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了怪了!这群人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
“十几年前,有那么多高棉年轻人出国留学吗?”
“不都是去法国、北美留学的嘛?怎么还有不少英、德、澳、日的留学生?”
没等高棉本土地主势力、宗族势力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马龙领导的高棉新政权,已经彻底在高棉这片土地上扎根。
个农庄,1000个城镇已经建成。
200座县城,50个市也正在规划当中。
马龙想要彻底掌控这个国家,不给反对派,国外势力任何机会,于是选择从基层开始着手。
其中,像干丹省、茶胶省、贡布省、波罗勉省、柴桢省这些位于湄公河三角洲,与南越相接的省份,还有西港市、戈公省这样的沿海地区。
农庄和城镇已经按照之前的规划,将本地的农民、工人,妥当的分配到了各个工作岗位上,让他们为了更美好的明天,尽情的挥洒汗水,辛勤劳作。
至于商人,公务员呢?
全是马龙安排的自己人!
是马龙通过雇佣高棉本土民众,经由系统奖励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才。
至于原先的官吏、商人、知识分子,在签完雇佣合同后,就立刻被马龙边缘化。
倒不至于被安排到农庄里,强制进行劳动改造。
而是跟僧侣一起,被限制在当地的寺庙里“办公”,整天无所事事,只能遛弯、聊天、晒太阳,听僧侣念经。
也是因为没有了旧社会地主、官僚势力扯后腿。
马龙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对高棉全境,具备了极高的掌控能力。
马龙向每个农庄,派遣了几十名人才。
这些人才分别在农庄里担任民兵队长、生产队长、医生、副场长、农场长等职位。
实则具备军官、农技员、饲养员、运输员(拖拉机手)、记工员、保管员、宣传员、卫生员、接生员的能力。
对于只会传统农业技术的高棉农民而言,这批人才的到来,就是历史性的颠覆,完全就是降维打击!
而对马龙而言,这不过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自从高棉农民以一家一户的家庭的形式,被打散分配进了各地的农庄,然后又跟各地农庄签订了雇佣合同。
马龙就能依仗系统,获得大量农技员、饲养员。
凭这些人才的本事,足以在农庄里担任生产队长。
让那些初来乍到,举目无亲,手足无措的农民,不得不信服队长的见识和技术,然后麻木的跟着生产队长干活,看着庄稼越长越好。
为了确保农民乖乖听话,马龙靠着收编高棉本土正规军,获得了近2万军官。
其中初级军事人才就超过了1.4万。
抽调这部分基层军官,以小型农庄一人,中大型农庄2到3人进行分配,可以更好的管理各地区的农庄,巩固马龙对基层的统治。
民兵队长上任时,是带着手枪和子弹的。
当然了,只论拳脚功夫,也是等闲三五人近不了身。
有民兵队长做保障,足以让一些具有强烈反抗情绪的高棉农民恢复冷静。
同时,也能有效的减少野兽袭击农庄造成的损失,或是遭到敌国侦察兵、特务入侵的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雇佣军跟北猴和谈已经结束,北猴以全军缴械,以及部分赔款为代价,从雇佣军手里赎回了全部的俘虏,光溜溜的带着军队撤出高棉境内。
但还有零星几百名,甚至是上千名,先前在战场上逃走的北猴溃兵,潜藏在高棉各地。
民兵队长持枪上任,闲暇时在农庄里训练民兵,也是为了防备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冒出来的北猴溃兵。
至于医生、农场长,就是依靠高棉本土的医生、官僚,与之签订合同后,贡献的相关人才。
在马龙的人才库里,还有销售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
不过这些人才就跟工业人才一起,被分配到了城镇、城市里。
农庄是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只需要满足农民衣、食、住这三个最基础的生活需求,不要具备其他功能。
马龙在高棉全国搞一万个农庄,主要是以这种形式构建的政权,更符合小国寡民的特点,非常便于管理。
高棉本身就没多少人,国民又以农民为主。
只要让他们吃上饭,饿不死,少生病,让他们整天在土地里干活,能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期盼,就基本不会出什么乱子。
城市又都有驻军,也就是警队,城镇几十人,县市几百人,每个警员手里都有枪械作为武器。
镇压只有传统农具,单个农庄只有几百人的农民暴乱,是完全没有压力的。
不过,就目前来看,根本不用担心这个。
高棉民众身处战乱多年,早就在期待和平的到来。
如今和平终于降临,他们又怎会冒着杀头的风险,反抗、暴乱呢?
相比较上一个政权的离谱统治方式——大迁徙,夫妻分居,不让生孩子,粮食丰收却饿殍遍地……
如今的政权,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农庄里有真正懂农业的人才,“官员”会亲自带领他们下田耕种,以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伺候田地,照顾庄稼。
同时又无偿给他们提供农具,甚至部分地区优先享受到了机械化耕种的科学成果。
平日里,农庄的大食堂又免费提供一日三餐。
虽然食物都是限量的,每个人、每顿饭只有几个二合面做的窝头、馒头。
尽管吃的不是很习惯,而且还无法完全填补肚子,但至少不用像过去那样挨饿。
穿衣、保暖方面,高棉农民其实不怎么关注,毕竟到了冬天,也不是很冷。
不过,每个农庄里都有一个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小卖部。
吸引了农民大量目光,让农民牵肠挂肚。
农民依靠劳动,在农庄里赚取工分,每天因为岗位不同,劳力不同,赚取10到30工分不等。
而小卖部里有成衣、鞋帽、碗筷、箩筐、暖壶等生活日用品,还有奶粉、糖果、糕点、肉罐头、酒水、碳酸饮料等“营养品”。
甚至还有新建成的砖瓦房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