直哭,说头疼,我这心都快碎了!”
一行人往楼上跑,楼道里还留着雪水的痕迹。推开房门,就听见孩子虚弱的哭声,张阿姨的儿媳妇正用湿毛巾给孩子擦额头,眼眶通红。“快煮板蓝根水!”小安拿出晒干的板蓝根,掰成小段递给张阿姨,“大火煮开转小火煮十分钟,加一点点冰糖,让孩子慢慢喝,能清热解毒退烧!”
与此同时,她把新鲜紫苏叶放进热水里泡软,拧成半干:“用这个紫苏水擦孩子的脖子、腋窝和大腿根,物理降温,比湿毛巾管用,还不会太凉。”李姐连忙接过紫苏叶,小心翼翼地帮着擦拭,嘴里轻声哄着孩子:“宝宝乖,擦一擦就不烧了,一会儿还有甜甜的药水上呢。”
十分钟后,板蓝根水熬好了。小安小心地扶起孩子,一勺一勺喂给他。苦涩的药味让孩子皱起眉头,张阿姨在一旁轻声说:“宝宝听话,喝了药病就好了,奶奶明天给你做紫苏鸡蛋羹!”或许是想到了美食,孩子竟乖乖喝完了小半碗。
半小时过去,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体温也慢慢降了下来。他睁开眼睛,小声说:“妈妈,我想喝口水。”张阿姨的儿媳妇激动得直抹眼泪,连忙端来温水。小安摸了摸孩子的额头,松了口气:“烧退下去一些了,再观察观察,等天亮了要是还烧,就去医院看看。”
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是社区医生顶着风雪赶来了,还带来了退烧药。“多亏了这菜药应急,不然孩子烧这么久,真危险!”医生给孩子喂了药,又对小安说,“你们这菜药共享仓真是雪中送炭,以后我们社区也得学着建一个!”
天快亮时,孩子已经能坐起来吃点粥了。张阿姨拉着小安的手,非要塞给她一筐刚蒸好的馒头:“多亏了你送的菜药,不然我家孙子还不知道要遭多少罪!这馒头你带回去,热一热就能吃。”小安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心里满是暖意。
返程时,雪已经停了,太阳慢慢升起,把积雪照得亮晶晶的。老吴一边开车,一边说:“这菜药真是好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以后咱们得再多准备点,说不定还能帮到更多人。”小安点点头,看着窗外渐渐融化的积雪,想起书名《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这些从田园里长出来的菜药,不仅在危急时刻撑起了健康防线,更让都市里的邻里之间,多了一份温暖的牵挂。
回到社区,小安第一时间给共享仓补充了板蓝根和紫苏叶,又在“冬夜急诊提示”旁边加了一行字:“雪天路滑,建议提前储备菜药,应急时可直接取用,用后记得登记!”刚贴好,周阿姨就来了,手里拿着一包晒干的生姜:“听说你昨晚去救急了,这生姜煮水驱寒,你喝点暖暖身子,以后雪天出门可得多穿点!”
刘叔也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修订好的《菜药应急清单》:“我加了雪天应急用法,还标了每种菜药的保质期,以后大家用着更放心!”小安接过清单,只见末尾加了一句话:“菜药暖人心,风雪不相隔;邻里互助忙,安康常相伴。”
小安站在共享仓里,看着架子上整齐的菜药干货,仿佛看到了张阿姨家孩子康复的笑脸,看到了李姐和居民们感激的眼神。她知道,这个冬天,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菜药,会继续在都市里传递温暖,而“都市归田园:我种的菜能救命”的故事,也会在每一次紧急救援、每一次邻里互助中,续写着守护与希望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