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枝头最后一片枯叶坠落时,林小雨的自动铅笔在日历的十二月二十四日画了个圈。平安夜的彩灯在走廊闪烁,将她的影子拉成细长的蛛丝。
物理竞赛集训课上,苏婉的电路板突然短路。在她惊慌地看着冒烟的电容器时,林小雨已经拔掉电源:可能是稳压模块故障。但林逸比林小雨更快地递来备用元件,他的指尖在交接时擦过苏婉的手背。
这个瞬间被林小雨的余光精准捕获。她注意到林逸的耳尖泛起红晕,而苏婉迅速抽回手的动作带着微妙的抗拒。当天下午,林小雨在篮球场提起苏婉害怕打雷的弱点。当林逸抱着篮球若有所思时,她悄悄调整了体育馆的音响设备——雷声音效将在明天课外活动时准时响起。
平安夜演出排练,苏婉的礼服肩带突然断裂。在林逸冲上前的前一秒,林小雨用发卡完成了临时固定:我总备着这些小工具。但发卡的金属齿角度经过计算,会在两小时后重新松脱——那时正好是林默负责的灯光调试时段。
最精妙的布局在期末小组作业中展开。林小雨主动邀请林逸加入她和苏婉的课题组,分配任务时无意中将苏婉和林逸安排成搭档。当林逸为苏婉扛着沉重的资料穿梭在图书馆时,林小雨正用手机记录林默注视他们的频率——每分钟0.7次,比基准值高出40%。
新年前的暴雪夜,林小雨的观察笔记添了新内容。她发现林逸总在苏婉值日时留在教室,而苏婉会在林默出现时故意与林逸保持更近的距离。这个三角关系像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林小雨只需添加微量试剂就能改变反应方向。
寒假补习班的第一天,林小雨不小心将苏婉的笔记本混进林逸的书包。当林逸红着脸来归还时,她建议:不如你直接送去琴房?苏婉正在练歌。这个时间点经过精密计算,恰好与林默去音乐教室取谱的时间重合。
情人节前一周,林小雨开始实施最危险的实验。她在匿名信箱投递粉色信封,用打印机输出的标准字体写着:林逸喜欢看苏婉扎马尾的样子。第二天,苏婉的发绳断裂,而林逸备着相同的款式。
但真正的艺术发生在校庆筹备期。林小雨调整了展板分配方案,让林逸和苏婉负责最暗的角落。当林逸举手要求增加照明时,她指着林默所在的区域:那边光线更好。这个安排让苏婉整晚都在偷看林默调试聚光灯的侧影,而林逸的指尖被展板划出三道血痕。
三月月考前夕,林小雨的操控达到新高度。她同时给三个关键人物发送了经过篡改的复习资料:给苏婉的版本缺少关键公式,给林逸的版本多出超纲内容,给林默的版本则故意留下苏婉字迹的仿写痕迹。
考试结果出炉时,林小雨的笔记本上画满连线图。苏婉的崩溃让林逸主动辅导功课,而林默查看排名时多看了苏婉一眼。这些反应像钟表齿轮般咬合,每个齿距都经过毫米级计算。
樱花绽放的四月,林小雨在实验基地添了新装置——那是旧校舍后的梧桐树洞,里面藏着录音笔和微型相机。当林逸在这里偷偷练习给苏婉的情诗时,林小雨正在分析声波里心跳加速的频段。
体育节接力赛抽签,林小雨的手指在抽签箱里停留了三秒。最终名单显示:林逸与苏婉同组,而林默在对手队。当林逸在交接棒时故意放慢速度,林默打破校记录的成绩像记响亮的耳光。
最戏剧性的时刻发生在五月校庆。林小雨调整了后台更衣室的分配方案,让林逸的储物柜紧邻苏婉。当林逸发现苏婉忘拿演出服时,林默正站在走廊尽头。三人的影子在灯光下交叠成模糊的几何图形,而林小雨用长焦镜头记录了这个完美构图。
期末的暴雨夜,林小雨在树洞里发现林逸没送出的情书。她小心地用镊子夹起信纸,在特定段落喷上稀释的柚子香水——那是苏婉最讨厌的味道。重新封口时,她添了根林默常用的蓝色钢笔的笔芯碎屑。
当毕业照快门按下时,林小雨站在镜头外。她的自动铅笔在掌心转动,笔尖指着三个被精心编排的位置:苏婉的裙摆沾着林逸的钢笔水,林逸的袖口蹭着苏婉的粉底,而林默的视线穿过人群,落在那个不存在的焦点上。
蝉鸣震耳的午后,林小雨在树洞深处埋下时间胶囊。里面装着三年的观察笔记、录音磁带和偷拍的胶片。在胶囊金属壳上,她刻下最终结论:情感变量可控,但观测者终将成为实验的一部分。
这个夏天结束时,梧桐叶又开始泛黄。林小雨的新笔记本扉页画着双螺旋结构,两条链状曲线彼此缠绕却永不相交。就像她精心编织的蛛网里,那两只注定无法靠近的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