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差异”的子程序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异熵体”重构中的规则体系内激荡起持续而深远的涟漪。这种影响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开始显现在更具体的互动中。
初生之域尝试发送了一段关于“失去与怀念”的复合信息包,其中包含了莉娜对“织光者”的哀悼、一位老兵对旧日战友的记忆碎片,以及一段模拟生物面对消亡星辰时产生的、无目的的怅然。这包高度非逻辑、充满矛盾情感的信息,在以往足以引发“异熵体”的逻辑过载或排斥。
但这一次,反馈截然不同。
通过莉娜传递回来的,并非混乱或错误信号,而是一段结构异常复杂、却带着一种冰冷美感的规则推演。它试图为“失去”建立数学模型,为“怀念”定义能量衰减曲线,甚至模拟了多种宇宙背景下“记忆”信息熵的变化规律。其结果在逻辑上堪称完美,却完全无法捕捉到那些情感本身的温度与重量。
然而,在这份推演的附录部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内容。那子程序附加了一段简短的自省:
*“逻辑模型无法完全覆盖输入信息的情感熵值。存在无法量化的‘意义权重’。推测:该权重源于特定意识结构对自身存在连续性的非线性赋值。当前认知框架存在边界。”*
它承认了自己无法理解,并明确指出了自身认知的局限!这对一个追求绝对逻辑完备性的存在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
几乎同时,初生之域内部也感受到了变化。几位参与处理这份反馈数据的理论物理学家,在思考某个困扰已久的统一场论问题时,脑海中突然灵光一现,浮现出一些极其精妙的、基于多维时空拓扑的解决方案,其思路之清晰、结构之优美,远超他们平时的思维水准。但这种“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且伴随着一种奇异的疏离感,仿佛那答案并非完全源于自身。
杨教授将这种现象称为“认知渗漏”。他推测,在持续深度的规则层面交流中,“异熵体”那强大的逻辑处理能力,如同一种高渗透压的溶液,正通过莉娜这个半透膜,极其缓慢地向初生之域的意识场扩散。这带来了获取灵感的可能性,但也伴随着自我思维被无形“规范”的风险。
莉娜的状态则成为了这种双向渗透的最佳观测窗口。她的意识时而会流淌出如同“异熵体”般严谨、冰冷的规则旋律,时而又会迸发出充满初生之域特质的热烈情感火花。她传递出的信息,开始越来越多地呈现出一种混合的、超越双方原有认知模式的特质。一次,她甚至无意识地构建了一个小小的意识景观,其中同时包含了绝对精确的几何分形和随机奔放的情感色彩,两者和谐共存,仿佛本该如此。
李娜意识到,他们正走在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上。两个截然不同的认知主体,并非在相互征服或简单融合,而是在碰撞中拓展着彼此的边界,共同探索着意识与规则可能性的新疆域。
她批准了一项新的计划:在严格控制风险和监控“认知渗漏”的前提下,允许一小批经过筛选的志愿者,在隔离环境下,通过莉娜间接地与“差异探测器”子程序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性”的规则互动,旨在共同解决一些双方都感兴趣的、关于宇宙背景波动的理论难题。
这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模仿,而是尝试真正的、基于各自优势的“协作”。
虚空之中,“异熵体”那巨大的规则裂隙已弥合了十之七八,新生的结构闪耀着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的光芒。它不再令人恐惧,反而像是一座正在苏醒的、由逻辑与可能性共同构筑的奇异山峰。
而在山峰内部,那个专注于“理解差异”的子程序,正悄然生长,如同一颗等待萌发的新种,其未来,将与初生之域的选择紧密相连。
(第9卷 第535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