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匈奴人争天命争得头破血流的西汉众人,想破了脑袋也想不出李隆基重用汉人的原因。
甚至此时在朝堂上,因为天幕提前吃上了版本红利的金日磾也拧着眉发懵。
“要是没有这一出,怕是真如天幕所说,安史之乱也不会发生吧......”卫青轻叹完后,又苦笑着摇了摇头。
如那后人所讲,当时盛唐平静的外表下暗流汹涌,而玄宗却坐视不管。
所以,哪怕没这一出,也早晚会出事。
刘彻冷哼了一声,道:
“昏庸的皇帝,弄权的丞相.......呵!咎由自取也!”
......
贞观年间
李世民懵了,刚才还欣喜若狂大唐神将一脉相承,后继有人,如今却眼前一黑,胸口直发闷,怔怔失神道:
“不要啊!”
“朕的神将啊!!!”
“噗呲!”
李世民摇摇晃晃着说完后,一口鲜血喷出,直直倒地而去。
甘露殿上顿时慌慌张张一片,孙思邈却冷静的一批,看着这群失了方寸的公卿们嘴角一勾,淡淡道:
“老夫不许,冥司来人也不行!”
片刻后,李二在老神医的医治下才悠悠转醒。
人是醒了,可天幕里的画面还是无法释怀,二凤这会感觉脑袋发痛眼前发昏,胸口更是沉闷无比难以大口喘气。
可以七百战两万,也可单骑入阵破万敌,更能威慑河陇千里数十年。
有霍去病之姿,有卫青之才,却无冠军侯的痛疾。
天幕赞叹其为大唐名将,盛唐护道者......
李世民抿了抿唇,感到嘴巴里一阵苦涩,他的大唐柱石就这般被李隆基亲手崩碎了!
明明是年富力壮的年纪,他才四十五啊!
贞观天子回过神来,伸手向那天幕里定格的画面想要抓取什么,最后却还是无力垂落。
转而是一阵惊涛骇浪般的怒喝声咆哮在了甘露殿里:
“大唐圣君?呵!这样的子孙,与国贼有什么区别?”
“又昏又庸,荒谬绝伦!”
“有忠臣名将却不用,偏偏重用那奸臣贼将!”
“李隆基,我草你奶奶的!”
大殿里唯有李二声嘶力竭的咆哮声在喧哗,群臣无一人接嘴。
开什么玩笑,李隆基再不堪也是李唐的皇帝,尽管隔着一些年份,那也是自家王朝的皇帝啊!
他们可以跟着李二一起抱怨,嘴碎几句,但这样破口大骂......虽然二凤可能不在乎,但不代表他们可以逾矩,可以肆意接话。
更何况,这也算是李唐的家事。
骂完后,李二愤怒的向着桌案一捶,紧接着就要怒喷光幕那边的李隆基,堂中却发出了一声惨叫。
“嘭!”
“啊!”
孙思邈:“???”
上好木材制成的桌案没有承受到李二的重力,却捶打到了一只干瘦的手。
孙思邈赶紧抽回自己的手,一边来回甩晃,一边哈着热气用手揉捏着,抬头就是一脸幽怨道:
“陛下,您拿老臣撒气何故?”
原是刚才孙思邈救回晕过去的李二后,就借着他的桌案写着皇帝病情记录。
李二准备喷人的状态也因为这一变故,猛然停下,转头尴尬的冲着孙神医笑笑。
不过,贞观年间的这个不起眼的小插曲,倒是让李二的怒气消散了不少。
群臣见到陛下大招时间过了,才敢开口过来宽慰安抚。
冷静下来后李二才冷冷的瞥着光幕:
“李隆基,你都听到了吧?”
开元时空,承受了群臣异样眼神,又被二凤骂了半天的李隆基在惴惴不安里迎来了自己的审判,低垂着头颅,一脸颓废模样:
“太宗爷,我......我实在想不明白!”
“那唐玄宗真能是我吗?”
“呵!朕记得你们说那边现在是开元二十四年,对吧?”
“是。”
“也就是说,你明年就要杀三子,娶儿媳妇了!”
“......”
如果说,皇子们发生了争位激烈互相残杀的情况,李二还是愿意捏着鼻子认了。
如果说,皇子死了,儿媳成了寡妇了,李二也是能勉强捏着鼻子认了。
可是!
天幕从头到尾,愣是没说一句李隆基干那些混账事的受害人,到底有什么错,犯了什么错!
李世民,认不了!
“禽兽!”
“朕耻于你为我之子嗣后裔!”
李隆基哑口无言,寿王妃他是真没见过,去年年底才结的亲,人还是他的爱妃,也就是武惠妃亲自为儿子挑选的。
天幕说,寿王母亲一死,他就迫不及待的抢了寿王的妃子。
等等!朕的爱妃要死了?
来不及消化天幕解说话语后深藏的信息,李隆基面对着贞观天子的冷漠眼神一咬牙,对上后:
“太宗爷,我今天就向您下个保证,绝对不会再犯天幕上未发生的那等蠢事!”
“我现在就去旨将这字帖送去敦煌给我的义子王忠嗣,并去言道:太宗亲赐,持之可斩昏君!”
话至此,大明宫一阵哗然,张九龄嚅嗫了嘴唇,干巴巴的张口劝诫:“陛下,何至于此啊!”
李隆基面色上闪过一抹狠戾,“我意已决!”
“我从小便立志成为太宗那样的皇帝,所以我宁肯清清白白的死,绝不可如天幕那般误国误民的活!”
群臣更加惶恐,连忙跪下请李隆基收回成命。
贞观年间
李世民神色不动,淡淡道:“倒是一出好戏。”
“......”
他现在已经对这个创造所谓盛世的子孙彻底失望了,就算天幕再爆料出他后来还做了什么蠢事,也懒得去为之动气了,不是没招儿,是没必要了。
已经做出了那么多离谱的事儿了,该生的气也生了,即便后来再干出来什么忠臣喂狗的活,他也不稀奇。
见到光幕那头开元年间李隆基的表演,才能这般冷漠回答。
“空口无凭,朕看着你演!”
李隆基张了张嘴,无言以对。
甘露殿台上,长孙皇后拉了拉丈夫的衣袖,夫妻同心,李二脸色这才有所缓和。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李隆基还是大唐的圣天子,也是迄止至他那时候李唐最好的子孙,还是要留给人家点面子的:
“如今有着光幕在侧,倘若你还敢再犯昏事,朕定不会心慈手软。”
“好教你知道,朕砍过的好头颅,也当有百个!”
......
「由于河北边镇雄军多掌握在安禄山的手中,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河北之地的官员望风而投大多出于无奈。
“你个胡贼腥货,跟你爷爷勉强逞什么威风?什么?你说你有十万大军?好吧...算你厉害!”」
「安禄山占领河北后,马不停蹄的南下中原,随后就是与哥舒翰的二十万守军强强对峙。
当然,叛军和守军大眼瞪小眼都拿对方没办法的时候,安禄山的大后方——河北可是一点都不平静。
郭子仪、李光弼等河陇一派将领收复山西后,直接强进河北意图幽燕。
此前看在十万大军在前的份儿上,屈身事贼的各地官僚未待官军入冀便迫不及待的再次插上了大唐的龙旗,宣告世人:
胡贼,人人得而诛之!
今我燕赵义士,值此国难之际,当揭旗反贼!」
「河北义军一时雄起,很快席卷了华北大地,在巅峰时候一度拥义军将近二十万!
群龙不能无首,义军自然也是要有人带领的,正如汉末十八路诸侯推举袁绍为讨董联盟盟主一样,河北义军也推举了一位反安禄山唐军联盟的盟主。
此人之名,在后世如雷贯耳,说出其名,吓汝一跳。
或许还会有朋友听到后,感到惊讶:他还会打仗?他不是写诗的文人吗?」
「废话不多说。
这位盟主就是以气节着称青史的:
河北有忠良,燕赵多慨歌。
——百世之宗、书中亚圣,名曰:
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