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你想啥呢?咱买完了去结账呗。”苏小小拽了一下她哥,“走了走了。”
“我在想,咱大队说不定真的能靠大蒜赚一笔。”
苏进在这边那么长时间别的没有学会,但他学会了除了种粮食之外,种别的东西都挺赚钱的。
“等会儿咱就搜一下,看看咱们那个时候大蒜卖的会不会比粮食高一些?虽然我也没种几年地,但我知道大蒜比粮食要好种一些。
而且咱们大队要是真的认真种大蒜的话,一亩地可以种两回。”
苏进越说越觉得可行。
两个人快速的结账,回到了租的房子里,开始在网上搜索资料。
这边各种东西两个人现在使用的最顺手的应该就是搜索东西,搜的太多,现在已经非常熟练。
越看两个人的眼神越亮,就在他们那个地方有一个案例,有一个村子就是这两年开始种大蒜。
每年的收益都特别好,甚至说出来了一亩大蒜能比得上三亩小麦的话。
而且到现在那个村子还叫大蒜村呢,是一份可以干很久的活。
“哥,我觉得能干,回去就跟咱爸说,让咱爸去劝大队长!”
大人之间的事情,她们两个小孩就插不上手了,得大人自己解决。
“那就赶紧走吧。”
两个人从冰箱里又拿了几根冰棍回去跟大家分。
“爸,我哥有话跟你说,我把这些冰棍拿去跟大家分一下。”
这些冰棍的包装见不得人,只能在家全撕了,然后装在搪瓷缸里。
找了件棉袄裹在糖瓷缸外面,苏小小撒腿就跑,先去了东子家,给了东子一根,又给了荷花婶子一根。
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给完就跑,可千万别都化完了。
绕了一圈跑到阿花家,还剩下两根,阿花奶和阿花一人一根。
她跑的快倒是也没化多少。
回到家的时候,父子俩还在说这个事情,苏小小也凑过去听。
苏建设一边嗦冰棍一边问,“你俩说的真的?真有那么个村子靠大蒜致富啊。”
“是啊,听说那个村子还有个外号叫大蒜村呢,村民都老富裕了。”苏小小用力点头。
虽然有两个孩子的保证,但苏建设也不敢就这么去找大队长说他打算这两天去寻摸一下消息。
他们大队种出来的大蒜也就只有几个去处,依旧是和各个国营大厂合作,他们的食堂需要采购。
还有供销社和收购站,供销社如果要的话,价钱会给的比收购站高一点点。
别看这里面一小点点的差价,但是几千斤几万斤加起来也不算少了。
不过供销社一般要的量不会很大,大头应该还是在收购站身上。
那就得看看收购站那边是什么价格,种的话合不合适,划不划得来。
如果真能赚到钱,大队长就算日夜不停的带着大家开荒,也一定会种下去的,这个不用担心,现在就是需要一个有力的证据告诉大队长能干。
大蒜头这个东西,村里几乎是没什么人种的。对于大家来说就是不当吃,不当喝。
有一角空地的话,种点菜,种颗玉米种,颗土豆,红薯什么的都比种大蒜划算。
这也是大家为什么没有想过种这些农产品致富的原因,因为大家没有接触过,没有用过,就更不会想到外面有市场需求,哪怕是苏建设都没有想过。
对着两个孩子信誓旦旦的保证,“明天我就去打听一下,去各个厂子还有供销社收购站什么的都打听一下,要是能干的话,我就去劝大队长。”
“打听什么呢?”
李桂云推着自行车从外边进来。
苏建设压低声音,又把两个孩子的想法跟媳妇儿说了一遍。
李桂云眼睛一亮,觉得能行。
“就拿我们厂子的食堂来说,大蒜头是从收购站拿的货。两毛七一斤,听说收购站收的要两毛五,麦子都只两毛呢。”
李桂云虽然不管采购,但都是一个厂的,这种消息还是能知道的。
苏建设听完眼睛就亮了,要是这么说的话那肯定是能干的。
大蒜可比小麦好种,对地的要求也没那么高。
种之前先泼一回大粪,等底下开始长蒜头的时候,再追点肥就行。
就后山坡上那片地开荒开出来说不定都能种,就算产量低一点那也是比种麦子要好的,刚开荒出来的地种麦子,那收成惨淡的吓人。
他打算明天再去收购站那些地方问问情况,回来差不多就可以确定了。
此时此刻正在地头上转悠的大队长突然打了个喷嚏,不知道为什么,感觉总是想笑,是有啥好事要发生吗?
说起来大队最近发生的事情那叫一个多,现在最重要的就是那三个工农兵大学的名额。
说私心他是想推荐他儿子去的。
他儿子是大队里为数不多读了高中,并且是以全年级第一成绩毕业的。
有的时候人真的就那个命,他而且要是能早上一年学,也能考个大学,偏偏就差那么一年。
听儿子说,他现在都已经干到小领导的位置了,目前就是差个更能唬人的学历。
这能力又强,年纪还轻,还有拿得出手的学历晋升都比别人容易一步。
但他是大队长,得为一整个大队着想。
不能说想给自己儿子,就给自己儿子到时候弄个考试啥的吧,这三个名额就给前三名。
也不管是知青还是村里人全按成绩算,考不过的也别瞎叭叭,他对自己儿子还是有信心的,前三名应该是能考一个的吧。
要是也考不上,那就乖乖的回去上班,个废物玩意儿。
第二天一大早上
李桂云去上班,两个孩子去那边卖菜,苏建设去农机站,加上打听情况。
今天是去农机站学的最后一天,明天就不用去了。
中午两个孩子也是急切的等着消息,大队富了他们过好日子,也不用遭人眼红,也能在硬件条件上有一个质的飞跃。
“爸,你打听的咋样?咱大队能干不?”