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授元年庚寅(公元690年)
十一月庚辰朔日,正值冬至。太后在万象神宫举行盛大祭祀,身穿帝王衮袍礼帽,腰插大圭,手持镇圭,作为初献者;皇帝作为亚献者,太子作为终献者。祭祀先祭拜昊天上帝的神位,接着是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然后是魏国先王,最后是五方帝的神位。太后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更改年号。丁巳日,太后驾临明堂,接受群臣朝贺。戊午日,太后在明堂宣布政令,颁布九条训诫来教导百官。己未日,太后再次驾临明堂,设宴款待群臣。
春一月戊子日,武承嗣升任文昌左相,岑长倩升任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攸宁担任纳言,邢文伟代理内史,左肃政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王本立被罢官,改任地官尚书。武攸宁是武士彟哥哥的孙子。
当时武承嗣、武三思掌权,宰相们都对他们屈从。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生病,武承嗣、武三思前往探望,韦方质靠在病床上不行礼。有人劝他,韦方质说:“生死自有天命,大丈夫怎能屈身侍奉外戚来求得苟且偷生呢!”不久,韦方质被周兴等人诬陷,甲午日,流放到儋州,家产被登记没收。
二月辛酉日,太后在洛城殿亲自策问贡士。贡士殿试的制度从此开始。
丁卯日,地官尚书王本立去世。
三月丁亥日,特进、同凤阁鸾台三品苏良嗣去世。
夏四月丁巳日,春官尚书、同平章事范履冰因曾举荐过谋反的人,被关进监狱处死。
醴泉人侯思止,起初以卖饼为业,后来侍奉游击将军高元礼做仆人,向来诡诈无赖。恒州刺史裴贞杖责了一名判司,这名判司让侯思止诬告裴贞与舒王李元名谋反,秋七月辛巳日,李元名因此被废黜王位,迁徙到和州;壬午日,朝廷杀死李元名的儿子豫章王李亶;裴贞也被灭族。侯思止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当时告密的人往往能得到五品官职,侯思止请求担任御史,太后说:“你不识字,怎么能担任御史!”侯思止回答说:“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独角神兽,能辨别善恶)何尝识字?但它能触击邪恶之人罢了。”太后很高兴,当即任命他为朝散大夫、侍御史。后来,太后把先前没收的住宅赏赐给他,侯思止不接受,说:“我厌恶谋反叛逆的人,不愿居住在他们的宅子里。”太后更加赏识他。
衡水人王弘义,向来品行不端,曾向邻居乞讨瓜,邻居不给,他就告发县官说瓜田里有白兔。县官派人搜捕,把瓜田践踏得一干二净。他又游历赵州、贝州,看到乡里的老人举行乡邑祭祀,就诬告他们谋反,杀死二百多人,因此被提拔为游击将军,不久又升任殿中侍御史。有人告发胜州都督王安仁谋反,太后下令让王弘义审理此案。王安仁不服罪,王弘义就当场在枷锁上割下他的头颅;又逮捕王安仁的儿子,他刚到,王弘义也割下他的头颅,用匣子装着带回京城。路过汾州时,汾州司马毛公和他一起吃饭,片刻之后,王弘义呵斥毛公退到台阶下,将他斩首,用枪挑着头颅进入洛阳,看到的人无不震惊恐惧。当时朝廷在丽景门内设置专门的监狱,进入这座监狱的人,没有活着出来的,王弘义戏称它为“例竟门”(意为按惯例该送命的门)。朝中官员人人自危,相见时不敢交谈,在路上只能用眼神示意。有人因为入朝就被秘密逮捕,每次上朝,官员们都要和家人诀别说:“不知道还能不能再相见?”
当时法官们争相施行严酷的刑罚,只有司刑丞徐有功、杜景俭独自保持公平宽容,被诬告的人都说:“遇到来俊臣、侯思止一定死,遇到徐有功、杜景俭一定活。”
徐有功是徐文远的孙子,名叫弘敏,以字行世。起初担任蒲州司法参军,以宽厚为治理原则,不使用刑杖,官吏们约定:如果有人触犯法律该受徐司法参军杖责,大家就一起斥责他。直到任期结束,他没有杖责过一个人,本职工作却做得很好。多次升迁后担任司刑丞,被酷吏诬陷构罪的人,徐有功都为他们辩白平反,前后救活了几十上百家。他曾在朝廷上争论案件,太后神色严厉地责问他,身边的人都吓得发抖,徐有功却神色坚定,争辩得更加激烈。太后虽然喜好杀戮,但知道徐有功正直,对他十分敬重忌惮。杜景俭是武邑人。
司刑丞荥阳人李日知也崇尚公平宽容。少卿胡元礼想要杀死一名囚犯,李日知认为不可以,双方争论了好几天,胡元礼大怒说:“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最终没有活下去的道理!”李日知说:“我李日知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最终没有被处死的法理!”最终两人把各自的意见上奏朝廷,李日知的主张果然被认可。东魏国寺僧人法明等人撰写了四卷《大云经》,上奏给太后,声称太后是弥勒佛下凡,应当取代唐朝成为阎浮提(人世间)的君主;太后下令将《大云经》颁布到天下。
武承嗣让周兴罗织罪名诬告隋州刺史泽王李上金、舒州刺史许王李素节谋反,征召他们前往太后所在地。李素节从舒州出发,听到有人因丧事哭泣,叹息说:“病死多么难得,竟然还要为丧事哭泣!”丁亥日,李素节到达龙门,被缢杀。李上金自杀身亡。朝廷将他们的儿子们以及党羽全部诛杀。
太后想要把太平公主嫁给她伯父武士让的孙子武攸暨,武攸暨当时担任右卫中郎将,太后暗中派人杀死他的妻子,然后将太平公主嫁给了他。太平公主额头方正、脸颊宽阔,富有权谋策略,太后认为她和自己很像,特别宠爱她,常常和她秘密商议天下大事。按照旧制,食邑方面,诸王不超过一千户,公主不超过三百五十户;只有太平公主的食邑不断累加,达到三千户。
八月甲寅日,朝廷杀死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癸亥日,杀死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日,杀死南安王李颍等十二名宗室成员,又用鞭子打死已故太子李贤的两个儿子,唐朝的宗室至此几乎被诛杀殆尽,剩下的年幼体弱之人也被流放到岭南,他们的亲党也有几百家被诛杀。只有千金长公主凭借巧言谄媚得以保全性命,她主动请求做太后的女儿,并改姓武氏;太后很喜欢她,改封她为延安大长公主。
九月丙子日,侍御史汲县人傅游艺率领关中百姓九百多人前往皇宫上奏,请求改国号为周,赐皇帝姓武氏,太后没有同意;但提拔傅游艺为给事中。于是百官以及皇室宗戚、远近百姓、四夷酋长、僧人、道士等总共六万多人,都上奏提出和傅游艺一样的请求,皇帝也上奏请求赐自己姓武氏。戊寅日,群臣上奏说:“有凤凰从明堂飞入上阳宫,又聚集在左台的梧桐树上,过了很久,向东南飞去;还有几万只赤雀聚集在朝堂上。”
庚辰日,太后批准了皇帝和群臣的请求。壬午日,太后亲临则天门,大赦天下,将唐朝改为周朝,更改年号。乙酉日,太后加尊号为圣神皇帝,立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立皇太子为皇孙。
丙戌日,太后在神都建立武氏七座宗庙,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
又任命司宾卿溧阳人史务滋为纳言,凤阁侍郎宗秦客为检校内史,给事中傅游艺为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与岑长倩、右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积、侍御史来子珣等人都被赐姓武氏。宗秦客暗中劝说太后改朝换代,所以最先担任内史。傅游艺在一年之内,官服颜色从青色(九品)、绿色(七品)、朱色(五品)到紫色(三品),当时的人称之为“四时仕宦”(意为一年之内经历四季般的职位升迁)。
太后下令将州改为郡;有人对太后说:“陛下刚改朝换代就废除州制,不吉利。”太后立即追回命令,停止废州。命令史务滋等十人安抚各道百姓。癸卯日,太后立哥哥的孙子武延基等六人为郡王。
冬十月甲子日,检校内史宗秦客因贪污罪被贬为遵化尉,他的弟弟宗楚客、宗晋卿也因奸邪贪污被流放到岭南。
丁卯日,朝廷杀死被流放的韦方质。
辛未日,内史邢文伟因依附宗秦客被贬为珍州刺史。不久,有太后派来的使者到达珍州,邢文伟以为是来诛杀自己的,就立刻上吊自杀了。
壬申日,太后下令两京以及各州分别建立一座大云寺,收藏《大云经》,让僧人登上高座讲解,撰写《大云经》注释的僧人云宣等九人都被赐爵县公,还赐给他们紫色袈裟、银龟袋。
太后下令,天下姓武的人都免除赋税徭役。
西突厥的十姓部落,自垂拱年间以来,被东突厥侵扰掠夺,几乎逃散殆尽。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拢残余部众六七万人迁入内地,朝廷任命他为左卫大将军,改号为竭忠事主可汗。
道州刺史李行褒兄弟被酷吏诬陷,应当被灭族,秋官郎中徐有功坚持争辩却没有成功。秋官侍郎周兴上奏说徐有功故意释放谋反的囚犯,应当斩首,太后虽然没有同意,但也免去了徐有功的官职;然而太后向来器重徐有功,过了很久,又起用他为侍御史。徐有功趴在地上流泪,坚决推辞说:“我听说鹿在山林中奔跑,性命却掌握在厨师手中,这是形势使然。陛下任命我为法官,我不敢违背陛下的法律,必定会死于这个官职上。”太后坚持要任命他,远近的人听到这个消息都相互庆贺。
这一年,朝廷任命右卫大将军泉献诚为左卫大将军。太后拿出金银珠宝,命令选拔南北衙中擅长射箭的五个人比试射箭技艺,泉献诚获得第一名,他把第一名让给右玉钤卫大将军薛咄摩,薛咄摩又把第一名让回给泉献诚。泉献诚于是上奏说:“陛下下令选拔擅长射箭的人,如今入选的大多不是汉族官员,我担心四夷会轻视汉朝,请求停止这场射箭比试。”太后认为他说得对,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
正月癸酉朔日,太后首次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旗帜以赤色为尊。甲戌日,太后在神都重新设置社稷。辛巳日,太后将武氏祖先的神位供奉到太庙;长安的唐朝太庙改名为享德庙。四季只祭祀唐高祖及以下三位祖先,其余四个祭室都关闭不祭祀。又将长安的崇先庙改名为崇尊庙。乙酉日,正值冬至,太后在明堂举行盛大祭祀,祭祀昊天上帝,各路神灵陪同祭祀,武氏祖宗配享祭祀,唐朝的三位皇帝也一同配享。
饶阳尉姚贞亮等几百人上奏请求给太后加尊号为上圣大神皇帝,太后没有同意。
侍御史来子珣诬告尚衣奉御刘行感兄弟谋反,刘行感兄弟都被处死。春一月,地官尚书武思文以及朝集使二千八百人上奏请求封禅中岳嵩山。
己亥日,朝廷废除唐朝兴宁陵、永康陵、隐陵的管理官员,只酌情设置守墓户。
左金吾大将军丘神积因罪被诛杀。
纳言史务滋与来俊臣一同审理刘行感的案件,来俊臣上奏说史务滋与刘行感关系密切,想要隐瞒他的谋反事实。太后命令来俊臣一并审理史务滋,庚子日,史务滋因恐惧而自杀。
有人告发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积勾结谋反,太后命令来俊臣审理此案。来俊臣与周兴正在一起审案吃饭,来俊臣对周兴说:“囚犯大多不认罪,应当用什么方法让他们认罪?”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瓮,用炭火在四周烘烤,让囚犯进入瓮中,还有什么事情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说的方法用炭火围住,然后起身对周兴说:“有宫内的文书要审问你,请兄长进入这个瓮中吧。”周兴十分惶恐,磕头认罪。按照法律应当处死,太后赦免了他的死罪。二月,周兴被流放到岭南,在途中被仇家杀死。
周兴与索元礼、来俊臣竞相施行残暴苛刻的刑罚,周兴、索元礼各自杀死几千人,来俊臣摧毁了一千多家。索元礼尤其残酷,太后也杀死他来安抚民心。
朝廷改封左卫大将军千乘王武攸暨为定王。
立已故太子李贤的儿子李光顺为义丰王。
朝廷追复李君羡的官爵。
夏四月壬寅朔日,发生日食。
癸卯日,太后下令,因佛教为改朝换代开辟了道路,将佛教提升到道教之上。
命令建安王武攸宜留守长安。
丙辰日,朝廷铸造大钟,放置在北阙。
五月,任命岑长倩为武威道行军大总管,率军攻打吐蕃,中途又将他召回,军队最终没有出发。
六月,朝廷任命左肃政大夫格辅元为地官尚书,与鸾台侍郎乐思晦、凤阁侍郎任知古一同担任同平章事。乐思晦是乐彦暐的儿子。
秋七月,朝廷迁徙关内几十万户百姓前往洛阳,以充实神都人口。
八月戊申日,纳言武攸宁被罢官,改任左羽林大将军;夏官尚书欧阳通担任司礼卿,兼管纳言事务。
庚申日,朝廷杀死玉钤卫大将军张虔勖。来俊臣审理张虔勖的案件时,张虔勖向徐有功申诉冤情;来俊臣大怒,命令卫士用刀乱砍杀死他,将头颅悬挂在集市示众。
义丰王李光顺、嗣雍王李守礼、永安王李守义、长信县主等人都被赐姓武氏,与唐睿宗的儿子们一同被幽禁在宫中,十多年没有走出宫门。李守礼、李守义是李光顺的弟弟。有人告发地官尚书武思文起初与徐敬业勾结谋反;甲子日,武思文被流放到岭南,恢复本姓徐氏。
九月乙亥日,朝廷杀死岐州刺史云弘嗣。来俊臣审理他的案件时,不问任何罪状,先砍下他的头颅,再伪造案卷上奏。他杀死张虔勖时也是这样。太后的敕旨都予以批准,天下人都不敢说话。
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梦见自己登上湛露殿,把这件事告诉了亲近的人,亲近的人告发了他;壬辰日,傅游艺被关进监狱,自杀身亡。
癸巳日,朝廷任命左羽林卫大将军建昌王武攸宁为纳言,洛州司马狄仁杰为地官侍郎,与冬官侍郎裴行本一同担任同平章事。太后对狄仁杰说:“你在汝南时,政绩很好,你想知道诬陷你的人的名字吗?”狄仁杰推辞说:“陛下如果认为我有过错,我请求改正;如果知道我没有过错,那是我的幸运,我不愿知道诬陷者的名字。”太后深深赞叹并赏识他。
在此之前,凤阁舍人修武人张嘉福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等几百人上奏,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文昌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岑长倩认为皇嗣已经在东宫,不应该有这样的提议,上奏请求严厉斥责上书的人,并告示他们散去。太后又询问地官尚书、同平章事格辅元,格辅元坚决表示不可。因此,他们大大违背了武氏诸王的意愿,所以太后斥责岑长倩,命令他西征吐蕃,还没到达目的地,又被召回,关进专门的监狱。武承嗣又诬陷格辅元。来俊臣又胁迫岑长倩的儿子岑灵原,让他牵连司礼卿兼管纳言事务的欧阳通等几十人,声称他们都共同谋反。欧阳通被来俊臣审讯,各种酷刑都用上了,始终没有屈打成招,来俊臣于是伪造了欧阳通的认罪书。冬十月己酉日,岑长倩、格辅元、欧阳通等人都被处死。
王庆之拜见太后,太后说:“皇嗣是我的儿子,为什么要废黜他?”王庆之回答说:“‘神灵不享用异姓的祭品,百姓不祭祀异姓的宗族。’如今是谁拥有天下,却让李氏做继承人呢!”太后劝说并打发他离开。王庆之趴在地上,哭着以死请求,不肯离去。太后于是把盖有官印的纸片交给她说:“想要见我,就把这个给守门人看。”从此以后,王庆之多次请求拜见,太后对他十分不满,命令凤阁侍郎李昭德赐王庆之杖刑。李昭德把王庆之带到光政门外,向朝中官员示众说:“这个奸贼想要废黜我们的皇嗣,立武承嗣为太子!”命令手下殴打他,打得他耳目流血,然后用杖刑打死,他的党羽才散去。
李昭德趁机对太后说:“天皇是陛下的丈夫,皇嗣是陛下的儿子。陛下拥有天下,应当把它传给子孙,作为万代基业,怎么能让侄子做继承人呢!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侄子做天子后,会为姑姑建立宗庙的!况且陛下接受天皇的托付,如果把天下交给武承嗣,那么天皇就不能再享受祭祀了。”太后也认为他说得对。李昭德是李乾佑的儿子。
壬辰日,朝廷杀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乐思晦、右卫将军李安静。李安静是李纲的孙子。太后将要改朝换代时,王公百官都上奏劝进,只有李安静神色严肃地拒绝。等到被关进专门的监狱,来俊臣审问他的谋反罪状,李安静说:“我是唐朝的老臣,要杀就杀!如果问我谋反的事,实在没什么可回答的!”来俊臣最终杀死了他。
太学生王循之上奏,请求请假回乡,太后批准了。狄仁杰说:“我听说君主只有生杀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其余的权力都应该归有关部门掌管。所以左、右丞只负责判决徒刑以下的案件;左、右相只负责判决流放以上的案件,这是因为职位逐渐尊贵的缘故。那个学生请求请假,是国子监丞、主簿的职责,如果天子为此颁发敕令,那么天下的事情几乎都要用敕令来处理了!如果一定要不违背他的意愿,请求制定普遍的制度就行了。”太后认为他说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