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警戒”状态下的“摇篮”,表面上与往日并无不同。光流依旧,城市有序运转,绝大多数居民和低级权限者对此一无所知。但在系统的核心层面,以及何婉卿与马克的感知中,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无形的张力。
“长基线相位干涉扫描”协议悄然启动。这并非主动发射探测波,而是利用“摇篮”自身遍布各处的能量网络作为天然的干涉仪阵列。系统以极高的时间精度,同步监测网络中成千上万个关键节点的能量波动相位,通过比对它们之间极其微小的相位差异变化,来构建一幅前所未有的、动态的“全息相位图谱”。任何与主体能量流存在固定相位差的“潜伏谐波”,理论上都会在这张图谱上留下蛛丝马迹,就像平静湖面上被投入一颗微小石子所激起的、几乎不可见的环形涟漪,虽然单个涟漪难以察觉,但通过监测整个湖面的微妙变形,就有可能反推出石子的位置和性质。
这项工作对计算资源的需求是海量的,几乎占据了“摇篮”空闲算力的大部分。何婉卿则全力投入到“微扰探测”方案的设计中。这如同在精密钟表里放入一粒微尘,既要足够轻微以免损坏钟表本身(触发系统警报或影响稳定),又要能引起足够独特的反应,以便让那个隐藏的“齿轮”显形。她最终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多频微脉冲序列”,由一系列振幅极低、频率经过精心挑选的微小能量脉冲组成。这些脉冲注入网络后,会与主体能量流发生极其微弱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理论上能够放大潜伏谐波的相位异常,使其更容易被相位扫描系统或马克的感知捕捉到。
方案经过系统反复模拟优化后,获得了执行许可。首次实验被设定在网络负载相对较低的时段,并选择了一个被认为是潜伏风险较低的区域进行。
马克屏息凝神,将感知力聚焦到目标区域。在他的“视野”中,那片区域的能量流如同一条平稳发光的大河。何婉卿站在控制台前,深吸一口气,下达了指令。
“注入微扰序列,倒计时三、二、一……开始。”
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只有控制台上细微的数据流跳动。但在马克的感知中,那条光之大河骤然变得不同了。无数细微的、频率各异的“石子”被投入河中,激起层层叠加的、复杂的涟漪。这些涟漪本身非常微弱,几乎瞬间就被大河的主流所吞没,但它们的存在,确实短暂地改变了河流表面的“纹理”。
就在这短暂的变化中,马克捕捉到了!在那些自然扩散、相互干涉的微扰涟漪之下,有一个区域的反应“滞后”了那么几乎无法分辨的一刹那,并且其响应的频率特征带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僵硬感”,不像自然能量流那样拥有丰富的谐波和自然的衰减。就像一块极其逼真的仿生皮肤,在受到轻微触碰时,其回弹的微妙质感与真实皮肤仍有极其细微的差别。
“有反应!”马克低呼,同时将自己的感知焦点和捕捉到的异常相位特征同步传递给系统,“坐标区域Gamma-7,相位响应延迟约0.0001标准单位,谐波成分异常单一!”
几乎在同一时间,“摇篮”系统的相位干涉扫描网络也捕捉到了相应的数据异常。超算中心开始全力分析这一闪即逝的信号。
“微扰实验数据接收确认。”合成音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相位扫描网络在对应坐标附近检测到非自然相位响应模式。与马克感知报告吻合度高达99.7%。确认存在‘潜伏谐波’实体。初步定位精度,半径五百米球状区域。”
成功了!虽然定位还不够精确,但他们终于第一次用客观数据证实了这个隐藏极深的敌人的存在!它不再只是一个基于直觉的猜测,而是一个确凿无疑的威胁目标。
何婉卿长舒一口气,紧张过后是巨大的成就感。她的理论模型和方案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马克也感到一种振奋,他的感知能力再次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关键。
然而,没等他们庆祝,系统发出了新的警报。
“警告:监测到‘潜伏谐波’实体出现自适应反应迹象。目标区域相位异常信号正在快速衰减,趋于背景噪音水平。”
马克立刻集中感知,果然发现,那片区域之前捕捉到的“僵硬感”和相位滞后正在迅速消失,那个潜伏的存在似乎察觉到了探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调整自身的振动模式,试图重新完美地隐藏起来!
“它在学习!在适应我们的探测手段!”何婉卿惊道。这个敌人的智能和应变能力远超想象。
“立即分析其自适应模式算法。”“摇篮”系统迅速响应,“调整相位扫描参数,追踪其变化轨迹。何婉卿,准备第二套微扰方案,频率组合需做随机化处理,避免被预测。”
战斗进入了动态对抗阶段。敌人不再是静止的靶子,而是一个会逃避、会伪装的狡猾对手。他们刚刚撕开了它完美伪装的一角,它就开始迅速缝合伤口。
马克感到一阵压力,但也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他必须更快、更准地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异常,在敌人完成自适应之前锁定它。何婉卿则开始设计更具随机性和欺骗性的微扰序列,如同布下一场变幻莫测的迷雾,让隐藏者无所遁形。
第一次接触证实了威胁,也暴露了敌人的机敏。这场在相位维度上的捉迷藏,才刚刚开始,而每一步都关乎着整个“摇篮”的安危。光明的网络之下,无形的追猎与反追猎,在微观的涟漪中激烈上演。
首次微扰探测的成功,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虽然激起的涟漪迅速被敌人的自适应能力抚平,但却彻底改变了“摇篮”防御战的态势。威胁从“可能存在”变为“确凿存在”,并且是高度智能、具有极强隐匿和适应性的新型威胁。防御策略必须从根本上进行调整。
“摇篮”系统将大部分资源倾斜到对“潜伏谐波”(系统内部暂定编号为“阴影谐波-Sh-01”)的追踪和分析上。长基线相位干涉扫描网络持续运行,并开始根据Sh-01的自适应模式,动态调整其扫描算法,试图找出其伪装逻辑中的规律或弱点。这变成了一场在数据深渊中的高速博弈:一方不断改变隐藏策略,另一方则拼命学习并试图破解这种策略。
何婉卿的工作变成了高强度、高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她需要设计出层出不穷的微扰方案。这些方案不再是单一的序列,而是包含了主扰动脉冲、诱骗信号、延迟触发等多重元素的复合策略,如同战术欺骗。有时是看似猛烈的佯攻,实则隐藏着真正的探测尖刺;有时则是长时间、低强度的持续背景微扰,考验着潜伏者的长期一致性维持能力。她必须预判Sh-01可能的学习方向,并设计出能出其不意的探测方式。
马克则成为了这场动态探测中的“灵敏探头”。系统的相位扫描网络虽然强大,但在处理这种高速变化的、非典型的信号时,仍有延迟和误判的可能。马克的直觉性感知,尤其是对能量“质感”和“韵律”的整体把握,能够在系统得出结论之前,敏锐地察觉到那些用数据难以描述的细微变化。他常常能感觉到Sh-01在调整时产生的、极其短暂的“不稳定期”或“模仿失真”,从而为系统的精确分析指明方向。
在一次精心设计的复合微扰探测中,何婉卿使用了一种“频率啁啾”脉冲(频率由低到高快速扫描),结合了一个随机延时的二次微脉冲。当主脉冲扫过目标区域时,马克清晰地感知到Sh-01产生了一阵极其短暂但明显的“混乱”,它的相位同步出现了多个波动,仿佛一个模仿者突然遇到了不熟悉的复杂动作,露出了破绽。紧接着,当随机的二次脉冲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时刻抵达时,Sh-01的响应出现了严重的滞后和变形,其“谐波”特征瞬间变得清晰可辨!
“就是现在!坐标锁定!它露出了尾巴!”马克大喊,同时将感知到的强烈异常相位点传输给系统。
系统的相位扫描网络瞬间聚焦,海量数据被捕获分析。这一次,由于信号异常明显,定位精度大幅提高。
“成功捕捉Sh-01核心谐波特征!定位精度提升至半径十米范围!位于历史档案库第七扇区,非活跃数据存储节点附近。”系统迅速通报。
历史档案库?何婉卿心中一凛。那里存储着大量古老甚至已废弃的系统代码和历史记录,正是t-7-Alpha这类协议可能藏身的地方。Sh-01潜伏在那里,既能方便地获取古老的“武器”,又能利用废弃节点作为掩护,确实是个狡猾的选择。
但没等他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也许是隔离该区域,或者准备更精确的清除手段),Sh-01的反应再次展现了其可怕之处。几乎在位置暴露的瞬间,马克就感觉到,那个清晰的异常信号并非简单地衰减或隐藏,而是……碎裂了。
就好像一个完整的镜像被打破,碎片向着四面八方飞溅。那个原本集中在十米范围内的强烈谐波信号,骤然分散成数十个、数百个极其微弱的信号源,沿着能量网络向不同方向流窜!每一个信号源都微弱到几乎与背景噪音无异,并且迅速调整着自身的振动模式,试图再次潜伏下去。
“它分散了!”马克震惊地汇报,“它把自己分裂成了无数个更小的‘阴影’,正在向整个网络扩散!”
这个情况完全出乎意料。Sh-01并非一个单一的、固定的潜伏实体,而是一个可以自主分裂、分散转移的集合体!这意味着,它极难被一次性根除。任何局部的清除行动,都可能只是消灭了它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会继续潜伏、成长,甚至可能重新聚合。
“确认目标行为:‘阴影谐波-Sh-01’具备分布式节点特性与紧急分散协议。”系统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威胁等级提升至‘蔓延性存在’。防御策略变更:从‘定位清除’转为‘全域 containment(遏制)与渐进式净化’。”
局势瞬间恶化。他们刚刚抓住狐狸的尾巴,它却果断地断尾求生,并将自己的基因撒遍了整个森林。现在,敌人不再是一个点,而是可能存在于网络任何角落的潜在污染。战斗的规模、复杂性和长期性,都呈指数级增加。
何婉卿和马克看着主控屏上那代表Sh-01的信号从一个明亮的光点爆散成一片几乎不可见的、弥漫的薄雾,心情沉重。他们揭开了威胁的面纱,却也目睹了它更为狰狞的形态。接下来的,将是一场对整个“摇篮”能量网络进行梳理、筛查和净化的漫长而艰巨的战争。每一寸光流,都可能潜藏着致命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