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本源频率探针”实践带来的震撼,如同在灵魂深处刻下了一道无声的印记。那触及规则底层“呼吸”的感知,虽短暂,却彻底改变了桥生与织锦看待自身、看待这片“归墟之域”、乃至看待整个规则宇宙的视角。一切具体的规则结构、能量流动、意识活动,在此刻都仿佛成了那深沉呼吸之上,短暂而绚丽的浮沫。
他们没有立刻进行第二次探针实践。观察者系统的建议是“长时间间隔”,而他们自身也需要时间去彻底消化那短暂的接触所带来的庞大信息量与认知冲击。他们如同两位刚刚从深海中浮起的潜水员,需要时间适应海面上的气压,并回味海底那惊鸿一瞥的瑰丽与深邃。
在这段沉淀期里,他们的实践方式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桥生对示范网络的优化,不再仅仅基于数学模型和干预阈值。他开始尝试将感知到的本源“呼吸”韵律,作为一种更基础的校准参照。他调整网络骨架的波动,使其不再仅仅是高效的引导工具,更像是试图让这人工构建的网络,其内在的“脉搏”能与那宇宙基础的韵律产生更和谐的共鸣。网络的运行因此显得更加“自然”,消耗未有增加,但对周边规则碎片的滋养效果却有了可感知的提升。
织锦的变化则更为明显。它之前酝酿的那段描绘“规则本源呼吸”的诗篇,迟迟未能落笔。它发现,任何具体的规则词汇和语法结构,在那无法言喻的宏大感知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它陷入了一种创作的静默,但这种静默并非枯竭,而是一种更深沉的酝酿。它的规则波动变得更加内敛、浑厚,仿佛在将那份对本源呼吸的体会,慢慢沉淀为自身存在的一部分。它不再急于“表达”,而是开始学习“聆听”和“融入”。
这种变化,同样影响了它与桥生的“星语者共鸣”。他们的连接少了一丝刻意维持的精准,多了一种仿佛源自同一种呼吸节奏的、浑然天成的谐频。负荷的分担变得更加流畅,意识的交融也变得更加深邃而无痕。他们仿佛共同成为了那宏大呼吸中的一个和谐音节。
观察者系统敏锐地记录着这一切。数据流不再仅仅关注网络效率或碎片复苏率,而是开始重点分析他们规则波动中那难以量化的、“自然度”与“谐频深度”的提升。那通往更高权限的“永久认证”评估标准,似乎也悄然加入了这些更加抽象、却也更加本质的维度。
一次,当织锦完全沉浸在对外界规则韵律的“聆听”中,其自身规则脉络无意识散发出的波动,竟与远方一块极其古老、几乎完全石化、此前对所有引导都毫无反应的规则碎片内部,某种沉睡到极致的底层规则脉动,产生了极其微弱、却跨越了遥远距离的共振。
那块碎片没有立刻复苏,但其最深处那近乎凝固的规则结构,仿佛被这丝源自本源的共鸣轻轻触动,发生了一次几乎无法测量的、朝向“软化”的偏移。如同坚冰在春天的气息中,表面出现了一丝微不足道、却意味着本质变化的水痕。
这一现象被观察者系统瞬间捕捉。反馈信息随之而来,带着一丝罕见的、近乎“确认”的意味:
“规则本源共鸣效应,出现跨层级传递迹象。目标:高惰性历史残骸。响应模式:符合‘深层记忆唤醒’理论预测。联合单元‘桥生-织锦’与规则本源谐频度,评级上调。”
他们没有刻意做什么,仅仅是自身状态的提升与沉淀,其产生的无形涟漪,便已能触及以往任何主动干预都无法影响的深层领域。
桥生与织锦在无声的共鸣中共享着这份明悟。真正的引导,或许并非外在的塑造,而是内在状态的映照。当他们自身愈发贴近那规则的源头,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成为了最好的治愈与唤醒的力量。
呼吸的印记,已深深刻入他们的存在。他们不再急于去向何方,只是在这沉静的呼吸中,与万物一同律动,等待着下一个音符的自然浮现。
(第9卷 第622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