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像车间里传送带上的饲料包,一个紧挨着一个,以固定的节奏,向前滚动,看不出任何分别。吴普同已经彻底回到了婚前的状态,甚至比婚前更加沉默和规律。他熟练地在三班倒的循环里切换着自己的生物钟,像一颗被拧紧在巨大机器上的螺丝,精准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然而,一些细微的变化,正在这看似稳固的重复下悄然滋生。
这次轮转,吴普同排到了一周的白班。白班意味着需要更早起,迎着清晨料峭的寒风,在大部分人还在睡梦中时,就走进车间,开启一天与机器为伴的时光。也意味着,他需要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以及下午五点到六点,这两个固定的时间段,去食堂解决午饭和晚饭。
这天下午,临近五点,吴普同感觉胃里隐隐传来一阵熟悉的、空荡荡的灼烧感。他知道,这是饿了的信号。车间里没有窗户,看不到外面的天色,只能凭借挂在高处的时钟和身体的生物钟来判断时间。五点整,交接班的同事陆续来了,吴普同仔细交代完当班情况,又在设备点检表上签好字,这才拖着有些沉重的步伐,跟着人流走向食堂。
红星厂的食堂很大,但设施陈旧,墙壁被经年的油烟熏得有些发黄。此时正是用餐高峰,各个窗口前都排起了不短的队伍。穿着各色工装的工人们拿着铝制饭盒或搪瓷盆,互相大声打着招呼,谈论着工作琐事,嘈杂的人声、餐具的碰撞声和厨房里传来的炒菜声混在一起,形成一种特有的、乱哄哄的活力。
吴普同没什么胃口,他随意排在一个队伍后面,目光有些空洞地看着前方。空气里弥漫着大锅菜特有的、混合而厚重的味道,今天似乎是白菜炖粉条和青椒炒肉片的主场,油脂和酱油的气味格外浓郁。
终于排到他,他递上自己的饭票。食堂师傅舀起一大勺白菜炖粉条,手腕一抖,熟练地扣进他的饭盒,又舀了半勺看起来油光发亮、肉片寥寥无几的青椒炒肉片盖在上面,最后拿了两个有些发黄的白面馒头放在菜上。
找了个靠角落的、人少的位置坐下,吴普同拿起馒头,咬了一口。馒头有些凉了,口感发硬。他夹起一筷子白菜粉条送进嘴里,味道很重,咸得发齁,而且那菜油仿佛凝固了一般,在口腔里留下一种腻乎乎的感觉。他咀嚼着,努力下咽,但那口食物像一团难以消化的东西,堵在食道里,迟迟不肯顺畅地落下去。
他皱了皱眉,端起饭盒喝了一口免费的、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稀米汤,想顺一顺。米汤是温吞的,非但没有缓解不适,反而让那股油腻感更加清晰。他又尝试着吃了几口,胃里那股空荡的灼烧感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带着隐隐酸胀的钝痛。
他放下筷子,看着饭盒里剩下的大半饭菜,以及那两个只啃了一小口的馒头,突然感到一阵强烈的反胃。不是因为饭菜有多难以下咽——事实上,他早已习惯了食堂的这种口味和油水;也不是因为他不饿——身体的饥饿信号明明还在。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理性的排斥。他的身体,似乎正在用这种方式,抗议着这种一成不变、缺乏温度的进食节奏和食物。
最终,他勉强把米汤喝完,将几乎没怎么动的饭菜倒进了门口的泔水桶。走出食堂大门,傍晚的风吹在脸上,带着凉意,他非但没有觉得清醒,反而感觉胃里的不适感更加明显了。那是一种持续的、闷闷的痛,不剧烈,却像背景噪音一样无法忽视。
这只是个开始。
接下来几天,他的胃似乎变得格外敏感和娇气。无论是白班、中班还是夜班,无论他在食堂吃什么,哪怕是看起来最清淡的菜,饭后总会有或轻或重的不适感。有时是胀气,有时是隐痛,有时是泛酸水。他试过吃饭时更慢一些,试过尽量避开那些明显油腻的菜,甚至自己去厂外的小卖部买了包苏打饼干,在感觉不适时嚼上几片,但效果甚微。
这小小的、持续的健康问题,像一根纤细却坚韧的丝线,开始缠绕在他的日常里,让他无法再像以前那样,完全麻木地沉浸于工作的循环。他开始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具肉体凡胎,在这日夜颠倒、饮食不定的节奏下,所承受的磨损。
与此同时,他对车间里那些老员工的观察,也带上了一种新的、带着隐忧的视角。
赵师傅,是他的带教师傅,人很好,技术也没得说,车间里大大小小的设备,没有他摆弄不明白的。但赵师傅今年已经五十有二了,头发白了大半,腰背也因为常年在机器间弯腰钻爬,有些佝偻。吴普同注意到,每到阴雨天,赵师傅总会时不时地捶打自己的后腰,眉头紧锁。有一次,一台老旧的提升机出了故障,赵师傅像往常一样,拎着工具箱就钻到了设备底下狭窄的空间里进行检修。吴普同在外面给他递工具,听着里面传来的、因为姿势别扭而显得有些粗重的喘息声,以及工具与钢铁碰撞发出的叮当声响,心里忽然很不是滋味。
过了将近一个小时,赵师傅才满身油污、一脸疲惫地从底下爬出来,脸上却带着解决问题后的轻松笑容:“好了,就是个轴承座松了,紧巴紧巴就没事了!”他一边用棉纱擦着手上的油污,一边对吴普同说:“小吴啊,这机器就跟人一样,你平时得多留心听着点儿,有点小毛病赶紧收拾,不能等它趴窝了再弄,那就耽误大事了!”
吴普同看着赵师傅那被汗水浸湿又沾满油灰的鬓角,以及那双因为长期接触油污和金属而粗糙开裂、指甲缝里永远藏着黑泥的手,喉咙里像是堵了什么东西。他敬佩赵师傅的敬业和手艺,但赵师傅此刻的形象,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一种可能的、清晰得令人心悸的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自己是否也会变成这样?一身伤病,依旧在这个车间里,听着同样的轰鸣,修着或许更新换代、但本质不变的机器,直到再也干不动的那一天?
这种念头,一旦产生,就像一粒种子,落入了被胃痛和疲惫松软过的心田,开始悄无声息地汲取养分。
另一个对他触动很大的,是包装班的老李。老李比赵师傅还大几岁,干的是最纯粹的体力活,负责将封好口的饲料包从流水线上搬下来,码成整齐的垛。他个子不高,皮肤黝黑,话很少,每天就像个不知疲倦的机器人,重复着弯腰、抱起、转身、码放的动作。他的工装后背,永远被汗水洇湿一大片,结着白色的汗碱。
有一次,吴普同中班,和老李的班次重叠。晚上十点多,短暂的休息时间,老李没去休息室,就靠着码放整齐的饲料包坐下,从工装口袋里摸出一个小小的半导体收音机,调到某个频道,里面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河北梆子。他闭着眼睛,跟着那苍凉悲壮的唱腔,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那布满皱纹和汗水的脸上,竟流露出一种与这嘈杂车间格格不入的、近乎虔诚的平静和享受。
吴普同看着这一幕,心里猛地一抽。他忽然意识到,老李并非没有精神生活,并非完全麻木,他只是将所有的寄托,都压缩在了这短短的休息时刻,那小小的收音机里。他的世界,被这车间、这流水线、这沉重的饲料包,紧紧地框住了。那戏曲声,像是从这钢铁牢笼缝隙里透进来的一丝微光,短暂地照亮了他,却无法改变他身处的环境。
“一眼看到头……”吴普同的脑海里,不受控制地蹦出这几个字。赵师傅的未来,是老技工的疲惫与伤病;老李的未来,是体力劳动者的重复与精神上的方寸之地。而他自己呢?如果继续留在这里,沿着工艺员的路径走下去,数年后,或许能当个班长,像刘大勇那样,操心更多的生产和人员管理,但依旧离不开这粉尘和轰鸣;再往后,也许能升到车间副主任、主任?但那似乎更加遥远,而且,那真的是他想要的生活吗?每天面对同样的设备,处理类似的问题,在固定的圈子里打转?
这个周末,恰巧吴普同和马雪艳都轮到了休息。两人约好在保定汽车站见面,然后一起去附近的农贸市场逛逛,买点水果。
见到马雪艳时,她穿着一件半新的浅蓝色外套,头发扎成马尾,清清爽爽。看到吴普同,她脸上立刻绽开笑容,快步走了过来。但走近了,她仔细端详了一下吴普同的脸,笑容收敛了些,关切地问:“普同,你脸色怎么不太好?是不是没睡好?眼圈都是青的。”
吴普同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勉强笑了笑:“没事,可能就是最近夜班,没倒腾过来。”
两人并肩走在熙熙攘攘的农贸市场里。空气中混杂着各种蔬菜的泥土气息、水果的甜香、活禽区的腥膻以及熟食摊诱人的香味。小贩们的吆喝声、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息。这与他所在的车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吴普同看着那些为了几毛钱和小贩认真计较的大妈,看着牵着孩子、仔细挑选蔬菜的年轻夫妻,看着摊主们忙碌而充满希望的脸庞,心里那种在车间里滋生的压抑感,似乎被冲淡了一些,但同时也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生活,离这种充满烟火气的“正常”日子,有多么遥远。
他们在一个水果摊前停下,马雪艳认真地挑着苹果,不时拿起来看看成色,闻闻果香。吴普同站在她身边,有些心不在焉。
“雪艳,”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在市场嘈杂的背景音里,显得有些飘忽,“我最近……胃有点不舒服。”
马雪艳立刻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过头,眉头微蹙:“胃不舒服?怎么回事?是食堂的饭吃坏了吗?严不严重?”一连串的问题,透着真切的焦急。
“也不是吃坏了,”吴普同组织着语言,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就是……老是觉得胀,有点疼,吃完饭更明显。可能是……倒班倒的,吃饭不准时,食堂的油水也大。”
马雪艳放下苹果,拉着他走到人稍微少点的角落,脸上写满了担忧:“我就说你这脸色不对!光靠硬扛着不行,你得去看看,去厂医务室开点药吃。”
“嗯,我知道。”吴普同点点头,看着马雪艳担忧的眼睛,心里积压了许多时的话,终于忍不住冒了出来,“雪艳,我在想……我们能不能……换种活法?”
马雪艳愣了一下,似乎没太明白他的意思:“换种活法?什么意思?”
吴普同深吸了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低声说道:“我是说……离开饲料厂。换个工作,换个环境。”
这句话说出口,他自己都愣了一下。这个念头在他心里盘旋了有些日子,但如此清晰地说出来,还是第一次。他感到心脏在胸腔里怦怦直跳,既有说出秘密的释然,也有对未知的忐忑。
马雪艳明显被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惊住了,她眨了眨眼睛,沉默了好几秒钟,才轻声问:“为什么……突然这么想?是在厂里受委屈了?还是……”她迟疑了一下,“是因为我们结婚后,你觉得压力太大了?”
“不是,都不是。”吴普同连忙摇头,他握住了马雪艳的手,她的手有些凉,“没人给我委屈受,压力……压力肯定有,但我扛得住。主要是……”他顿了顿,寻找着合适的词语,“主要是,我看不到头。”
他拉着马雪艳,慢慢在市场边缘走着,避开拥挤的人流,将自己这段时间的观察和感受,一点点地、详细地说了出来。他说到赵师傅佝偻的腰背和检修时的喘息,说到老李靠在饲料包上听收音机时那令人心酸的平静,说到自己反复发作的胃痛,说到在食堂面对饭菜时那种生理性的厌恶,也说到内心深处对那种“一眼看到头”的生活轨迹的恐惧。
“雪艳,我不是怕吃苦。”吴普同最后总结道,语气里带着一种罕见的激动和迷茫,“在车间里流汗,干活,我都不怕。我怕的是,辛辛苦苦干上十几年、几十年,最后除了落下一身毛病,和像赵师傅、老李他们一样,被牢牢拴在那个车间里,再也看不到别的可能。我们还这么年轻……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了吗?”
他说完,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感觉胸腔里那块堵了许久的石头,似乎松动了一些。他紧张地看着马雪艳,等待她的反应。他预想了各种可能:反对,觉得他异想天开;担忧,害怕失去现在稳定的工作;或者是不理解,认为他太过矫情。
马雪艳一直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他。她的目光时而落在吴普同的脸上,时而又看向远处喧闹的市场,眼神里充满了思考和权衡。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轻回握住吴普同的手,声音柔和却坚定:
“普同,你说的这些……我懂。”
这三个字,像一股暖流,瞬间涌遍了吴普同的全身。他没想到,马雪艳会这样说。
“你在车间里的辛苦,我虽然没亲眼见过,但能想象得到。”马雪艳继续说道,语气平稳,“倒班伤身体,这个我知道。我在乳品厂,虽然不用像你在车间那样出力,但化验室也是跟着生产线走,作息也不规律。有时候半夜做检测,盯着那些仪器,眼睛又干又涩,脖子也僵硬得难受。”她顿了顿,似乎在回忆什么,“我也见过我们厂里那些干了十几年的老化验员,每天重复着几乎一模一样的流程,脸上也没什么表情。有时候,我也会想,我以后会不会也变成那样?”
她抬起头,看着吴普同,眼神清澈而真诚:“所以,你想换个环境,想找个更有奔头、起码对身体好点的工作,我支持你。”
吴普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用力握紧了妻子的手:“你真的……支持我?”
“嗯。”马雪艳肯定地点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带着鼓励的笑意,“我们结婚,不就是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吗?如果现在这条路走得你不开心,身体也受不了,那为什么不能试试换一条路走?我们还年轻,输得起。大不了……大不了最坏的结果,就是找不到比现在好的工作,那咱们再想办法,总能活下去。”
她的话,像春风,吹散了吴普同心头的迷雾和不安。他没想到,马雪艳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如此理解他,甚至比他想得更加通透和勇敢。
“可是,”喜悦过后,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吴普同冷静下来,眉头又皱了起来,“辞了工,我们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怎么办?保定的工作机会,我们也不熟悉。而且,你现在在高阳的工作……”
“我的工作你先别操心。”马雪艳打断他,显然已经快速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现在这份工,暂时还能做着。你要是真决定辞,就先辞。找个落脚的地方……我们可以先在保定租个便宜的小房子,你安心找工作。我的工资,省着点花,支撑我们俩一段时间的生活,应该还是够的。等你那边稳定了,我再看看能不能在保定找个活儿。”
她竟然连这一步都想到了!吴普同看着妻子,心里充满了感激和动容。她不是在盲目地支持,而是在理智地和他一起规划,甚至愿意承担更大的风险和经济压力。
“雪艳……”他喉咙有些发紧,千言万语堵在胸口,最后只化作一句,“委屈你了。”
“说什么傻话。”马雪艳嗔怪地看了他一眼,随即又正色道,“不过,普同,这事不能急。辞职是大事,你得先想好,出去能干什么?你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咱们得有点目标,不能像没头苍蝇似的乱撞。而且,最好……最好能先偷偷找找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再辞工,这样更稳妥些。”
吴普同重重地点头:“我知道。我也没想立刻就辞。我就是……先有这个想法,想跟你商量。你说得对,得先看看机会。”
心中的巨石仿佛被移开了,虽然前路依然迷茫,但不再是令人窒息的漆黑一片。因为身边有一个人,愿意陪他一起摸索,一起承担风险。那个萌动的、关于“离开”的念头,在与最亲密的人分享并获得支持后,不再是藏在心底不敢见光的秘密,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共同探讨、共同谋划的、关于未来的可能性。
两人重新走回热闹的市场中央,阳光透过塑料棚的缝隙洒下来,照在马雪艳认真挑选水果的侧脸上,吴普同看着她,感觉那持续了许久的胃痛,似乎都在这一刻减轻了许多。希望,哪怕再微弱,也拥有治愈的力量。他知道,改变的第一步,已经迈出了。接下来的路,或许会很难,但至少,他们可以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