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还带着点凉,故事棚里却已经飘着温水的气息。乐乐蹲在木桌旁,面前摆着个旧木盒——是老陈昨天从家里翻出来的,里面铺着晒干的稻草,软乎乎的像层小被子,正等着装王爷爷带来的玉米种。
“来啦来啦!”村口传来王爷爷的声音,孙先生推着轮椅跑得有点急,轮椅上的布袋子晃悠悠的,里面就是选好的玉米种。李奶奶跟在后面,手里攥着个小纸包:“昨天特意把种子挑了一遍,颗粒不鼓的都挑出去了,保证出芽率高。”
王爷爷刚坐稳,就把布袋子往桌上倒,金灿灿的玉米种滚出来,落在稻草上沙沙响。“这就是‘金顶黄’,”他捏起一颗种子,对着阳光照了照,“你看这尖上有点黄,就像戴了顶小帽子,这才是正经的老品种。”小远赶紧凑过来,也捏起一颗放在手心,比着故事册里画的种子图案看:“真的一样!比我上次带的种子还饱满。”
乐乐按照王爷爷说的,把温水倒进瓷盆里,刚要把种子倒进去,王爷爷赶紧拦住:“水别太烫,温乎得像摸自己的手背就行。”他伸手试了试水温,才点头:“行,这样泡上半天,种子喝足了水,就容易冒芽。”李奶奶则在旁边帮着整理稻草,把木盒里的稻草铺得更平整:“稻草要松点,芽儿长出来才好透气,别闷着了。”
大家围着瓷盆等种子泡水,赵大哥扛着锄头从菜田回来,裤脚沾着新鲜的泥土:“东边的地我又翻了一遍,土块都敲碎了,就等种子出芽了。”他蹲下来看着玉米种,忽然想起什么,从口袋里摸出个小布包,里面是晒干的草木灰:“上次王爷爷说的,等玉米苗长出来,要埋草木灰防虫子,我提前准备好了。”乐乐赶紧把草木灰的事记在故事册上,还画了个小小的灰堆,旁边注上“防虫子的宝贝”。
泡够了半天,王爷爷小心地把种子捞出来,沥干水,递给乐乐:“慢慢撒在稻草上,别挤着,一颗挨一颗就行。”乐乐捧着种子,轻轻往木盒里撒,小远和小雨在旁边帮忙,把歪掉的种子摆整齐。王爷爷看着木盒,像是在看小时候的庄稼地:“以前种玉米,都是这么先育苗,夜里还得盖层草帘,怕冻着芽儿。”他转头跟孙先生说:“晚上把木盒搬到棚子里面来,别放在门口,夜里风凉。”
孙先生点头,拿出手机给木盒拍了张照:“我每天拍张照片,记着芽儿的生长情况,到时候贴在故事册里,就是‘种子成长日记’。”老周推着轮椅过来,往木盒旁边放了个小水壶:“这是我孙子的小水壶,浇水量正好,不会把种子冲跑。”
等把木盒放在棚子最暖和的角落,大家又围坐下来。赵大嫂端来刚熬好的玉米糊糊,还端出一小碟腌萝卜——是王爷爷上次送的,现在还脆生生的。“就着糊糊吃,香!”王爷爷舀了一勺糊糊,又夹了口萝卜,忽然指着木盒说:“等芽儿长到半指高,咱们就移栽到菜田里,到时候我教你们怎么挖坑、怎么埋土,保证每棵苗都能活。”
乐乐捧着故事册,在新的一页写下“种子育苗第一天”,还画了个小小的木盒,里面冒出几颗尖尖的绿芽——是她想象中发芽的样子。小雨则在旁边画了个太阳,说要让太阳照着种子,芽儿长得更快。小远忽然想起什么,跑去找来根小木棍,在木盒旁边的地上画了道线:“这是玉米苗长高的记号,等芽儿长到这么高,咱们就去种!”
夕阳西下时,大家都来看了眼木盒里的种子,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乐乐把故事册放在木盒旁边,册子里的“种子成长日记”第一页,虽然还没有真实的芽儿照片,却已经画满了大家的期待。王爷爷被推着经过木盒时,特意停了停:“明天我早点来,看看种子有没有冒白尖儿。”李奶奶也跟着说:“我带块小布来,给木盒盖着,夜里暖和。”
晚风穿过故事棚,木盒里的稻草轻轻晃着,玉米种在里面悄悄吸着气,像是在回应大家的期待。乐乐走在田埂上,回头看了眼故事棚,仿佛已经看见几天以后,木盒里冒出细细的绿芽,像一个个小小的惊叹号,写在春天的第一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