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的语文课,阳光透过有些陈旧的玻璃窗,在教室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粉笔灰微粒,窗外偶尔传来操场上体育课的哨声和隐约的喧哗。
新来的、戴着厚厚眼镜片的王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三个方正的大字——《一盏灯》。他转过身,扶了扶眼镜,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道:“同学们,这次的命题作文,题目就是《一盏灯》。大家可以展开联想,可以写具体的灯,比如路灯、台灯、指引航船的海上灯塔;也可以写抽象的灯,比如父母的爱像一盏灯,老师的教诲像一盏灯,理想和希望像一盏灯……体裁不限,记叙文、议论文都可以,要写出真情实感。下周一交。”
教室里响起一片窸窸窣窣的议论声。同学们大多觉得这个题目不算难,很快便有人开始低头构思,或者翻找作文素材。有人打算写家里那盏陪伴自己写作业的旧台灯,有人想写深夜回家路上为自己照亮小巷的昏黄路灯,还有人准备歌颂母爱如灯般温暖永恒。
苏晓光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捏着钢笔,笔帽抵在下巴上,目光有些游离地望着窗外。阳光照在她略显苍白的脸上,映出细小的绒毛。《一盏灯》……这个题目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她心底漾开了一圈又一圈复杂的涟漪。
灯?
她的脑海里首先闪过的,是家里小吃铺那盏总蒙着油污的白炽灯,光线昏黄,却支撑着一家人的生计;是父亲苏建国在深夜为她修理自行车时,挂在车把上那摇摇晃晃的手电筒光;是母亲李春燕在冬日凌晨,就着灶膛里微弱火光忙碌的、佝偻的背影……
这些画面一闪而过,最终,却牢牢地定格在另一个场景,另一个人的身上。
那是学校音乐教研室,那间总是飘着淡淡墨水和旧乐器气味的小房间。无数个黄昏,当放学铃声响起,同学们像归巢的鸟儿般欢叫着冲出校门,她却常常背着书包,走向那间还亮着灯的办公室。
她清晰地记得那盏灯——张老师办公桌上那盏绿色的、老式的台灯。灯罩是荷叶形的,边缘有些许锈迹,灯座是沉甸甸的玻璃,开关是一个小小的、黄色的拉线绳。就是这盏灯,在无数个日渐昏暗的傍晚,散发出一种温暖而稳定的橘黄色光芒。
在这盏灯下,她看到过张老师握着红笔,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留下密密麻麻、清秀而严谨的批注;看到过张老师戴着眼镜,仔细地为一把旧小提琴调试琴弦,神情专注得像在对待一件珍宝;更看到过无数次,张老师就坐在这盏灯旁,耐心地为自己辅导功课,讲解乐理。
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傍晚。她坐在张老师旁边的椅子上,鼻尖萦绕着办公室里特有的书香和木头气息,还有张老师身上那股淡淡的、干净的肥皂香味。台灯的光线柔和地洒在摊开的乐谱上,那些蝌蚪般的音符在光晕里仿佛活了过来。张老师的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像山涧的清泉,流淌进她渴望知识的心田。当她遇到难以理解的和弦或者复杂的节奏时,张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示范,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出节拍,或者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出形象的图示。那专注而温和的侧脸,在台灯光线的勾勒下,显得那么沉静,那么美。
这盏灯,照亮了那些晦涩难懂的乐理知识,也照亮了一个贫寒女孩对音乐和未来的懵懂憧憬。
思绪继续飘飞。她想起了更早的时候,那时家里条件更差,常常是咸菜就馒头。有一次,她因为营养不良,在体育课上差点晕倒。张老师知道后,什么都没说,只是在那天放学后,悄悄塞给她一个用手帕包着的东西。她打开一看,是两个还带着温热的煮鸡蛋。她记得张老师当时什么也没多说,只是用那双温柔得能滴出水来的眼睛看着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眼神里有关切,有鼓励,还有一种不言自明的理解与爱护。那一刻,她觉得张老师看向她的眼神,本身就像一盏灯,驱散了她因家境而产生的羞赧和自卑,温暖了她幼小的心灵。
这盏灯的光芒,甚至穿透了她家庭最黑暗的时期。那是大哥卫东出事前后,家里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父母脸上终日愁云密布,小吃铺也面临着地痞流氓的骚扰。那段时间,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和无助,仿佛被抛入了无边的黑暗。是张老师,敏锐地察觉到了她的情绪低落,没有过多追问,只是在她练琴结束后,轻轻对她说:“晓光,人生就像一首曲子,有高昂,也有低回。但无论如何,旋律总会继续向前。你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心里都要亮着一盏灯,相信光,靠近光。” 那时她不太完全明白这些话的深意,但张老师平静而坚定的语气,以及那双充满信任和鼓励的眼睛,确实像一束顽强穿透阴霾的光,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和支撑,让她在家庭的动荡中,依然能触摸到一丝稳定和希望。
想到这里,晓光的眼眶微微发热。台灯、眼神、话语……这些具体而微的细节,汇聚在一起,在她心中清晰地勾勒出一个形象——张玉芬老师,就是照亮她成长道路的那盏最明亮、最温暖的灯啊!
可是现在,这盏灯本身,却仿佛被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光芒黯淡,在风雨中飘摇。想到张老师如今面临的流言蜚语,想到她红肿的眼睛和强颜欢笑的样子,晓光的心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又酸又疼。那些恶毒的话语,像污浊的泥水,企图玷污这盏灯的洁净;那些异样的眼光和无形的压力,像凛冽的寒风,企图吹灭这盏灯的光芒。
不!不能这样!
一股强烈的、几乎是义愤的情绪在晓光胸腔里激荡。她要写!她要把心里的话写出来!她要用自己稚嫩却真诚的笔,告诉所有人,张老师是一盏怎样的灯!她要驱散那些污浊,她要为这盏灯拂去尘埃,她要让所有人都看到,这盏灯曾经如何照亮了一个孩子的前路,它本身是多么的珍贵和明亮!
她深吸一口气,拧开笔帽,将摊开的作文纸抚平。阳光恰好移动,照亮了她面前这一方小小的书桌。她提笔,在稿纸的第一行,郑重地写下了标题——《一盏灯》。
然后,她略微思索,便开始奋笔疾书。她不再需要刻意的构思和华丽的辞藻,那些深藏在心底的记忆和情感,如同找到了决口的洪水,汹涌地倾泻于笔端。她写那盏绿色的旧台灯,写灯光下张老师清秀的侧影和耐心的讲解;写那两个温热的鸡蛋和那双温柔的眼睛;写家庭蒙阴时,那句如光般的话语和那份坚定的鼓励……
她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神情专注而庄重,仿佛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仪式。窗外喧嚣的世界渐渐远去,她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回忆与情感里,沉浸在了为那盏“灯”正名、为它注入光亮的强烈愿望之中。
她不知道这篇作文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但她相信,真诚的文字自有其力量。她希望,当张老师看到这些文字时,能知道,在她照亮的孩子心中,她始终是那盏最温暖、最明亮的灯,从未因任何风雨而改变。这或许,是她此刻唯一能送给老师的,一点点微光般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