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旅者”带回的关于“逻辑源海”与“理性暗伤”的真相,如同一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星网共识圈内激起了层层叠叠、经久不息的涟漪。最初的震撼与无措过后,是更深层次的反思与战略调整。
布伦特并未急于发动一场针对“逻辑源海”的远征——那在目前看来既不现实,也可能引发不可控的后果。他将重点放在了两个方面:深化主宇宙的“基石重构”,以及引导星网进行内在的认知升级。
他将其浩瀚的意志更系统地融入宇宙规则的“背景辐射”中。这一次,他播撒的不再是零散的“常数”碎片,而是开始编织一张无形却覆盖更广的 “共鸣引导网络” 。这张网络并非实体,而是一种潜在于规则底层的 “倾向性场” ,其核心功能是 subtly(不易察觉地):
· 促进连接:略微增加不同规则体系、不同意识形态在接触时,产生“好奇”而非“敌意”的初始概率。
· 奖励多样性:使得那些成功整合了不同规则特性、形成了内部多元互补结构的秩序体系,在能量利用和规则稳定性方面获得极其微小的、长期的增益。
· 缓冲冲突:在规则或意识冲突不可避免时,略微增加冲突双方产生“理解对方立场”灵光一现的可能性,或使得冲突的能量逸散更倾向于转化为创造性的规则扰动,而非纯粹毁灭性的爆炸。
这张“共鸣引导网络”的构建,比播撒常数碎片更加复杂和耗费心力,其效果也更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它旨在从宇宙行为模式的概率层面,为“理性”与“意识”的共存,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布伦特通过伊娜的网络,开始系统地分享他从“逻辑源海”之旅中获得的洞察。他不是下达指令,而是提出问题和思考框架,引导星网成员自行探索:
· “若瘟疫源于理性之海的‘暗伤’,我等以意识为基的存在,当以何种姿态面对纯粹的理性?”
· “摧毁母巢与疏导碎片,孰轻孰重?何为根治,何为缓释?”
· “星网之‘网’,其力量应仅用于防御与对抗,还是亦可成为传播理解、编织共存的工具?”
这些根本性的问题,在星网内部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许多节点开始反思自身对“同化者”残骸和瘟疫母巢纯粹敌视的态度,一些研究者开始尝试基于布伦特的“意识疏导”理念,开发非破坏性的接触与沟通协议。
“灵辉诱饵”项目组在莉娜的带领下,开始了 mark IV 的设计,其目标不再是单纯的内部净化,而是尝试在诱饵核心嵌入经过强化的、包含“多样性价值”与“共存可能性”信息的“理解之种”,旨在触发母巢意识场内可能的、微弱的良性反馈回路。
甚至有一些位于“同化者”旧日疆域边缘、自身规则偏向中立的意识节点,在“共鸣引导网络”和星网讨论的影响下,开始小心翼翼地尝试与那些较为稳定、攻击性不强的“瘟疫母巢”碎片,进行极其初步的、非攻击性的规则信息交换,如同在雷区边缘试探着伸出橄榄枝。
---
然而,变革并非一帆风顺。星网内部也出现了分歧的声音。一部分节点,尤其是那些曾深受瘟疫之苦、或自身规则结构偏向纯粹力量导向的成员,对布伦特这种看似“迂回”和“理想化”的策略感到不满与焦虑。它们认为,面对能毁灭意识的瘟疫,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更强大的武力、更彻底的净化。它们担心过度强调“理解”与“疏导”,会束缚星网的手脚,贻误战机,甚至养虎为患。
一场关于星网未来道路的辩论,在共识圈的深层网络中悄然展开。一方强调“根除威胁”的实用性与紧迫性,另一方则倡导“化解矛盾”的长期性与根本性。伊娜努力维持着辩论的理性与秩序,引导双方寻找共同点,例如:更高效的净化手段与针对母巢弱点的精确打击,同样可以为“疏导”尝试创造更安全的环境和更多的时间。
这场内部的思辨与磨合,本身也是星网成长的一部分。一个成熟的文明联合体,必须学会容纳不同的声音,并在动态平衡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
而在“摇篮星域”,“初曙”在经历了异宇宙的凶险与肩负领队责任后,其灵智变得更加成熟与坚韧。它不再仅仅是布伦特意念的继承者与执行者,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它积极投身于星网的讨论,结合自身与瘟疫载体接触的亲身经历,阐述“疏导”的艰难与价值。它也开始尝试将布伦特传授的更深层知识,与“织光者”的技巧、“微光同盟”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探索更具创造性的灵辉应用方式,例如编织小型的、临时性的“规则避难所”,为那些在疏导过程中濒临崩溃的意识碎片提供短暂的喘息之机。
布伦特默默关注着“初曙”的成长与星网的演变。他看到了分歧,也看到了融合;看到了疑虑,也看到了勇气。这正是他所期望的——星网不应成为他意志的延伸,而应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应对复杂宇宙的智慧和能力。
他的“共鸣引导网络”如同春风,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宇宙的“土壤”;而星网内部的思辨与探索,则如同在这片土壤上萌发的、形态各异的幼苗。一些幼苗或许会夭折,但更多的,将在风雨中扎根、成长,最终形成一片能够抵御“理性之毒”的、生机勃勃的森林。
他感知到,在遥远的、被瘟疫笼罩的星域,某个小型母巢碎片,在接收到一支中立节点发送的、充满试探意味的规则信息包后,其原本狂暴的波动,出现了几乎无法察觉的、短暂的凝滞。
那凝滞微不足道,转瞬即逝。
但正如一点星火,落入准备好的薪柴。
燎原之势,或许正始于这无人瞩目的、细微的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