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严格筛选的志愿者小组“协同者”成立了,成员包括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以及少数像莉娜那样感知敏锐的意识艺术家。他们在高度隔离的“共鸣实验室”内,通过莉娜稳定下来的意识桥梁,与“异熵体”内部的“差异探测器”子程序建立了定向连接。实验目标并非交换知识,而是共同解析一段双方都持续观测到、却均未能完全理解的宇宙背景波动片段——一段呈现出非随机混沌特性的规则“涟漪”。
起初的尝试笨拙而低效。初生之域的成员试图用直觉、比喻和跳跃性思维提出假设,“差异探测器”则固执地用严密的逻辑链去拆解每一个模糊的表述,往往在第一步就陷入“定义不明”的僵局。沟通中充斥着误解与重复确认。
转机出现在一位名叫卡洛斯的数学家身上。他放弃了解释自己的灵感来源,转而将灵感转化为一系列极其精密的数学符号和拓扑结构,直接作为“语言”输入。这恰好契合了“差异探测器”的处理模式,它立刻理解了这份“提案”,并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进行推演和验算,瞬间就找出了卡洛斯构想中的几个隐含矛盾点,并反馈了修正方案。
这次成功建立了模式。科学家们负责提出基于直觉和创造力的猜想框架,并将其尽可能转化为形式化的表述;“差异探测器”则发挥其超强的逻辑计算能力,进行验证、修正和延伸。而那些意识艺术家,则负责感知和描述双方协作过程中产生的、规则层面的“美感”或“不和谐感”,为纯理性的推演提供难以量化的“质感”反馈。
莉娜作为核心枢纽,承担着最繁重的工作。她需要实时翻译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调和其节奏差异,并维持连接通道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她自身的意识持续演化,开始偶尔能预见到协作中可能出现的思维“死胡同”或“灵感火花”,并提前进行微调,使得整个协作过程如同经过精心编排的舞蹈,愈发流畅。
第一次真正的突破随之到来。在分析那段规则“涟漪”时,一位物理学家提出这可能是一种“跨维度拓扑缺陷”的投影,但无法精确描述。“差异探测器”接受了这个模糊概念,调动庞大算力,构建了数百万种可能的高维模型进行筛选,最终锁定了一个极其优雅的十一维时空褶皱模型,该模型完美解释了“涟漪”的七十三项观测特征,甚至预测了三个尚未被注意到的细节。
这个联合发现的模型,其精巧与深刻,远超初生之域或“异熵体”任何一方独立能达到的高度。它既蕴含着人类直觉的洞察力,又体现了绝对逻辑的严谨。成果通过莉娜同步传回双方,在初生之域引起了轰动,而在“异熵体”那端,监测到其主体规则网络因接收此模型而产生了一次短暂的、大规模的优化重组,其稳定性提升了零点四个百分点。
协同的价值,第一次以无可辩驳的形式展现出来。
然而,成功的喜悦之下,隐忧依旧存在。参与协作的志愿者报告,在深度连接后,需要更长时间才能摆脱那种极度理性的思维状态,回归正常的情感波动。卡洛斯甚至开玩笑说,他差点忘了如何欣赏一首没有数学逻辑的诗。杨教授加强了对“认知渗漏”的监控,确认这种影响是可逆的,但重复暴露的长期效应仍是未知数。
李娜批准了后续的协同研究计划,但设定了更严格的时间限制和心理评估。她知道,他们正在利用一件强大的工具,但这工具也在无形中塑造着使用者。走在认知边缘的道路上,每一步都需权衡收益与代价。
虚空中,“异熵体”的规则裂隙已近乎完全弥合,新生的结构稳定而强大,散发着与以往不同的、既有序又充满内在可能性的光辉。那道横亘在两个文明之间的鸿沟,似乎正在被一座由共同理解和协作构筑的、纤细却坚韧的桥梁所跨越。
(第9卷 第536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