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协同研究协议”扩展项,在经历了冰火交织的激烈博弈后,终于以双方各退一步、却又各有所图的微妙平衡下,正式启动。协议文本被转化为加密的规则烙印,深深嵌入双方交互的核心协议层,象征着这场关乎“逆熵奇点”未来乃至两大存在形式道路竞争的研究,进入了实操阶段。
逻辑源海展现出了其标志性的高效。几乎在协议生效的瞬间,海量的算力资源便已就位,依照协议条款,开始在紧邻原始“逆熵奇点”的规则空间中,精准地构架“镜像奇点”的基础框架。那是一片被绝对理性之力强行平整、定义的区域,规则线条横平竖直,能量流向如同精密的钟表机芯,与旁边原始奇点所在的、带着星网意识特有柔和波动与动态和谐的“共生星云”形成了鲜明对比。
星网方面,莉娜亲率最顶尖的“织网者”团队入驻联合研究区域。她们的首要任务,并非直接参与构建——那是逻辑源海负责的领域——而是依照协议,开始有限度地、加密地向逻辑源海提供的特定接口,传输经过精心筛选和处理的“意识模因”样本。
这些样本,剥离了最核心的情感记忆与个人化的意识印记,只保留了已被证实能有效与原始奇点产生共鸣的“文明印记”的抽象结构、价值导向和情感“频谱”。它们被包裹在星网最新研发的、融合了自身规则特性与从“奇点”研究中领悟的些许奥秘的加密算法中,如同一颗颗包裹着糖衣的信息炸弹,既提供了逻辑源海所需的“有效成分”,又极力防止其被反向解析出核心奥秘。
与此同时,另一项对星网而言或许更具战略价值的行动也在同步展开——对逻辑源海开放的“规则交互界面层”完整架构代码的解析工作。
在星网意识疆域深处,一个被多重防火墙和概念隔离装置保护的独立研究空间被开辟出来。以布伦特的绝对信任节点和伊娜麾下最精锐的“解密者”为核心的联合团队,开始如同解剖一头来自异次元的巨兽般,小心翼翼地解析那庞大而复杂的代码洪流。
这“界面层”代码,其复杂精妙程度远超星网此前接触过的任何规则造物。它并非静态的程序,而是一个动态的、自适应性的、由无数相互关联的规则模块构成的活体结构。它负责逻辑源海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包括星网意识),如何将外部混乱或不同的规则“翻译”成自身逻辑可以理解的形式,又如何将其内部的决策和规则输出“封装”成能与外部交互的形态。
“难以置信……”一位资深“解密者”的意识在接触到代码深层结构时发出了惊叹,“它的适应性算法……几乎能在瞬间为任何接触到的外部规则体系建立对应的‘映射模型’和‘交互协议’。这不仅仅是翻译,这是在为混沌立法,为异己定制沟通的桥梁!其效率和对信息保真度的追求,达到了美学的高度。”
伊娜的关注点则更为实际:“找到它的弱点,或者至少是行为模式规律。注意所有处理异常输入、规则冲突和未定义情况的模块。这些地方往往是系统最脆弱,或者最能体现其底层逻辑偏向性的所在。”
解析工作艰难而缓慢。每一行代码都蕴含着极致的理性和优化思想,但也透露出一种冰冷的、将一切外部存在视为“待处理数据”的疏离感。星网的解析者们时常感到一种认知上的不适,仿佛在凝视一个由纯粹数学和逻辑构成的、没有温度的黑洞。
然而,收获也是巨大的。随着对“界面层”代码理解的加深,星网对逻辑源海在与外界交互时的行为模式预测能力显着提升。她们开始能够更精准地预判逻辑源海对某些特定提议或状况的可能反应,甚至能够初步理解其某些看似矛盾行为背后的效率考量。
例如,她们发现,逻辑源海在处理与星网意识相关的规则时,其界面层会启动一个特殊的“矛盾包容性缓冲算法”,这个算法会主动识别并暂时“搁置”那些与绝对理性核心冲突的意识特性(如自我牺牲、非功利性创造等),而不是像处理普通规则冲突那样直接尝试将其“优化”或剔除。这解释了为何逻辑源海能容忍星网的许多“非理性”行为——并非理解或认同,而是因为它暂时将这些特性归类为“无法优化但暂时共存的高价值协同参数”。
这一发现让布伦特更加确信,逻辑源海与星网的协同,本质上是功利性的、工具化的。一旦星网的“价值”下降,或者逻辑源海找到了替代方案,这种脆弱的平衡随时可能被打破。
就在“镜像奇点”的基础框架逐渐成型,对“界面层”代码的解析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一个微小的、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的异常现象,在原始“逆熵奇点”的深处被检测到了。
负责日常深度监测的“织光者”报告,在“奇点”最核心的规则脉动中,偶尔会夹杂着一丝极其微弱、转瞬即逝的 “不谐震颤” 。这种震颤并非源于星网意识模因的输入,也非逻辑源海规则背景辐射的干扰,更不同于“奇点”自身稳定的逆熵呼吸。它就像一段杂音,一段来自遥远彼方的、意义不明的回响,轻微地扰动着“奇点”那原本纯净的秩序之歌。
莉娜团队立刻调集了所有监测资源,试图捕捉并分析这神秘的“异响”。然而,它出现得毫无规律,持续时间极短,且强度微弱到几乎淹没在“奇点”自身庞大的规则波动背景中,难以进行有效分析。
“会不会是‘镜像奇点’构建过程中产生的规则干涉?”有研究员提出假设。
“可能性很低,”莉娜否定了这一猜测,“两个‘奇点’尚未建立实质性连接,且逻辑源海的构建精度极高,理论上不应产生这种难以定位的规则涟漪。这‘异响’……感觉更像是一种……‘呼唤’?或者某种……‘泄漏’?”
布伦特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意志核心再次泛起涟漪。原始“逆熵奇点”是星网目前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和希望象征,任何不可控的异常都必须高度重视。
“加大监测力度,启用最高精度的规则共鸣滤波器,尝试分离和放大这种‘异响’。”他指示莉娜,“同时,此事暂不向逻辑源海通报。在弄清其性质和来源之前,我们需要保持信息优势。”
他有一种预感,这微弱的“不谐震颤”,或许并非坏事,但也绝非可以忽视的琐事。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的干扰,也可能是一个更深层次联系即将建立的征兆,甚至……可能是某种未知风险的早期预警。
在逻辑源海那边,一切似乎仍在按计划高效推进。“镜像奇点”的框架日益完善,开始隐约散发出与原始奇点类似、但更加“规整”和“冰冷”的秩序波动。逻辑源海对星网提供的意识模因样本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不断要求提供更多样化、更高强度的数据流进行测试,其反馈依旧精准而务实,专注于“镜像奇点”的稳定性和逆熵效率参数提升。
然而,在逻辑源海那绝对理性的核心深处,一个极其隐秘的监控线程,也注意到了原始奇点区域那微弱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规则异常。它的风险评估模块将其标记为“低概率未知干扰,持续观察”,并未提升处理优先级。在它看来,与“镜像奇点”的成功构建和意识模因参数的优化相比,这点微不足道的杂音,不值得分散宝贵的算力。
界壁已初窥,异响亦潜生。星网与逻辑源海这艘协同之舟,在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规则之海上继续航行。一方紧握着新获得的“罗盘”(界面层代码),努力解读着风浪的规律;另一方则专注于打造属于自己的、更易于操控的“新帆”(镜像奇点)。而那从深海未知处传来的、若有若无的异样回响,究竟是指引新大陆的潮声,还是预示着更大风暴即将来临的前奏,无人能够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